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正文

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让人才与产业真正适配

2022-05-25 08:45 来源:青岛日报
分享到:

5月1日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有5处关于“校企合作”、9处关于“产教融合”的法律表述。新职教法修订的7个亮点中,明确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头戏和核心特征。如何从制度治理角度推进保障和支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依法依规办事、健康持续发展,作为全国最早借鉴并实施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的平度职教中心,30多年所做的探索与创新会给我们新的启示。

平度职教中心是一所农村职业学校。自1989年与德国汉斯·赛德尔基金会合作实施“双元制”农业职业教育项目以来,该校在产教融合这条路上执着探索实践了30多年。辛苦付出终有回报——首批国家级重点职业中专、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历史上唯一一个中职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系列国字号荣誉让这所农村职校闻名全国,学校办学特色日益凸显,学生的成才之路越走越宽。

找准“校企核心利益交汇点”

火车进站——吼得响,跑得慢。说起校企合作,人人都明白它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校企合作层次浅、动作慢、院校一厢情愿等问题在各地还广泛存在。归根结底,原因在于校企之间的利益逻辑未理清。

平度职教中心在对德国“双元制”办学模式进行本土化改造创新的进程中,准确把握“校企双元育人”本质要求,提出了以校企融合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抓手,以实践导向为主线,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双元共赢为目标的办学理念。为了将这一理念落到实处,该校首先从精准把握“校企核心利益交汇点”入手,将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首要工作放在形成“理念更新共同体”上。

“多年的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校企命运共同体’首先是‘校企利益共同体’。”平度职教中心党委书记、校长朱风彬说,企业参与合作的核心利益是通过储备可持续的人力资源和技术革新力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同时追求制度文化理念认同等;职业院校的核心利益是围绕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引进能够促进知识技能更新、提高培养实效的有生力量,通过毕业生“双高”(高质量就业、高水平升学)目标的实现扩大办学影响等。因此,校企双方利益的交汇点在于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和供给。

以此交汇点为切入点,平度职教中心首先从理念更新上积极引导校企双方兼顾并更多地考虑对方的核心利益,职业院校变“关门办学”为“开放合作”,变“管理学校”为“经营学校”,变“依赖政府”为“依靠市场”;而企业变“拿来主义”为“主动参与”,变“急功近利”为“从长计议”。双方围绕“共建共享、互利共赢”愿景的落实,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进一步创新模式、完善机制、健全体系,寻求校企合作的“最大公约数”,进而实现合作共赢、互融共生。

七种模式将校企“牢牢绑定”

常言道,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校企合作的逻辑理清了、理念更新了,关键还要看如何落地。

平度职教中心“双元制”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曾面临国内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困境。平度市政府自1990年以来先后出台了19个文件,确定了33家“双元制”实习企业,就企业参与、师资配备、经费投入、职业资格认定、就业准入等一系列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和积极引导。先后投资3.2亿元,在平度职教中心校园内建起了50多个实习实训车间,重点打造包括3场(种植、奶牛养殖、种猪养殖)+6中心(农机、奶制品、果酒酿造、西式面点、肉制品、木材加工)+3基地(数控技术、生物技术、国际焊工)+5厂(服装、汽修、电气装备、数控加工、西式面点)为主体的实践教学场所。

如何充分发挥这些平台的作用?平度职教中心牢固树立“让企业增效,学校才能提质”“让企业挣钱,学校才能省钱”的理念,以追求校企核心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围绕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和产教融合新机制的形成,重点在“共建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建立股份合作培训实体”“厂中建校”“建立混合所有制培训实体”“校中建厂”“共建产业学院”“自办专业实体”等七个方面做了探索和实践。

朱风彬介绍,相较于初级阶段的“校是校,企是企”“厂是厂,教是教”的“各自为战”,以及探索阶段的“冠名订单天上飘,挂牌合作长不了”的“纸上谈兵”,平度职教中心紧紧抓住校企双方的共同诉求,坚持换位思考,努力用企业能听懂的语言加强交流。以机电、汽车、服装、农牧等专业作为突破,主动与相关行业的知名企业紧密合作,努力让企业享受场地免费、水电暖收费优惠、学生作为员工上岗、帮助企业面向在校学生做人力储备等待遇。校企共同努力,创新形成了“双元融合、双链对接、双环提升”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车间与教室、学生与学徒、教师与师傅、作品与产品、教学与生产“五合一”的培养机制。

校企“责任共同体”培养“真人才”

学校培养的“人才”企业不好用,这对职业院校来说堪称最大的尴尬。在平度职教中心,这种尴尬不存在,因为校企之间不仅是“利益共同体”,也是人才培养的“责任共同体”,两个共同体相辅相成,该校为此做了四大探索。

一是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吸引合作企业进入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实施专业链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关键能力的培养,学校培养人才的标准与企业需求的标准相统一,使学生具备“上岗快、留得住、素质高”的职业特征。

二是共同参与专业课程遴选和开发。学校完善由公共文化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职业素质拓展课程组成的专业课程体系,争取企业支持,将实际生产标准体系和实际经营案例引入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开发理实一体的项目化教学课程。目前该校开发了《走进青岛地方茶》《西式面点加工实训》《肉制品加工与培训》《畜禽解剖生理》等市级以上精品课程20门,出版教材16门。

三是共同实施学生评价。设立平度市“双元制”考试考核委员会,将企业对学生的评价与考核列入学业成绩,作为毕业考核的重要内容。依专业逐步建立起统一的考核组织和质量评价机制。

四是共同搞好师资培养配备。凡涉及校企合作协议,均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实习指导师傅和兼职教师作为重要约定内容,学校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用于发放特聘兼职教师补贴。同时学校出台教师联系企业制度、定期实习制度,采取“校企双挂”的方式,分批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校企双方形成了“人才共管、身份互认、角色互通”的交流机制。

产教融合结出“国字号”硕果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朱风彬认为,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进一步调动校企双方的自发性、主动性,这离不开校企间的制度认同、情感融通、文化(理念)互通。

平度职教中心成立校企合作管理中心,专门负责与企业的沟通与合作,在组织好“校企双挂”“专业教师参访骨干企业”等活动的同时,建立专业建设随市场和企业需求动态调整机制,按照“无订单不培养、无下家不招生”的原则,全校所有专业均实现订单、冠名培养。坚持以开放包容、融合发展的心态,及时将合作企业的规章制度、文化理念融入实际教学环节中,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进行融合,形成产业学院文化,提升未来员工对就业单位的高度认同。同时学校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主动联系、主动互补,逐步实现与企业发展的同频共振。

“接轨国际提标准、面向当地搞服务”,多年来,平度职教中心以中德项目为抓手,以持续壮大校企合作核心利益为目标,创新合作模式和融合机制,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据统计,该校近6万名毕业生中,85%成为当地企业骨干,是县域GDP的主要创造者。也正是由于这些探索和实践,一所农村职业学校结出了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硕果”,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助力国家职教改革、参与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实现了发展格局的不断进步和提升。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下一篇

职业教育未来可期

2022-05-25 08:46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