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创造美好,科技引领时代;
承载教育希望,我们一路同行。
本期青岛新闻网青岛教育家栏目,
首次对话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总校长、
青岛市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主任、
青岛市少年科学院院长聂麦花,
深入了解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的创新发展。
聂麦花简介:
深耕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十六载,被全国多个综合实践基地聘请为综合实践课程指导专家。2020年被中宣部、科技部、中国科协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个人”,曾获得省、市级德育工作、教育管理、家长委员会工作、科普教育先进个人,并被授予第十五届全国创新名校大会 “全国创新名校长”。
开创全国之先河
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扬帆起航”
11月4日下午,青岛市综合实践中心与青岛智能产业技术研究院、青岛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平度市中小学生实践活动中心、市南区超银科技培训学校、崂山区二月二中小学学农实践基地、中国科学院大学航空产业研究中心签约,成立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
自2019年起,青岛市大力“推进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其中由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牵头成立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全国首创格外引人关注。“2020年5月,教育局党组批准组建青岛综合实践教育集团,这应该是青岛教育局再次大手笔规划青岛教育特色的创新举措。”聂麦花深有感慨,她介绍说25年前,青岛市委市府就开全国先河,设立了青岛劳技中心,2001年更名为青岛市中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并加挂少年科学院牌子。25年来,综合实践中心一任任领导班子带领教职工励精图治,创新发展,成为中国劳动教育学科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提出根据各学段特点,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的青岛劳动教育就顺应时代发展需求,进入了一个弯道再超车的新时代。为整合全市优质劳动实践教育资源,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牵头成立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实现共享化,共赢化,集团化。以劳动教育为切入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青岛人民满意的劳动实践教育。
谈到综合实践教育集团对劳动教育的推动作用,聂麦花介绍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有两方面的职责定位,一方面,面向市内三区进行综合实践学科的教学,自2003年成立青岛市少科院后;另一方面,面向全市青少年做科技普及教育和科技赛事的承办工作。因此,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教育以及科技教育乃至创新教育,在实践中心都有着非常好的融合。谈到集团在推进劳动教育发挥怎样的作用,聂麦花表示,首先是理念的引领,确立开放、共享、服务和合作发展理念。
通过综合实践教育集团资源的优化、共享,集中优秀力量研发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劳动教育课程的研发机制,实现综合实践教育集团的资源共享,建立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的信息化平台。同时,还将面向中小学生提供传统技艺、实用技能、人工智能、职业体验、海洋科技等优质的劳动教育课程,落实劳动教育的课程,保证课时,搭建劳动教育的展示平台、培训平台、交流平台和服务平台。
创新之举光芒绽放
“飞地”改革开辟综合实践教育的乐园
改革与创新,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因地制宜,启迪智慧,不断的开拓思路,在探索中寻找发展的勃勃生机。“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虽然占地面积仅十亩,但是在有限的地方,我们却创造出无限的能量,这就是2018年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教育‘飞地’改革。”聂麦花谈到,“飞地”改革充分利用青岛市优质实践教育的资源,在布局课程特色互补的前提下,寻找适合中小学生来做实践教育的“飞地”。
据了解,根据《青岛市关于落实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部署,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中心自2018年开始进行综合实践教育“飞地”改革,经过近两年改革试点,已初步形成了生态劳动技能、传统文化传承、人工智能制造、航空科技探索、科技创新体验、农业科普文化等第一批六个青岛市综合实践教育集团分校,实现全市劳动教育的区域整体覆盖。
“飞地”改革为成立综合实践教育集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聂麦花自信的说,两年的探索,形成了非常可贵的经验,从2020年起,每年会在全市选拔十个“飞地”,争取到2025年,能够形成面向全市的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创新教育、实践教育等方面的五十所劳动教育基地,充分利用这些基地,让他们成为中小学生的实践乐园,成为拓展劳动教育的“宝地”。
“我们希望形成以集团为龙头学校,以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作为整个集团的中心校,以中心校来辐射青岛市中小学,同时整合大中院校、科研院所、中职业学校等等,采用丰富的课程体系,先进的管理理念,将社会化的实践基地,实现资源互补与共享。综合实践教育集团成立后,将在劳动教育的教育理念上,课程的设置上,教育教学的管理模式上,以及学生和教师的评价体系上,形成独具特色的的“集团模式”。
三点半实践教育丛书
开发“课后托管定制课程”青岛破题
“历经一年多的时间研发,我们开发共六套40册的《三点半实践教育丛书》,与践行十个一行动计划相结合,切实解决学生课后托管的民生项目。”聂麦花自信满满的说,《三点半实践教育丛书》根据不同年级研发课程,囊括劳动教育方方面面的课程。独具特色的是,这套丛书不是一个教材,而是让老师当“导师”,家长也可以用,比如家务劳动等方面陪伴孩子成长。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三点半实践教育丛书》特别倡导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让学生自己当“导师”,在趣味化、游戏化和项目式的设计当中,同学之间三五成群的开展一些小劳动的科技实践竞赛。比如纸艺课,比如小课题“做一个五彩缤纷的烟花”,这时学生就会提出问题,做烟花需要哪些工具、材料。学生之间会集思广益探索合作,老师可以引导小组竞赛。从一张平面的纸,如何塑造出立体的烟花效果,把烟花做成五边形、六边形或者八边形,从平面到立体,在玩的过程中,这种空间思维就能融入学生的脑海中。
“课后三点半托管课程是一个盲点,但这是一个必须有的惠民工程,也是青岛市教育局的工作重点之一。”聂麦花介绍说,课后三点半托管上什么课?师资、课程如何搭配?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工作者,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做了很好的破题,切实的服务全市小学生课后托管,加强小学生课后托管的课程化,满足三点半后学生的自主发展,加强小学生劳动教育,为全市小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劳动教育课程超市。这套丛书倡导,教师从授课转变为导师的身份,每一章都有微视频嵌入其中,学生可以通过有声和纸媒相结合,自主完成一个小课题。
校长工作室引领
新时代劳动教育点亮“创造性劳动”
“风铃制作与音乐课,能碰撞出别具创意的劳动教育。”聂麦花笑着说,学校音乐老师在研发课程时,倡导让学生制作风铃,风铃不同的长短,产生的音律也不一样,学生制作的每一个风铃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劳动教育在学科融合方面的有益探索,正如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聂麦花介绍说,2020年定义为综合实践教育中心的改革年,在传统的劳动教育名师工作室和各种传统文化工作坊的基础上,又成立了五个校长工作室,包括STEAM课程 、人工智能课程、车库式创客空间等。
校长工作室引领,就是说校级干部亲自挂帅,每人主持一个以他自己的名字来命名的工作室。“其实学校无论是老师还是干部,从来没有离开过教学一线。”聂麦花谈到,走进学生当中,走进课堂,走进教室,才能真正知道教育真正需要什么!青岛少科院已经进行十六届头脑奥赛比赛,每一小组学生将所学的科学、艺术巧妙的融合,通过剧本故事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也是跨学科融合的体现。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劳动教育,今天“劳动教育”在内涵与定位,与过去肯定不尽相同。“新时代提出的劳动教育有一个崭新的理念,叫创造性的劳动。”聂麦花介绍说,创新教育是创造性劳动非常好的体现,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开设三十多门课程,此外还与大中院校、科研院所,社会实践基地开展深入合作,建构大融合式的大劳动教育观之下的课程体系,这是新时代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真正的有机融合。
对口援建实践创新
牵手西藏、陇南加强东西部文化交流
“如何在劳动教育方面开展东西部的交流,也是我们的工作职责之一。”谈到对口援建工作时,聂麦花介绍说,青岛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少科院分别与西藏桑珠孜区和陇南市宕昌县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交流,融合课程,完善桑珠孜区实践基地师资建设和培养。并结合西藏自然资源,做西藏特色课程,建立桑珠孜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和少年科学院,助力桑珠孜区的劳动实践教育和科技教育,提升劳动实践课堂品质。同样,宕昌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建设模式参照西藏桑珠孜区综合实践教育基地模式开展工作。
“中草药是宕昌县第一大产业,前些年就关注中草药,今年疫情之下,国家倡导中草药进校园,其实在前些年我们就启动了。”聂麦花表示,钟南山院士不仅是医疗专家,他也非常重视科技教育,像是钟南山创新公益基金会面向全国的青少年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每年都会组织全国的创新代表团赴世界参加发明博览会,中草药的创新教育也是“重头戏”,两年前就参与其中做相关的课程研发。
西藏日喀则的创新教育与实践教育基地有机结合起来,当地的青少年实践中心和少年科学院,既是孩子们劳动的一个场所,也是西藏一些特色文创产品的生产地,不仅仅服务于学生,同样也服务于西藏的牧民,把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和当地老百姓的需求有机的结合起来。西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技能的传承本身就是劳动教育必不可少的一个课程体系,希望能把传统民族文化以一种文创的形式向人们展示,在多民族交融方面,为学生了解西藏文化打开一扇明亮的窗。
更新转变理念
人才培养看劳动教育的“蝴蝶效应”
“劳动是教育不可缺失的一环,未来的人才培养必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如今,对比对劳动教育认识的变化,聂麦花感慨颇深,她回忆说,自己曾经也是一个“局外人”,那时任教语文学科的她,2003年参加青岛市少科院成立仪式时,是作为一名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参加的,揭牌仪式后并没觉得是多重要的事。“那时候音体美被称作‘小三科’,劳动教育连‘小三科’都称不上,没有课时,课程无法落地,也没有专业的师资和教学设备。”聂麦花回忆说,其实从2000年新课标之后,综合实践教育成为国家必修课程,但是究竟怎么落地,青岛率先开创了全国的先河。
青岛开创“三集中模式”,成立专门的学校,集中所有的课时,集中所有的设备,集中所有的师资。聂麦花介绍说,2006年调入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之后,鼓足勇气和智慧开始“再创业”。十几年来深耕劳动教育、实践教育和科技教育,聂麦花深深的爱上了这项事业。“开放、共享、服务、合作的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体验到成功。”聂麦花满怀激情的说,从学校每一名校级干部到中层干部,教学部部长,再到一线的任课老师,大家同向而行,心往一块想劲往一处使,自推行“飞地模式”后,各大科研院所如春笋般积极寻求合作。现在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要更新理念,扎根在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心中,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让劳动创造美好。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战略,科技兴则民族兴,未来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劳动教育。”聂麦花介绍说,青岛二中曾有一名学生参加高校的面试,面试专家评委问他的特长爱好时,这名学生寻思了半天,回答说自己很擅长做音箱。原来,这名学生用电子传感器的知识,手工制作了一个音箱,这项“特长”令现场评委教授惊叹不已。青岛全面推行“十个一”项目行动计划,教育局领导语重心长的说,综合实践教育中心任务繁重,因为设计的每一项赛事,孩子们得到每一个奖状,可能会是他一生职业兴趣的起点,可能成为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
随着青岛综合实践教育集团的正式启动,着力构建青岛独具特色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聂麦花满怀信心,发挥劳动教育神奇的“蝴蝶效应”,助力学生成长成才,让精彩纷呈的劳动教育和科技教育课程真正走进孩子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