近日,考研的激烈竞争再次引起热议。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考人数达到457万,较上年增长了80万人,增幅达21.2%。在报考人数逐年攀升和硕士扩招的双重背景下,考研变难了吗?这股来势汹汹的考研热,因何而起?考研生在抓紧时间复习。
考研热词
破除唯分数论
近年来,部分高校在硕士招生上,成为破除唯分数论的先行者。
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景坤建议更改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模式。他认为,现行硕士研究生招生模式录取方式比较单一,仍是唯分数论。研究生考试应由统考改为申请制,模仿博士生招生申请审核制,一名考生可以申请若干所学校读研。他建议设立各学科专业等级考试,取消研究生统考中招生院校自命题的专业科目考试,由国家按照一级学科统一命题,有利于考试的公平公正。
中国传媒大学自2021届开始启动研究生招生改革,初试达到国家线的考生即可进入复试选拔流程,而复试选拔增加了“材料评议”环节,“初试成绩+材料评分”的综合成绩才决定考生能否进入复试。中传研究生院副院长史萍曾接受采访时表示:改革是为了重点考查理性分析能力、文字表达能力、人文社科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等,确保录取的硕士生有良好的培养潜质和发展后劲,从源头上筛选合适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学生,从头抓好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继续深造升级专业水平
据中国教育在线发布的 《2022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调查报告》显示,近六成考生因为想增强就业竞争力而选择考研。该报告勾画出大部分考生的心理:拿到研究生文凭,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
刚刚以401分的考研初试成绩进入复试的青岛大学外语学院2018级英语师范专业大四学生徐倩,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着即将到来的复试。“今年大家的初试成绩都很高,401分不算高分。”今年考研人数较去年增加了80万人,分数线也随之攀升。 401分没给徐倩带来太多惊喜,只是“刚刚好”。“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也在不断丰富,这也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升级。本科文凭不够满足愈加成熟的教育行业需要,考研是必需的。”去年,师范专业的徐倩到西海岸朝阳小学实习,担任了一年英语老师。这一年的时间让她看到了教育行业飞速发展的现状,于是下决心考研。在教育界,一个经常被谈及的现象是有很多硕士和博士应聘中学教师岗位,而且不少人是名校毕业生,其中不乏海归硕博士。从整体上看,这所谓的“大材小用”对教育质量提升有促进作用。受过研究生层次教育的就业者,比本科生更深耕学术研究,看待问题往往能更包容、更多元,能为创新提供更好的思想基础。这也是徐倩说服自己考研的理由。
过几天,徐倩将进入另一道难关——复试。成功过关斩将进入下一轮,她依然要面临“不上则下”的残酷考验。对于这一轮考试,徐倩信心十足,“复试考的是教学法内容,这几年的实习经历和老师的专业指导,已经让我积累了丰富的应考能力。”
专业成熟握住发展“底牌”
根据相关统计, 2021年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909万人,与2020年的874万人相比,毕业生人数创历史新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教育部发布了一份文件,规定研究生院,外国(海外)学习经历和学习方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不应作为招聘的限制性条件。归根结底,这份文件所传递的信息就是:909万毕业生求职,专业背景成主筛选条件,高学历才有更多选择。
“随着专业领域逐渐成熟,需要的人才水平也就更高。”从山东科技大学硕士毕业后,宋弢考入华中科技大学读博士,随之又考入西班牙马德里理工大学读完两年博士后,来到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任教,带研究生。2017年至今,5年的时间里,在宋弢接送的一届届研究生中,从专业课水平到文化课素养,学生整体质量连年提高。“在多次研一新生的交流会上,学生提问的问题以及对未来学术研究的规划,令人耳目一新,老师们有时会惊讶于这些颇具远见和学术水平的话出自研一学生。”采访中,宋弢开玩笑说道,“这也督促自己应该不断学习提升,不然可能会有一天跟不上学生的进步节奏。”
研究生的学术水平提高,从根本上来讲,原因在于行业市场飞速发展对高校人才要求的普遍提升。“尤其是IT行业,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如果专业领域的人才水平滞留,会影响国家在这一专业领域的发展。”宋弢坦言,由于IT行业涉及面广泛,虽然本科毕业生也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但从事的工种与研究生有所区别。成熟的IT企业会把学历更高的毕业生安排到更加高精尖的岗位上,本科毕业生则会被安排到“入门”的基础岗位,即使是在同一家公司、同一个行业打拼,但从薪水以及个人在行业内的未来发展来看,大相径庭。“本科生与研究生同时上岗,本科生的年薪水如果在15万元左右,那研究生可以达到20万元左右,而水平更高的研究生,年薪在20万元以上。”即使是研究生,也不能一概而论。水平更高的研究生,毕业后会带着更多含金量高的“底牌”入职。而这些“底牌”就是研究生就读期间,参与过的科研项目、发表的学术论文等,这些“底牌”能使他们在岗位上谋得更高发展平台和未来前景。
就业缓冲读研后再找定位
考研报考人数的增多,背后是就业市场的升级所导致。在过去,名牌院校本科生就能获得很好的工作,但放在如今这个时代,如果不是研究生学历,甚至不是双一流研究生学历,那可能连简历关都过不去,这就是最大的现实。
“22岁毕业就去工作赚钱太早了,还是继续深造对她来说更有意义。”市民谢女士的女儿在青岛科技大学读研一。女儿刚上大一的时候,谢女士就对她的未来发展有了规划——本科毕业后考研。女儿读大三的时候,谢女士曾与女儿讨论过未来的发展,二人见解一致:在没有明确职业规划的情况下,考研成了唯一目标。
“我们做父母的还年轻,没必要让孩子早早就业。”像谢女士一样的独生子女家庭,家长更愿意精心栽培孩子的成长,尤其在教育上希望孩子多学一些,后面发展得更好一些。既然孩子在毕业前还没有定位职业发展方向,作为父母也希望给孩子一段时间的就业缓冲期,“既然孩子暂时不想离开校园,那就让她通过3年研究生学习来找到自己的定位。”
“原本因为高考成绩不理想,被限制了专业选择,通过大学的学习,她还是希望能在自己喜欢的传媒专业发展。”通过考研,谢女士的女儿如愿以偿,通过考研重新选择了所学的专业。谢女士认为:“能在她感兴趣的专业上发展,未来即便她想考博士,我们也全力支持。”
记者手记
“考研热”的冷思考
不可否认,考研可以提升自己的基础知识储备和专业底蕴。但考研热持续升温的背后还是“就业问题”。为什么找工作必须考研?曾有国内高校专家表示,这与社会在招聘人才时的重视学历甚至是“唯学历论”有关。往往学历越高的人,就业竞争力也就越强,为了让自己拥有更重的竞争筹码,很多人必然要为考研放手一搏。
盲目寻求高学历的人才,其实也是一种典型的社会问题。如果单位招聘都把研究生作为用人的首选,不顾岗位类型和专业领域的具体要求。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实际上是很不成熟的市场表现。
考研,是人生路上的一种选择,但并不是唯一的选择。工作与专业,重在对口;就业与发展,重在能力。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引发的考研热,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或许仍然无法“降温”。但考生在选择考研时,需要冷静思考,对未来的工作规划有理性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