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正文

@全体家长,如何让家庭处处成为孩子劳动教育的“训练地”

2022-05-07 15:49 作者:青岛市教育局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
分享到:

关爱孩子,也关心您。为进一步做好家庭教育指导,高度关注师生和家长的心理健康,特此推出【一问一答】家庭教育指导和心理调适指南系列。

五一劳动节,让我们与孩子一起感受劳动教育的意义与价值!

开展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

1.劳动教育被纳入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中。全国教育大会明确指出,把劳动教育纳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总体要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出台;随后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落地;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明确把“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因此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劳动教育包含着各方面的教育契机。孩子在劳动教育中能真正地懂得劳动的价值,培育对劳动者的尊重,这是一种德育;在劳动中将文化课所学的知识活学活用,益脑益心,这是一种智育;孩子在劳动中强健体魄、磨砺意志,这是一种体育;孩子在劳动中需要眼、脑、手、腿、脚等的配合,让事情做得更美好,这是一种美育。

3.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孩子成长中有两个自主发展期,是劳动教育的良好时机。第一个是三岁左右,家长带领孩子进行自我服务的简单劳动,如自己吃饭、穿衣、刷牙、整理玩具等。第二个时期是青春期,家长带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帮助孩子学习独立承担某一项劳动,在孩子掌握劳动技能后,逐步放手,让孩子从事服务于家庭成员、为家庭做贡献的劳动,如为家人准备晚餐、帮助家庭采购生活用品等。劳动教育契合孩子成长发展的规律,是培养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性的最佳方式。

4.劳动教育有利于疏解压力等消极情绪。一份关于学生劳动现状的调查访谈显示,经常做家务、经常给父母做饭的孩子,更少地产生挫折感,在学业上更有主动性,遇到难题更容易坚持,有更多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能有较少的依赖,表现在听课、做笔记、学习用品整理、作业完成等方面更有条理和方法策略。

5.劳动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团结协作的能力。家庭中最能培养孩子的沟通和协作能力的方法之一是做饭。用一则真实有趣的事例说明:因父母周末加班,于是给两个孩子安排了周末自主做饭的任务,从采购食材到完成做饭,家长只提供电话辅助和资金200元,其他由儿女完全负责。结果孩子们安排的井井有条。一开始,老大就给自己和弟弟做了分工,并采访了爸爸妈妈饮食的要求。第二天,孩子们一起采购食材,制作时以姐姐为主力,弟弟制作了沙拉和炸薯条。爸爸妈妈加班回家后,吃上了热乎饭。这次劳动教育中,较内向的弟弟因为独自去购买了蔬菜和薯条感到开心,姐姐因为领导弟弟而参与并圆满完成任务成就感极高。

6.劳动教育有利于增强孩子的现实感。劳动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孩子克服浮躁和虚荣,培养勇气、意志力和责任心。现代孩子接触网络信息和电子产品较多,在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的吸引下,孩子们头脑的愉悦和感官的享受得到了极大地满足,但是现实感不强,出现心理浮躁和追求虚荣的现象也较多。劳动教育让孩子直接地肢体锻炼,增强孩子的现实感,提高真实体验,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们克服浮躁和虚荣。

家庭劳动教育体现在哪些方面?

1.体现在恰当放手。家长不要对家务活大包大揽,从培养孩子生活能力做起。孩子能做的事情,父母不要代劳。放手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一步一步地教会孩子独立完成,切不可直接把事情抛给孩子。例如从最基本的穿衣洗漱、整理房间、洗衣做饭可初步拓展到外出消费,尝试让孩子结账;带孩子去医院,有意识地让孩子填写病历等。家长尽量把任务具体化,让孩子逐步建立劳动意识和家庭责任,久而久之就养成了勤劳的习惯。

2.体现在语言鼓励。孩子小时候,出于对事物的好奇,其实是很喜欢帮助父母做家务的,有些家长担心孩子做不好而不让孩子参与,甚至言语不注意会打击孩子积极性。等孩子大了觉得可以帮忙了才开始指挥,吆喝孩子做这做那,结果孩子变得不情愿。

3.体现在创设情景。家长可以在时间宽裕的时候带孩子回老家或者到农场,参加田间劳动;在保证安全前提下打扫家庭卫生;创新劳动教育方式,将科学探究融入到劳动教育;在日常家务中让孩子掌握做饭、炒菜、烘焙等劳动技能,营造积极的家庭劳动教育生态。

4.体现在仪式感。家长可以设计一个“乐劳存折”,对孩子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进行记录,达到一定积分,家长可以满足孩子一个合理愿望,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奖励孩子,慢慢孩子由完成任务变为主动,最后让劳动成为本能。

如何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参与家庭劳动?

1.以身作则,行胜于言。家长应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榜样。在劳动过程中自然流露出的愉悦感、熟练的劳动技能、美好的劳动成果,都会在无声中影响孩子对劳动的认识与感受。如果父母经常为谁做家务而争吵推诿、斤斤计较,孩子往往也会产生对家务的排斥。

2.结合兴趣,适度引导。家长应从孩子的内在兴趣需求入手,激发孩子的行动自觉。家长要满足孩子的价值感、优越感、归属感等心理需求,用各种方式引导孩子,例如,劳动时适当请求孩子帮助、开展亲子间技术对比、适度示弱并赞美孩子等。当孩子开始劳动时,家长则可以在旁边好奇地“观战”,并旁敲侧击给予指导,让孩子能够更愉快地完成劳动。

3.虚心学习,拓展视野。家长应结合孩子感兴趣的科学、技术、动植物、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引导孩子劳动,既能拓展孩子知识面,实现知行结合,又可以吸引孩子更愿意参与到劳动中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