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女儿、教师……在自己的人生舞台上,孙巧扮演着多重社会角色。作为青岛市城阳第二十中学的一名老师,她在农村教育一线耕耘了25年,连续担任过10届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也正因每天面对的是即将迎战中考的学生,她总是把教师这一角色的责任放到最大:白天超过12小时全情陪伴、一天24小时“时刻在线”、一年最少四次上门家访、父母住院女儿中考都没耽误过学生一次课……她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爱和温柔留给学生,却把愧疚留给了女儿和父母。
或许,她不是别人眼中对孩子嘘寒问暖无私奉献的典型“好妈妈”,却是在学生关键路程上始终陪伴全情付出的“班妈”。她用母亲般的温柔陪伴,让每名毕业生对峙中考时不再“孤勇”,用自己照亮每名孩子的中考之路,让他们成为自己的“英雄”。不做小母亲,愿做大母亲,这是孙巧——一位“大母亲”与她全班孩子的“亲子”故事。
陪伴这是师生彼此才懂的默契
1997年,师范毕业的孙巧回到家乡棘洪滩任教,在农村教育一线一干就是25年,近10年来孙巧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的班主任。“有的学生父母出门工作时间早,孩子很早就到校,作为班主任我得比他们到得更早,让他们一进教室就能看到我。”每天早上5时起床、6时20分到校,这是孙巧工作日的标准作息。下午学校的课后服务6时结束,直到帮最后一名学生解决掉当天的学习难题,回到办公室常常是下午6时30分以后。
白天在校超过12个小时的陪伴以外,孙巧还是学生和家长眼中“24小时永远在线”的负责班主任。她带过的学生和家长都知道,无论多晚,孙老师的手机从不关机。“家长们都特别体谅我,偶尔有事找我但看时间太晚就会发条微信。但我只要看见,一定会第一时间打回去问问情况。”
25年来,为了家访,她的足迹踏遍了棘洪滩街道27个大大小小的村庄。刚开学、考试后、假期里,一个学期的每个重要节点,孙巧都会把学生家走一遍。每年中考前的几个月,为了鼓励关键生,她常常是一名学生一周家访一次,有的学生家她甚至能一个月去四次。对于那些困难生家庭,她去的就更勤了。
抉择心头天平总向学生倾斜
一头是工作,另一头是父母和女儿,两头都是沉重的负荷,但孙巧心里的天平总是忍不住向学生倾斜。“说实话,我在学生身上付出的比自己孩子多得多。女儿更多是孩子爸爸在照顾,到了初中女儿就在我们学校读书,初三那年我只顾着自己班,根本顾不上她。连女儿自己都抱怨我,光顾学生不顾她。”说起家人,孙巧总是被浓烈的愧疚和沉重的自责所包围。
2020年3月份,孙巧带的初三毕业班正进入最关键的备战阶段,她的父亲却查出胃癌晚期。父亲体谅心疼孙巧不让她陪床,孙巧的哥哥和弟弟承担起了陪床的工作。就这样,忍住满腔的愧疚和牵挂,从父亲住院到去世,孙巧一节课也没舍得请假。每天下班后匆匆赶到医院,夜深了,父亲半睁着眼,陪着心爱的女儿继续工作……这是父亲留给孙巧最后的影像,也成为了横亘在她心头永远无法治愈的伤痛。
奔赴学生用最好的成长回馈她
所有的爱都是双向奔赴,“我班的孩子都特别乖,我怎么要求他们就怎么做,可听话了。”面对中考压力,孙巧专业和耐心,陪着孩子和家长一起走出情绪泥淖。孙巧心里有孩子们,孩子们心里也有她。“风一吹,我才发现,孙老师头发都白了,那一刻我眼泪都掉下来了。”往届毕业的学生曾经跟自己妈妈讲过为孙老师落泪的一刻,这位家长又把这句话告诉孙巧,孙巧从这句话里听出了心酸更听出了欣慰。“我年轻时孩子们都叫我‘巧姐’,现在年龄大些有些孩子私下偷偷叫我‘妈妈’,但担心把我叫老了,所以不敢当面叫。”在她看来,能让每个孩子初三一年进步一些,她的愿望就达成了。“孩子们中考能考出好成绩,不负这一年的努力,这就够了。能记着我当然好,不记得也好。”每年中考结束,看着又一届的学生创造辉煌,考入理想的高中,孙巧都会有颗粒归仓的喜悦。来不及惆怅,很快新一茬小苗又要开始拔节抽穗,她又怀着满腔期待和温柔,重新奔赴这群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