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昨晚和今天白天两个班的志愿者们,虽然戴着口罩看不到你们的面容,但我们和孩子们记得你们会笑的眼睛。”跨年夜,当不少人在微信朋友圈以雷同文案辞旧迎新时,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副院长刘浩有感而发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留下了这样一段不会“撞款”的文字。
对市儿童福利院的工作人员而言,最近一段时间真的太难了。发烧、咳嗽、头晕、憋气……工作人员接连病倒。截至2022年12月25日,仅剩五六位工作人员坚守岗位,而她们也不过是拼尽最后一点力气咬牙扛着。一旦她们也倒下了,福利院里的40多个孩子怎么办?
院方不得不未雨绸缪。负责人们经过紧急协商作出了一个多年来从未有过的决定——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来当孩子们的临时“爱心妈妈”。招募信息一经发布,一名名志愿者很快就到岗了。经过简短的岗前培训,她们在带班院长的带领下,进入了孩子们的世界。面对一群绝大多数没有基本认知能力的特殊孩子,这些身着防护服的“大白”志愿者,露出的笑意和温暖,犹如夜空中最亮的星,驱散孩子们短暂的孤独,照亮福利院的黯淡一刻。
人物1张燕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聊音乐打开“玻璃男孩”心扉
走上讲台,张燕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音乐系副教授,面对一群渴望的眼神,她可以游刃有余地将专业知识倾囊相授,带学生们领略艺术之美。走进儿童福利院,虽然照顾一群特殊孩子对她来说有些吃力,但她以一名老师的耐心和专业一点点打开了孩子的心扉。
在儿童福利院,张燕的主要工作是每隔三小时就给孩子们喂饭、换尿不湿。这些志愿服务听起来不难,真正做起来却不轻松——有一部分重度失能儿童连吞咽都成问题,每喂一口饭都需要哄,还要耐心等好久才能咽下;换尿不湿时,这些孩子不会配合,肢体僵硬,还不时挣扎,志愿者不能硬掰,只能慢慢顺着劲儿来,瞅准机会换好。给这样一个孩子吃完饭、换完尿不湿往往已是大汗淋漓,而这样的孩子在儿童福利院有十几个。
在照看孩子的过程中,“玻璃男孩”小哲(化名)引起了张燕的注意。虽然已经15岁了,可因患脆骨病,小哲的身形看起来只有四五岁。他心智正常,很健谈,iPad和手机是他的“伙伴”。“小哲愿意和我聊天,但当我提出帮他换尿不湿时,他一开始总是拒绝,说想让福利院护士帮他。”在2019年作为人才引进青岛之前,张燕一直在甘肃工作,彼时她就热心志愿服务,多次到当地儿童福利院作志愿者,张燕了解福利院孩子的心理,他们渴望爱,但往往自我保护意识强、防备心理重。为了更顺畅地完成志愿服务,张燕以小哲喜欢的音乐为切入点,凭借深厚的专业素养很快就引发了小哲的共鸣和崇拜。“我跟小哲说,你听着喜欢的音乐放松下来,我为你换尿不湿,你有任何不舒服都可以随时告诉我,我们试一试好吗?”在张燕的耐心劝导下,小哲终于卸下心防接受了这位新“妈妈”的温柔。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张燕一直将音乐治疗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之一,与市妇儿医院、市立医院开展了自闭症辅助治疗合作,这次志愿服务经历也让她有了新目标:“希望有机会通过音乐治疗帮助福利院的孩子们。”
人物2张蕊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海泊路院区护士
守护患儿被掐到手部青紫
最近一段时间,岛城各大医院医护人员都迎来一场“硬仗”。作为影像科护士,张蕊在自己烧退不久就马上回到了工作岗位。随着分级诊疗等一系列措施落地,张蕊和同事们终于能稍微松一口气了。在看到儿童福利院招募志愿者,而且是有护理经验者优先时,张蕊又坐不住了。
有护理特长的张蕊一到院区就受到了“热烈欢迎”,除了照顾孩子们的基本生活,她还不时肩负起为孩子打针的任务。从事护士工作近30年的张蕊,经多年临床历练早已练就了“一针准”,但在给这些孩子打针时还是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这些孩子完全不配合,会大力挣扎,还有的孩子有狂躁倾向,伴随着攻击行为,这些都增加了护理难度。”10岁的小樱(化名)患有脑瘫,精神状态也不太稳定,在两名福利院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张蕊好不容易给她打上了吊瓶,新问题又来了——小樱总是试图把针拔下来,哭闹不停,还用头撞护栏。为了避免她弄伤自己,张蕊搬来小板凳,陪在小蕊床旁,握着她的手。小樱不“领情”,不时掐挠张蕊,一个小时后吊瓶打完了,张蕊的手也变得青一块紫一块。
挑战不只这一项。为了充分保护孩子们,儿童福利院的床经过了特殊设计,床板低、护栏高,这就需要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在照顾卧床的孩子时要深深躬下腰部。因为多数孩子不懂配合,反复挣扎,换尿不湿也成了重体力活。志愿者们既要安抚孩子,又不能弄疼他们,只得慢慢来,先清理干净,抹好护臀霜,再包起屁股来,照顾一个孩子可能就需要连续弯腰十几分钟的时间,已经49岁的张蕊忙碌一上午后就感觉腰痛难忍,但是她一声不吭,一直默默干着自己的事。“我只是利用周末时间来帮帮忙,福利院的老师们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干,她们才是真正的不容易,令人敬佩。”
人物3梁筱
青岛广电教育集团工作人员
未婚女孩被叫“妈妈”心化了
与朋友欢聚,和家人相守,觥筹交错间数算新年的钟声……梁筱往年的跨年夜过得精彩热闹。但是,2022年的跨年夜安静又忙碌、冷清又充实,却成为她最难忘的一晚——作为一名未婚女孩,忽然之间就成了40多个孩子的“妈妈”,是一种很特别的体验。
“我是偶然看到招募信息的,当时没多想,就觉得自己一直没阳,假期正好有时间,就报名了,家人都很支持我。”梁筱坦言,尽管进福利院前已做过“心理建设”,可12月31日下午进入孩子们的房间时,有一瞬间自己多少是有点害怕的,因为多数孩子是脑瘫儿、唐氏儿,举止行为有些与众不同。来不及多想,工作很快安排好了,梁筱开始撸起袖子给一群孩子喂水、喂饭、换尿布。“当我接近他们时,他们口齿不清一声声叫着‘妈妈’,那一瞬间我的心都化了。”孩子们对爱和关注的渴望,让梁筱彻底打消了心头的小紧张,全身心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虽然未婚未育,但因为平日有照顾小外甥的经验,梁筱并未手足无措,在福利院工作人员手把手带教下,她上手很快。测量体温,给孩子嘴唇润点水,盖被子……夜深了,梁筱仍忙得像个陀螺。“有一定行为能力的孩子盖被子要盖住肚子,避免受凉;而重度脑积水孩子的被子要压在腋下,避免蒙到脸上影响呼吸。”她说以往从不知道照顾这些特殊孩子有那么多需要注意的细节。
1月2日,是梁筱第二次上岗,这一次,志愿服务变得更为得心应手。可是,下班时,3岁的小杰(化名)再次让她手足无措。“这个宝宝对我很依恋,即使是看电视,也要不时看看我还在不在身边。”为了避免自己离开时小杰伤心,梁筱下午就开始慢慢尝试离开他的视线,可当她真正离开时,房间里立即传出了小杰的哭声。“太扎心了,我也很舍不得他。”
【院方声音】
因为困难所以坚持
40多个孩子,这个人数在普通公立幼儿园中还填不满两个班。一名主科老师、一名配班老师外加一名保育阿姨,都可以搞定全班孩子的吃喝拉撒。但是,在儿童福利院,这种人员配比是远远不够的。理想状态下,是30余名工作人员24小时照顾这些孩子。
因为照顾这些孩子实在太难了。这些孩子当中,完全健康的只有几个,绝大多数是严重的脑瘫儿、唐氏儿,没有基本的认知能力。普通孩子能干的事,他们都干不了,连照顾他们的难度也是成倍数增长。以吃饭为例,给一个普通幼儿园的孩子发一份饭菜,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吃掉;再小一些的孩子,发一瓶奶粉,也可以自己抱瓶几分钟喝个底朝天。可是,福利院多数的孩子只能吃流食,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要仔细检查去除肉上任何一点小碎骨,再搭配菜、米饭搅打成糊,喂饭时,孩子们拒绝进食或吃两口吐一口是常态,吃着吃着就拉了也寻常,全靠大人们耐心照顾。
“没有一位志愿者临阵退缩,没有一位志愿者半途而废,更没有嫌弃我们的孩子。”志愿者们所作的一切令刘浩和同事们动容,她知道很多志愿者是舍弃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亲子时间,专门赶到福利院来的,“我们不是‘孤城’,孩子们也不孤单,志愿者的爱和坚守给我们力量,非常感谢她们。”而刘浩不知道的是,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也给志愿者带来很多感动。“太不容易了。”“她们才辛苦。”“令人敬佩”……采访中,三名志愿者多次提到儿童福利院工作人员的艰辛与不易。“不少孩子吃了吐,还大小便不能自理,可是院里的每一个孩子都那么干净,闻不到异味。工作人员如果不用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作为常年在病房里看家长照顾患儿的护士,张蕊说自己在福利院看到的是工作人员掏心掏肺地对孩子好。而梁筱则说,每次听到带教自己的老师呼唤孩子的名字,“声音是带着感情的,眼神是带着温度的,就像妈妈一样。”
采访中,无论是工作人员还是志愿者都纷纷表示,因为这份工作不容易,所以更有坚持的意义。
希望成就“爱心接力”
“招募信息发布之后,很快就有热心市民联系我们了。”儿童福利院社工科工作人员单莉是此次志愿者征集工作的联系人,她告诉记者,自2022年12月25日第一次发布志愿者征集消息后,截至发稿,已经有110多名市民联系过她,招募信息中提到20—60岁的女性可参与,目前报名者以40岁左右的女性居多。院方组建起了“爱心妈妈”志愿团队微信群,因为多数志愿者都有自己的工作,志愿服务时间无法固定,所以目前是每天发布一次服务接龙,分为白班和晚班两个班次,分别为8时至16时、16时至次日8时。
有时间参加服务的志愿者在接龙留言中写上自己的名字,然后到时候上岗即可。每次上岗前,都要进行抗原试剂检测,确保是阴性才可以和孩子们接触。照顾孩子时,志愿者还要穿上“大白”防护服,行动不便,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护理难度。
记者了解到,因为疫情的原因,为了保障孩子们的健康安全,2022年市儿童福利院多次处于封闭管理状态,11月初再次封闭,12月下旬,因为工作人员陆续生病,造成人手不足,所以院方决定招募爱心志愿者。
合格的管理者,不能只依靠爱和耐心,也需要管理的智慧。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儿童福利院相关负责人们发现,志愿者们不仅仅能帮助院方解决燃眉之急,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特长、服务对于院方工作有一种正向推动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生活质量,促使院方可以拓展更多服务项目,为孩子们提供更精细、更专业的看护。下一步,院方将综合调研,将这种爱心志愿服务能否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纳入工作计划,成就一场长久的“爱心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