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青岛教育快讯 > 正文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们

2022-05-10 11:05 来源:青岛晚报
分享到:

胶州市里岔镇张应社区是个充满温情、承载希望的地方,70位“爱心妈妈”通过了青岛市福利院的考察,正在抚养107名孤弃儿童。她们不是亲妈,却胜似亲妈。日前,记者见到了王香华、安秀梅、宋同英三位“爱心妈妈”,她们自己的孩子都已经上班、上学,而她们正日复一日用心中的大爱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帮助寄养的孩子做智力和体力的康复,让孩子在充满浓浓亲情的家庭里快乐长大。


幸福女儿喂的大虾格外香

49岁的王香华儿女双全,前些年两个孩子出去上学后,她感觉有点孤单,本来想生三胎要个女儿,正好2007年福利院送来了9个月大的“唐宝”女童琪琪。“这不又有了女儿嘛,想什么来什么。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一点不让她受委屈。我自己感觉也挺幸福的,欢乐挺多的,这是很深的缘分。多一个孩子,多一份温暖。”王香华说,琪琪小时候的心脏有点弱,晚上经常不舒服,得哭醒好几次,她也跟着几乎没睡过囫囵觉。后来体检查出病因,7岁的琪琪去北京做了微创手术,才告别了夜醒哭闹。

“琪琪挺聪明的,已经认识很多字了。嘴甜,一口一个妈妈叫得可亲了,把爸爸也哄得团团转,对后来抚养的弟弟也很好。”说起琪琪的优点,王香华乐得合不拢嘴,她还记得有一年琪琪过生日时,画了一幅一家六口在一起的画,让王香华感动不已。以前每年母亲节,老师都会教琪琪手工制作小礼物送给妈妈,她曾叠过玫瑰花,给妈妈送上节日的惊喜。一家人欢聚吃节日大餐时,王香华把大虾剥好夹到琪琪的碗里,琪琪也会剥虾喂到妈妈的嘴里。

根据本地现行政策,限期寄养的孤弃儿童,满18岁就应送回社会福利院。“那样就距离远了,到时候只能逢年过节去看看,我听说有的家庭还会把抚养的孩子接回家一起过年。现在不敢想象分别的日子,希望那天别到来。”王香华说,她曾看过其他家庭的爸爸妈妈在街上和抚养的18岁孩子道别,“那个眼泪哗哗的,那位爸爸说他和自己的父母分别时,都没哭成这样,早就把抚养的孩子当成了亲生孩子。孩子一上车送走,感觉心都被掏走了,看得人都觉得很揪心。谁抚养一个孩子18年没有感情?尤其是能说会道的孩子,都会撕心裂肺地哭。谁养的谁亲,即使送走了孩子,亲情也断不了。”

陪伴心甘情愿无悔付出

50岁的安秀梅有两个女儿,还抚养了两名男童,儿子们都是4岁之后才会叫“妈妈”,从不会动到一步一步开始走路,背后的艰辛,她最懂。“2007年,8个月的大儿子来的时候是瘫着的,五年以后,1岁的小儿子也来了。我真心付出,让他俩成为家庭的一员,一天天看着他俩长大,确实也不容易。这几年轻松一些了,前几年总是担心孩子的健康,晚上睡觉也不踏实,等孩子睡熟了我才能睡着。有时候,孩子半夜发起烧来,只会哼哼着哭,我为了让孩子睡得好一些,就整夜抱着。”安秀梅笑中带泪说,只要孩子健康,她付出再多都心甘情愿。

“我们村里这些妈妈都挺有爱心的,患病孤儿看着挺可怜人的,进了咱的家,咱就尽最大努力,真心去抚养他,教育他。和这两个孩子交流确实也不简单,大儿子涵涵已经15岁了,10岁之前照顾他着实吃力。盼着他一天天健康长大了,能自理了,咱就开心了,18岁以后上社会福利院去,咱也能放心。爸爸也特别亲他,一来家他就叫‘爸爸,爸爸’。爸爸和姐姐经常给两个孩子买玩具。我们在家里曾经讨论过,他爸爸问涵涵,你到18岁了怎么办?你妈妈肯定就哭了。”安秀梅快速抹了一下眼泪说:“说实话,咱得执行寄养政策。去福利院以后,我们肯定会开车去看你。长大以后,你也要想着我们,经常回来看看。到那一天肯定是不舍得,平日里如果有人说咱孩子不好,咱还生气呢。”

记忆昔日菜肴唤起心底思念

59岁的宋同英是两个女儿的妈妈,从2002年开始,她已当过7个孩子的“爱心妈妈”。她曾获得“青岛市十大最美母亲”“青岛市五一劳动模范”“青岛市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最早的时候,我是看到嫂子家抚养孤儿,觉得家里多个孩子挺好的,就和丈夫商量写了抚养申请。前面的孩子陆续送回去了,现在抚养的大儿子3岁来的,小儿子1岁多来的,都是4岁以后才慢慢会坐、会走。当时福利院工作人员送来时说,孩子有可能长期卧床,真没想到有一天,他能自己一步一步下来走。”宋同英回忆说,儿子小时候犯过几次癫痫,吓得她差点不敢养了,怕耽误了孩子的健康。有一次发作时口吐白沫,她就赶紧和福利院医生视频连线求助,度过了危机,“但是真要送走的话,又舍不得,毕竟已经养到那么大了。”

如今,大儿子虽然说话不多,但是每天都记得提醒弟弟按时吃药。大儿子很勤快,喜欢帮妈妈搬小物件、擦桌子。小儿子长得俊俏,活泼可爱。姐姐回家时,经常给两个弟弟买衣服、帽子和护腕、护膝,一家人相亲相爱。当抚养过的孩子被爱心人士领走或者满18岁回到福利院时,宋同英总会因不舍而流泪。有个已经出国的孩子,以前在家时最喜欢吃土豆丝和炸鱼。家里每次再做这两道菜时,宋同英都会想念这个孩子。

■深读一点

近300名孤弃儿童在张应社区长大

记者从蓝天之家寄养儿童工疗康复中心了解到,经过前期的反复调研考察,青岛市儿童福利院选择了民风淳朴的张应社区,探索建立孤弃儿童家庭寄养基地,这些儿童绝大多数都患有先天疾病。2002年1月,首批33名孤弃儿童进入了寄养家庭。截至目前,已有近300名儿童得到救助,在张应社区的一个个温馨家庭里长大。令人欣慰的是,随着医疗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孤弃儿童的数量已呈现逐年下降趋势。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