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米12!”9月5日上午,青岛小将姚延杰在山东省第25届运动会女子乙组三级跳远比赛中夺冠,为青岛代表团摘下第277枚金牌。至此,本届省运会全部赛事落下帷幕。
青岛体育健儿按照市委、市政府“牢记使命,坚决捍卫城市荣誉”的工作部署,圆满完成任务,以277金164银172铜的佳绩完美收官。本届省运会设置的比赛金牌成绩奖、比赛总分成绩奖,优秀运动员组金牌总分成绩奖、金牌成绩奖、总分成绩奖五项榜单,青岛均排名全省第一,并获得体育道德风尚奖,牢牢守住了青岛竞技体育在全省的“龙头”地位。
每四年举行一届的山东省运动会,是对全省体育工作和体育发展成果的集中检阅,也是对加快新时代体育强省建设的有力动员。青岛体育健儿团结一心、奋勇争先,向全省人民展示了青岛体育风采,为家乡争得了荣誉。代表团秘书长、市体育局副局长刘新宏说:“感谢所有人的努力与付出。希望青岛体育健儿在省运会赛场展现的拼搏精神,可以转化为青岛体育各领域勇攀高峰、追求卓越的正能量。”
竞技场上的优异表现,是青岛体育全面发展的缩影。在这个省运会周期,青岛竞技体育发展更开放、更多元,体育健儿以拼搏之姿,超越自我,勇攀高峰,竞技体育实力稳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全民健身更便捷、更普惠,水平更高;体育产业不断迈上新台阶、取得新发展,生动展现了青岛体育产业充沛的发展活力。
成绩,见证了各方面的辛勤付出,也让我们对青岛体育发展的美好明天充满信心。
薪火相传,青岛体育“后浪奔涌”
8月29日,省运会女子射箭乙组团体决赛,16岁的刘妍秀率队夺金,拿下了个人在本届省运会上的第7枚金牌。
“我要像张娟娟老师一样,站上奥运会的领奖台。”刘妍秀在赛后说。小小少年,志存高远。
射箭是青岛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2008年北京奥运会,张娟娟连胜三名韩国选手夺冠,青岛体育实现了奥运会金牌“零”的突破。此后的十几年间,王大鹏、张梦瑶、兰璐等人陆续成长起来,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从省运会起步,走向全国和世界赛场,为家乡争光。
青岛体育,薪火相传。同样是“奥运冠军摇篮”,青岛乒乓球队在省运会赛场上也有精彩发挥。申蓬华、董熙两位年逾古稀的奥运金牌教练依然奋战在一线,青岛小将取得8金8银4铜的佳绩,涌现出王昕奕、李思萱、丁怡婕等一批潜力新秀。董熙认为:“省运会上的历练是这些孩子迎来‘质变’的关键一步,运动员只有不断通过类似大赛磨炼技术、心理,才能适应更高水平的竞争。”
射箭、乒乓球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折射出青岛始终从“奥运争光”层面引领省运会备战和全市竞技体育发展,积极接轨国家奥运优势项目的工作思路。“奥运争光、亚运建功、全运领先、省运龙头”,一脉相承的奋斗目标与人才培养机制,筑牢了青岛竞技体育的发展之基。
目前,市体育局有局属训练单位4个,实现了省运会32个大项和4个表演项目的“全项参赛”。
市体育局训竞处处长徐泽说:“新周期中,我们确立了12个重点发展项目,10个加快发展项目和6个突破发展项目。定位准确、目标明确、措施有力,项目布局收到良好效果。”
本届省运会上,传统强项依然是青岛代表团的“掘金富矿”。田径、游泳、足球、羽毛球等项目优势明显,金牌数、奖牌数均位列单项榜首。新兴项目发展迅猛,攀岩、跆拳道、空手道、霹雳舞领跑全省,取得重大突破。
全省健儿过招激发奋进力量。以第25届省运会为契机,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推动全民健身开展,是建设体育强省的重中之重,也吹响了青岛体育在新起点上向更高峰攀登的号角。正如市体育局局长车景华所说:“竞技体育是城市名片,关系体育荣誉,也是体育综合实力的体现。率先建成体育强市,必须把竞技体育做大做强。”
两把“钥匙”,解锁青岛体育前进动力
成事之要关键在人。培养体育人才,加强梯队建设,是青岛竞技体育不断迸发活力的关键。
在这个省运会周期,青岛先后出台《教练员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开展运动员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深化体教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认定扶持办法》等一系列保障性措施,从深化体教融合、强化教练员运动员管理、提升社会力量发展竞技体育等方面,夯实了保障全市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从根本上破解长期制约竞技体育发展的历史难题,在源头上激活竞技体育发展的蓬勃活力。
本届省运会上,一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练走上前台,他们能力出众、作风优良、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已成为青岛竞技体育的中坚力量。无疑,“人才济济”是解锁青岛体育前进引擎的一把关键钥匙。
跆拳道教练孙晓玲,带队13年来“以队为家”与队员同吃同住,连续三届省运会超额完成金牌任务;自行车教练高小宁,只身率队长时间在中缅边境进行高原训练,与队员一起每天骑行180公里,365天风雨无阻;前CBA球员王刚挂帅的男子乙组篮球队78比49大胜临沂夺冠,29分创下本届省运会篮球决赛最大分差;皮划艇赛艇队常年外训,环境封闭、条件艰苦,以孙茂树为首的教练团队一手抓训练一手搞后勤,人人都是“全能战士”。
“开门办体育”,大力推动“体教融合”、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人才培养,完善多元化承办竞技体育任务的架构,则是青岛体育的另一把成功“密钥”。
在这个省运会周期,部分项目采取“市队联办”方式,以市队区(俱乐部)办、市区(俱乐部)合办、市队二线区(俱乐部)办为突破口,确立了10个重点、8个一级、28个二线训练基地和141家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基地。攀岩冠军田睿林、击剑冠军皇甫浩然都是在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成为“体教融合”的典型样本。
关注青少年体育,就是关注体育发展的未来。刘新宏说:“‘双减’政策实施之后,孩子们有更多时间可以参与体育锻炼。我们希望竞技体育能够作为引领,真正带动岛城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水平不断提升。”
举步可就,全民健身蔚然成风
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关乎人民幸福,关乎民族未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是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基石。
近年来,青岛始终坚持把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作为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系根本的重要工作大力推进,连续八年将其纳入“市办实事”。截至2021年,青岛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26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市民比例接近50%,两项指标远超全省平均水平。
这个夏天,每当夜幕降临,占地20亩的城阳区红岛街道市民运动公园里满是健身休闲者的身影,大气美观的笼式篮球场、带照明的笼式足球场、不输游乐场的儿童游乐区、荧光闪闪的健身步道、34套智能化健身器材——这些场地设施可辐射周边社区居民近万人,实现了“举步可就”的健身场景。
城阳区“8分钟健身圈”是青岛全民健身事业蓬勃发展的缩影。如今,健身设施铺陈城市乡村、体育活动热潮涌动四方、健身组织活力日益强劲、科学健身指导融入日常,青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呈现出覆盖面广、体系完整、活跃度高的鲜明特点。
今年8月,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通知》,要求符合条件的健身场地设施要应开尽开、能开尽开,从政策层面解决群众“健身去哪儿”的难题。
扩大全民健身的内涵和外延,不仅要有“硬件”供给,“软件”服务也要跟上。如今,政府主导、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全民共建共享的“大群体”格局已初步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日新月异,群众体育赛事活动不断推陈出新。
着力打造“全民健身一张图”、“跑遍青岛”提供100条经典路跑线路、“158健身运动”线上挑战赛引领百万市民参与、600场社区运动会将体育赛事送到市民家门口……越来越丰富的健身场地和赛事活动供给,让更多市民享受到了便民、利民、惠民的体育公共服务,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做大做强,青岛体育未来可期
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不断高涨的健身氛围也在推动青岛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2021年,青岛体育产业总产出630.93亿元,增加值超过280亿元,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1%,位居全省第一、国内前列。
数据显示,全市居民去年人均体育消费突破3000元,占到人均消费支出的近10%。作为国家首批“体育消费试点城市”,青岛目前体育产业从业单位超过6000家,吸纳从业人员近16万人,在体育产业“国家队”中已拥有6个“国字号”招牌。
在“体育+”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岛体育在产业融合创新中大胆探索。体卫融合方面,成立了由52名专家组成的“志愿讲师团”,挂牌命名20家医疗机构作为试点推广单位;体旅融合方面,奥帆中心获评2021中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景区,“水陆环岛户外体验线路”和“冬日时尚冰雪游线路”得到国家体育总局、文旅部顶格推介,国际帆船周·海洋节、青岛国际马拉松、“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等一批品牌赛事成为体旅融合的“催化剂”;体育科技创新方面,多家企业广泛参与北京冬奥会场馆设施、器械装备和建设运维等工作,受到各方高度评价。
同时,市体育局也在积极激发更多社会力量投资体育,引导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体育竞技、表演的市场化运作。自2020年6月CBA在青岛复赛,按下中国体坛“重启键”后,青岛俨然成为中国体育的“福地”。全国游泳冠军赛、全国蹦床锦标赛、全国击剑冠军赛等顶级赛事纷至沓来,中国男足和中国女足出征东亚杯前均选择在青岛集训。今年国庆节期间,CBA全明星赛将连续第三年落户青岛体育中心。
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发扬中国体育的光荣传统,激扬省运会凝聚的精气神,在新的起点上推动青岛体育事业不断实现新进步,必将在体育强市建设中再立新功,为“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建设增添体育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