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青岛教育快讯 > 正文

横跨地球两端的“极地老师”

2022-05-25 08:44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地球的两端——南北极神秘雪域,是无数旅行家梦寐以求的向往之地。2022年4月26日,中国“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完成中国第38次南极科考任务返回上海国内基地码头。自2021年11月5日首批队员搭乘“雪龙”号从上海离港,已经过去174天。近半年的科考对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高级实验师曹勇来说,这次完成第二次抵达极地的任务后,实现了她跨越地球两极的梦幻之旅。

人物名片

曹勇

年龄:44岁身份: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高级实验师

“雪龙”出征时隔6年南极再出发

“没想到,时隔6年,我有幸有机会到地球的另一端。”1978年出生的曹勇,是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的一名高级实验师。作为本次参与第38次南极科考团海大队伍里仅有的一名女队员,曹勇在得到消息的那一刻心中默默感叹:“自己太幸运了。”缘何如此感叹?因为6年前,曹勇曾参加过中国第7次北极科考,再加上这次的南极科考经历,曹勇可谓游历地球南北极,跨越地球两端。

2021年9月,得知自己确定要参加本次南极科考后,兴奋后的曹勇曾一度陷入纠结,去南极需要跨越赤道,与第一次去北极不同,这次考察的时间长、路程远,而且南极的自然环境比北极更加恶劣,作为团队中唯一一名女队员,曹勇担心自己体力不支,万一晕船拖累队友。“关键时刻,还是我先生和孩子支持我,才有了这次毕生难忘的经历。”下定决心后,曹勇马上开始积极备航。暖宝宝、取暖设备……有了上一次北极之行的经验,这一次的南极之旅曹勇按部就班,仔细准备各种出发事物。 11月5日,曹勇团队与其他单位的队友在上海码头集合正式登船,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首批154名队员搭乘“雪龙”号科考船正式出征。

一路向南艰难穿越魔鬼西风带

3.3万余海里、历史174天,从上海出发,一路向南,就这样,曹勇一行人开始了一段没有北方季节的旅程。“上海一路向南,航行经过印度尼西亚,直抵南非毛里求斯,然后穿越西风带至南极中山站。”曹勇回忆道,这次南极考察由“雪龙”船和“雪龙2”船共同执行考察任务。曹勇所乘坐的雪龙船完成卸货任务后环南极航行,先后在罗斯海、阿蒙森海又完成了相关考察任务,最后到达长城站进行物资和人员运送。

“南极和北极,虽然都是冰天雪地,但两次的体验却完全不同。”与第一次北极考察不同的是,南极雪域相比北极近几年的冰情融化慢,几乎保持着原始冰情。所以给破冰船的正常行驶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而相比冰情带来的问题,此次航线之长,需要跨越风带和多处气旋,一路上的海情更是惊心动魄。“当船上温度达到最高,也意味着抵达了赤道,当GPS纬度显示数据全部归零,纬度单位显示由N(北纬)转换为S(南纬)时,意味着中国第3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已经顺利越过赤道,进入南半球海域。”曹勇回忆,当“雪龙”号驶过赤道瞬间拉响汽笛,以一种传统的方式告别北半球。随着继续向南挺进,海平面开始渐渐“变脸”,“雪龙”号抵达了本次航行最惊险的航段——西风带海域。在强大的气旋下,海平面上掀起的巨浪高达5米左右,直挺挺地打到驾驶台前,“什么也吃不了,吃的全吐了……”西风带海域,又称“魔鬼西风带”,该海域位于南纬45°-60°附近,常年西风不断,气旋频繁,风大浪高,气候恶劣,平时最小的风力大约7-8级,大多时候都达到10-12级,所以对船只航行来说极为凶险。而魔鬼西风带所带来的一波波强大气旋,更给船只带来了巨大颠簸,本身就晕船的曹勇打趣道:“那段航程自己不是在吐,就是在去吐的路上。”

无限风光在险峰,魔鬼西风带虽然为南极设置了一道天然屏障,但在经验丰富的船长几次巧妙躲开气旋“攻击”后,“雪龙”号成功穿越西风带渐渐行驶平稳。随着纬度的升高,冰雪南极的梦幻面纱也渐渐掀开,极昼开始出现。虽然曹勇早在一些资料影像中见过南极的极昼现象,但亲身经历时,曹勇才真正被大自然的神奇所震撼。

破冰斩浪首次展开病毒学调查

“虽然正值南极夏季,但冰情仍然恶劣,冰层足有两米多厚。”刚刚经历了风大浪急,曹勇一行人又开始了破冰的艰难任务,好在“雪龙”号是全球第一艘船艏、船艉双向破冰的科考船,能以2-3节的航速在冰厚1.5米+雪厚0.2米的条件下连续破冰航行,可实现极区原地360°自由转动,有很强的破冰、抗阵风、甲板设备抗低温性的能力。经过近20天的破冰行驶,曹勇终于抵达目的地。“几乎每一个到过南极的人,都无法忘记第一次见到南极大陆的心情。”极地的绝美寂静感令第一次到南极的曹勇震撼不已,雪白的冰川、海湾,周边寂静到可以听到自己的呼吸,大自然的神奇能衬托人类的渺小,在这里心灵会被净化。

本次南极科考之行,曹勇与水产学院曹畅、海洋生命学院杨阳、海洋与大气学院谢春虎、水产学院鞠培龙、王业辉、王鹏浩,除了要完成南极长城站、中山站物资补给和人员轮换任务。“经过团队协作,此次考察对南大洋生态系统进行了综合调查,积极开展考察物资补给国际合作,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此次南极之行,团队还成功布放和回收多套潜标系统,获得了多海域、多站位、多水层、多参数的水文数据及鱼类、海洋病毒等生物样品。在一次次的冒险中,队员们多次穿越西风带,在风浪中获取了多断面走航水文和大气数据,为以后的科研工作获取了重要的支撑材料。更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考察中,海洋生命学院首次在冰间湖展开病毒学调查,海洋与大气学院成功回收中国南极考察史最长一套潜标。水产学院渔业海洋学团队在调查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首次开展地笼调查,获得了数量可观的珍贵南大洋鱼类样品,为科学开展鱼类生活史及南大洋生态系统的综合研究提供了宝贵数据与成果。

【讲述】

天寒地冻致敬“极地精神”

“如果再给我一次这样的机会,我还愿意再来一次。”180多天的极地之旅暂时告一段落,那段难忘的经历,对曹勇和队友们来说刻骨铭心。采访中,记者得知,真正令他们感动的不仅是南极罕见的极地风光和满载而归的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在经过一处处基站时,看到建设者们在冰天雪地里户外工作,心中不禁产生敬佩之情。

“他们才是真正的勇士,相比我们能在条件舒适的船上休息、工作,基站建设者们的工作十分艰苦。”曹勇告诉记者,在南极建设基站,对建设者们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尤其中山站地区降雪量大,物资、机械和建筑的基础很容易被雪覆盖。所以在南极,真正适合施工的时间很短。一进入2月份,南极就进入极夜,白天正常气温下降到-12℃是家常便饭,最低能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而基站工作者要在户外进行长达10个小时以上的工作,尤其是遇到极夜的暴风雪,只要半天,雪就能堆起3米多高,刺骨的冷风吹得人站都站不稳。

“这一次我们的任务是为基站的工作人员送去必要的油料和淡水,帮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工作。”曹勇表示,作为中国海洋大学一名海洋领域的研究者,学校目前承担着一系列极地研究项目。通过这一次南极之旅,未来她将与团队一起,引领更多高校学子在海洋领域中深耕下去,为祖国奉献海洋专业力量。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下一篇

市妇儿工委公布6件为民实事

2022-05-25 08:44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