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非沪籍”辍学 在这份表格上,详细列举了9种可在上海参加中考的户籍类别 ,占海特一种都不符合。 占海特的“非沪籍”与上海的异地中高考政策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触发这场约辩的根本原因。 1997年,占海特出生在广东珠海。在珠海,她生活了4年有余的时间。这位小姑娘至今一直强调,“珠海是我的第一故乡”。事实上,她并没有珠海户口。她真正的户籍所在地,是江西省。 占海特的父亲占全喜是江西省都昌县人,母亲是江西省九江市人。占海特的户籍跟着母亲一道,落在了九江市。不过,占海特从小到大,只在江西待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自从父亲把奶奶从江西老家接过来后,她更没有机会回去。 2002年,只有5岁的占海特来到上海。在这里,占海特的父亲从事电信代理生意,母亲则在家做全职主妇。如今,占海特又有了一个8岁的弟弟和一个5岁的妹妹。“日子过得不比本地人差。”占全喜并不愿透露自己的收入情况,但他们一家六口仍住在一套租来的90平方米的房子里。 “不管是和同学,还是和老师,我们相处得都挺好的,感觉不出本地人和外地人的区别。”即便占海特这么说,但她过去10年的求学经历,都在有意无意地放大着“非沪籍”的影响。 “报考小学时,因为没有户籍,我被附近一所最‘破败’的公办小学— —定水路小学录取。”不过,成绩一直拔尖的占海特,在五年级时被分进了冲刺“名牌初中”的“小记者班”。 小升初时,同班同学大多考上了全市各“名牌”初中。只有她,因为是“非沪籍”,只能入读民办初中。好在占海特成绩不错,她考入的上海新竹园中学,“在浦东民办初中里办学质量也算数一数二”。与此同时,占海特并不能享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国家福利,她的家庭每年要掏出1.2万元的学费。 真正让占海特深刻体会到“非沪籍”烦恼,是在她上七年级时,“当时我的物理老师跟我说,‘你没有上海户口,可能要回老家参加高考。’”占海特说,她一直没把这件事告诉父母,“担心他们思想上有压力。” 早在占海特入读新竹园中学之前,她的父母就收到过上海市教委的提醒,“意思是你们的孩子日后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占海特的父母为了让女儿安心学习,同样向她隐瞒了这件事。 这份心照不宣的默契,直到今年3月份被一张《2012上海市中等学校高中阶段招生考试报名信息表》打破。 在这份表格上,详细列举了9种可在上海参加中考的户籍类别,占海特一种都不符合。 “而不管是我本人,还是我的父母,都不愿让我加入全国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行列。”五月份,占海特斟酌再三决定辍学。 她选择在家自学,寄希望于三年之后政策改善,自己届时可在上海参加高考。 买不起的非洲户口 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占海特开始埋怨父母“没钱没本事”。“那段时间,我回到家就进自己的房间,谁都不搭理,对他们充满蔑视。” 事实上,占海特还有其他的选择,诸如更改国籍等,但均被她放弃了。 初中期间,占海特组织过一个叫做“理想国”的社团,还当过校广播站播音员。同时,她的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偶尔会有浮动,到了中考之前,一直稳居全班前五。这个成绩,足够我考上上海的任何一所重点高中。”占海特拿出自己满是90多分、100分的成绩表,不无得意地“炫耀”着。 在得知成绩再好也无法参加上海中考后,占海特按捺不住想上学的冲动,背着父母,自己报名并参加了上海某国际高中的笔试和面试,最终成绩名列第二。不过,同其他国际高中一样,占海特被告知每年需交纳十多万元的学费,这个庞大的数目吓了她一跳。 “最终让我真正死心的,还是国际高中的一个硬性标准,必须有上海中考成绩。”占海特撇了撇嘴角,“又被‘非沪籍’卡住了。” 依照上海的招生考试政策,“在沪台胞及台胞子女”、“在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居民”、“持外国护照学生”,也可在上海参加中考。 占海特说,同年级其他一些“家里有钱有关系”的同学,要么办了港澳台护照,要么办了外国护照。“我们隔壁班一个‘非沪籍’男生,因为父母花了几万块钱给他办了非洲一个国家的护照,就能在上海参加中考了。”但在羡慕之余占海特也意识到,自己的父母没有这样的财力,而她最后沦为了全班唯一一个不能在上海参加中考的人。 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占海特开始埋怨父母“没钱没本事”。“那段时间,我回到家就进自己的房间,谁都不搭理,对他们充满蔑视。” 很快,占海特又发现 ,不是父母无能,是上海的中高考政策太过不公。 “参加推动教育公平活动后我发现,全国像我这样的学生很多很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称叫‘随迁子女’;像我父母这样的家长也是很多很多,有一个统一的名称叫‘进城务工人员’。”在一篇名为《教育公平,我的梦想》的博客中,占海特如是写道。 所谓“参加推动教育公平活动”,是占海特跟着自己父母,与其他上海“进城务工人员”前往上海市教委上访,或写信到上海市市委信箱,但他们最终得到的回复,基本上都是“诸如‘去读中职校吧,不愿意就回老家’这样冰冷冷的格式化回答”。 辩引发异地高考大讨论 “我本人虽然是上海人,但很同情占海特的遭遇。不过,哪个上海家长愿意把自己盘里的蛋糕,分给外地人吗?” 移民没钱、上访无果,距离中考还有8天的时间,占海特品味着“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无奈。 “我抓住微博这最后一根稻草,希望能回到中考考场。”6月8日,占海特注册了实名微博,积极为自己的权利呼吁。渐渐地,她在微博上为自己标注的个人简介丰富了起来,最近的版本充斥着“少年公民、自由战士、民主先锋、因非沪籍失学、推动教育公平”等字眼。 “我将我的声音传达给世界,我也逐渐在微博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影响力。乔布斯讲要在宇宙留下一点自己的痕迹,我想我们呼吁教育公平也是在创造自己的价值。”从六年级就熟谙议论文的写作特点,使得占海特在微博上言语犀利,其粉丝数也逼近一万大关。 不过,反对的声音随之而来。 “你们很多人去上海看上的是上海的地理机遇资源!但你却选择性失明地看不到这些资源是上海人积累的!我们不惧怕竞争,但是你们的竞争方式却是多以暴力威胁、欺行霸市等手段!我们一旦反击你们就说我们狭隘!你们的逻辑实在太滑稽!既然你们觉得你们有能力请走到国门之外去!别赖在上海!”以“上海风水先生老催”为首的上海网友,经常在微博上针对占海特发表类似观点的言论。 “上海的中学教育水平领先全国,本地高校的教育资源也对上海考生大幅度倾斜。另外,诸如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也都在自主招生时将大量名额分给上海。这座城市充沛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们的孩子能有机会上一个好大学。”相对于言辞激烈的“上海风水先生老催”,一位不愿具名的“反方”家长代表的观点,理性地表达了大部分上海家长的担忧,“如果彻底放开异地中高考,不仅上海的随迁子女会对本地考生造成冲击,甚至会产生大量外地考生涌入上海,瓜分上海教育资源的情况。这个情况,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 占海特一位初中老师听闻自己学生的遭遇之后,对记者说道,“我本人虽然是上海人,但很同情占海特的遭遇。不过,哪个上海家长愿意把自己盘里的蛋糕,分给外地人吗?” 即便是那些通过高考获得上海户籍的外地人,如今也选择站在占海特的对立面。“以前是想分蛋糕,现在当然希望分蛋糕的人越来越少啊。”一位上海交大毕业生不无戏谑地表示。 11月22日,上海就《上海市居住证管理办法(草案)》公开征求意见。《草案》规定,在上海有合法稳定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参加上海市社会保险,且积分达到规定分值的境内来沪人员,可以申请办理《居住证》A证。持A证人员的子女,可在上海参加中高考。 这项《草案》的出台,被视为上海放开异地中高考的让步之举。但占海特对此继续持质疑态度,“像我爸爸这样在上海生活了十年、因为是个体户没交过社保的外地务工人员大有人在。这项《草案》还是无法保证绝大部分随迁子女上学的权利。” 占海特表示,一定会“奉陪到底”,但她和她的家庭此前的平静生活,被彻底打破了。10月25日当晚,占海特家庭地址被发布在网上。“两位‘恐怖分子’冒充物业公司的人来敲门”。 占全喜一家被指“超生游击队”,占全喜所在的公司被指“偷税漏税”…… 慑于网友们的威胁,占海特如今出门都需父母陪着。 占全喜也坦承,并不愿意女儿走上这条路,“一个孩子和一项被固化几十年的规则抗争,难度可想而知。” 至于占海特,则坚信自己能撼动“那些既得利益者”,“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我的弟弟和妹妹,日后不必像我这样辍学,而是能堂堂正正地在上海参加中考、高考。” 但她也知道 ,这条路会走得漫长而艰辛。 12月3日,就异地升学政策一事,记者致电上海市教委,对方表示暂不接受采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