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临沂兰陵县陡峭的荒山坡上,晨光中,一株株刺槐顽强地从岩石缝隙中探出枝叶,叶片上的露珠折射着希望的光芒。这里,正是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 基不可失 ” 团队的生态修复现场, 见证着 一群大学生用科技力量为荒山披绿的动人故事。
我国约40% 的国土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退化问题,荒山治理成为亟待破解的生态难题。而青岛恒星科技学院这支由大学生领衔的 “ 基不可失 ” 团队,就是勇闯这一 “ 荒山困局 ” 的先锋力量。历经3年时光,2400余次反复实验,他们成功研发出具备高粘聚力、强抗冲刷性和优异保水性的生态修复基质,为荒山生态修复带来新的曙光 。
故事始于2021年,团队负责人杨鑫磊在家乡目睹了山体滑坡的惨烈景象,那一刻, “ 治荒 ” 的志向在他心中深深扎根。随后,他带领7名志同道合的同学组建了 “ 基不可失 ” 团队。在研发过程中,他们另辟蹊径,将花生壳、玉米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进行粉碎、发酵处理,再与建筑废土巧妙混合。通过运用 PAM/SA/Lignin 水凝胶技术,实现了土壤性能的巨大飞跃 —— 土壤粘聚力从75kpa 飙升至150kpa ,抗冲刷能力提升了50% ,保水性更是提高到原来的 5 倍 。
“那段日子,我们常驻荒山,连续3个月不间断地监测土壤和周围植被情况。每一组数据的记录、每一次方案的调整,都倾注着我们对生态修复的执着。”团队成员陈艾敏回忆起那段难忘的时光,眼神中满是坚定。正是凭借着这份坚持,他们将基质改良方案成功应用到实际的修复工程中,让荒山逐渐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