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7月16日讯(记者纪采琳)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期间,在青岛二中的校园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流下汗水却未要求掌声,他们默默无闻却又举足轻重,他们就是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青岛二中的志愿者教师们。赛场上,有追逐梦想的运动健儿;赛场下,还有一群默默奉献的“志愿蓝”。他们践行着“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展示着二中青年教师的青春风采。
学运会“美食家”:守护运动员舌尖上的安全
本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青岛二中承接了田径项目近2000名运动员、教练员的食宿工作,是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规模最大的食宿承办学校。为了高质量完成此次任务,青岛二中在餐饮方面严把“食品安全关”。
据了解,二中餐饮团队每天举行调度会议,运动员用餐食材由全国学生运动会组委会统一配送,菜单也由组委会制定,从而保证菜品丰富、营养全面。为了保障运动员用餐,学校为运动员提供主食10种、菜品13种,汤和粥各3种。学校为保证食材安全,全力做好消杀检验工作,将每天菜品统一拍照上传系统,崂山区食品监督局全程指导,为比赛期间的餐饮安全保驾护航。
承担近2000名运动员、教练员的食宿工作,这使得食堂工作人员持续处于“连抽转”状态。员工清晨三点到岗,傍晚九点下班,每天工作时间不低于15个小时,为保障运动员及时就餐,7月5日以来,全体食堂员工住校,至今都未回过家。青岛二中总务处主任宋兆海告诉记者,“有一位职工,100岁的奶奶突然去世,为了完成学运会工作,未能见到老人最后一面;还有一名家在黑龙江的职工,因为疫情原因,去年过年直到今年,两年未回家,本来计划今年暑假回家,赶上学运会工作又没回去,每天想念家里的孩子,但仍很坚强,只在工作结束后默默哭泣;为了给运动员不限时间、不限量供餐,需要随时根据需求炒菜,并提前做好下一餐准备,厨师们一直站在灶台边炒菜,脚上磨起了一个个水泡,有一位厨师年龄较大,因为疲劳过度,突发不适,但仅休息了半小时就回到岗位了。这样的事情有很多,但没有一位职工在我面前叫苦叫累,所有员工吃苦耐劳,没有一个掉队请假,彰显了二中人的精神。”
各代表队提出的问题,学校总能第一时间解决;各代表队报到时,学校为运动员一对一送饭,保证每名运动员、教练员做完核酸检测后20分钟基本都吃上了可口的饭菜。功夫不负有心人,二中餐饮团队用二中人的服务理念,坚持学生第一、学校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收获了各代表队的一致好评,整体工作做到了忙而不乱、安稳有序。
学运会“摆渡人”:贴心服务点亮城市最美风景
“用耐心、热心服务每一支参赛队伍,用心、用情完成志愿服务工作。”这句话是青岛二中摆渡车志愿者老师们的真实写照。他们精心制定发车计划,确保发车时间、发车地点和乘车人员无误,有时临时出现其他情况,也能灵活机动地及时调整方案。尽管任务艰巨,但他们尽心尽责、一丝不苟,使得赛事有序高效地开展,成为学运会期间城市道路上的美丽风景。
青岛二中的摆渡车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国信体育场之间,上午八点半前和下午一点后,每30分钟发一班车,流水发车从下午四点开始,每天往返场地与学校间十余趟。据了解,为保证工作顺利推进,摆渡车志愿者老师们提前开领队教练员联系会,先做好整体沟通,提前一天就会安排好车辆。
志愿者教师刘雪超是青岛二中2019年入职的政治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刘老师直言,这份志愿工作是全新的挑战。刘老师说:“中学组有八辆车调配,接送660人,大学组调配12辆车,接送1234人,人数翻一倍,车辆更加紧张,更加考验协调能力、调配能力。这份工作其实也是一份沟通的工作,我们会及时听取驾驶师傅的经验建议,也要随时关注运动员们的需求。前一阵天气不好,但是雨再大我们也没延误过发车,我们每天将运动员们准时送达赛场,再将运动员们稳稳地送回宿舍。”
学运会“接送人”:日月兼程不舍昼夜,风里雨里车站等你
学运会期间,在青岛流亭机场、青岛站、青岛北站,到处都能看到二中接站志愿者老师们忙碌的身影,他们举着精心制作的横幅和手牌,用最灿烂的笑脸和最热情的问候,从各代表队运动员们手里接过沉甸甸的行李,欢迎他们来到美丽的青岛。
接站工作的难度在于各站点路途遥远,接站时间跨度大。为明确接站流程,志愿者老师们提前10天建微信领队群,收集接站信息,提前三天向各代表队发短信确认运动员到达时间,并提醒青岛当天天气,用热情温暖的话语表达对运动员的热烈欢迎。
青岛二中志愿者教师孟凡晓告诉记者:“每支代表队分好几个批次到达,比如有一支代表队,30几名运动员分16个批次到达青岛,接站志愿者们的工作是十分繁重的。学校在青岛北站、流亭机场等重要站点特设调度员,接机志愿者们常常早上八点就去接站,晚上凌晨两点才能结束工作,平均每天睡眠只有4个小时。前几日天气不好,暴雨导致很多航班延误,航班延误到几点老师们就等到几点,最深刻的一次从早上九点等到晚上八点,累了没有床铺,老师们就靠在机场的休息椅上休息。很多代表队比赛结束后离会,出发的时间很早,最早的时候志愿者们4点就去食堂为运动员们领取早饭并办理退宿手续。家在外地的老师们已经一个多学期没回过家了,大家将舒适的两人间宿舍全部留给了运动员、教练员,挤在6到7人的宿舍中,休息时聊聊天、相互鼓励,就像家人一样。接站工作是学运会的门面,再苦再累我们也会热情周到地微笑服务,给远道而来的朋友们留下山东人热情好客的好印象!”
学运会“最佳团建”:二中教师一家亲,传递满满正能量
本届全国学生运动会,青岛二中共派出学校教工团支部的33名教师志愿者,教师志愿者工作不是按照职能组调度,而是一个老师带头,两个老师配合,一对一对应各代表队。33名老师均为95后,平均年龄22到24岁,很多老师也是刚刚迈出校园的象牙塔,刚从学生的身份转变为教师,却毅然决然地转变角色、勇担重担。在这个年轻的群体中,老师们互相叫着“小孟同学”、“小张同学”……仿佛回到纯真美好的学生年代,团队间满满的正能量在传递。
青岛二中团委副书记郭惠告诉记者:“云南队因为疫情原因,运动员除比赛外只能呆在宿舍,云南队一对一志愿者教师一日三餐为运动员及时送餐,忙到顾不上自己吃饭;河北队一对一志愿者老师家在成都,家里老人身体不好,但老师主动要求坚持完成工作再回家,7月11日,这名老师突患急性肠胃炎,吊瓶打了6个小时后第二天依然坚持上岗;报到接机时,接机女老师受了委屈,第一时间向我反映情况,不是为了诉苦抱怨,而是自责是不是有的地方做得不好,及时找我想办法解决问题。学运会期间,很多老师怕有突发事件,休息时间也不敢休息,坚持留在岗位上。这样的事情,在学校里还有很多很多,但老师们都认为这是最平常不过的小事。本次活动是对青年教师的一次最好的历练,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凝聚力,也提高了老师们的协调、调度能力,再好的团建也不如共同参与这样一场盛会。”
有这样一段日子,周六周日只叫第几个比赛日,每天迎着第一缕阳光出门,伴着夜晚清风而归;有这样一段日子,难忘的高光时刻不只有运动员的拼搏,更有志愿者们的坚持。二中志愿者老师们身着一抹“志愿蓝”,让清凉流入赛场,让温暖注入人心。
于无声处胜有声,于平凡处见不平凡。每一位志愿者的坚守与付出,为大会的圆满举办筑起最坚实的城墙。青岛二中志愿者教师们纷纷表示:“事业至上的境界,完美极致的格局,进取创新的品格,坚韧不拔的意志,精益求精的作风,追求卓越的精神。这是我们青岛二中的教育工匠精神,每位教师以此为浸润教师的灵魂,我们把教育工匠精神作为每位二中教师自觉的教育信念,也融入在大会的志愿服务工作中,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后,我们青年教师将把志愿服务的经历和获得的精神财富回馈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逐步铸造崇高的师德师魂,锻造卓越的职业和事业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