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青岛大学在全国高校中较早成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长期以来,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高校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秉承“提升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营造积极氛围、促进快乐成长”的理念,以加强专兼职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为基础,以相关制度建设为保障,以积极心理资源的开发为目标,以危机干预为核心,形成了医校整合、学科联合、活动融合、课堂内外结合的“四合”式工作格局,呈现出专业化、系统化、规范化、精准化、全员化的“五化”特征,有利地推动了学生成长成才。我校曾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评为“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首批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医校整合,实现咨诊协同。2019年10月18日,在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的推动下,青岛大学职工医院心理门诊正式挂牌运行。岛城知名心理专家轮流坐诊,为学生提供门诊检查、药物治疗、病情评估和健康指导等服务,使有心理疾病诊疗服务需求的学生在校内就可得到及时、专业的诊疗服务。开诊以来,共接诊220人次,确诊心理障碍学生106人,危机干预91人。心理门诊的设立保证了我校重症学生的及时转介、及时就医,使我校学生的心理问题真正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早治疗。这种模式在山东省内高校是第一家,实现了高校与医疗机构有效融合、无缝对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诊疗的重大机制创新。
学科联合,发挥学科聚合效能。为发挥学科优势,增强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我校将心理学、医学、思政专业的教师纳入专兼职师资队伍体系,根据学科特点和个人特长承担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任务,建立起一支涵盖专兼职咨询师、心理辅导员、校外外专家在内的105人的专业化队伍。这些教师分别承担心理咨询、心理测评、心理治疗、心理讲座、心理健康课程授课等任务。在兼职教师队伍中,心理系10名教师均具有心理学相关专业博士学历;医学部教师20名,多具有医学学科背景,并且很多医生在心理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学院辅导员60名,均具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多学科的聚合,有效实现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提质增效。
活动融合,挖掘多种育人形式。学校将心理元素纳入到各个活动中,以“掌握技能,提高素养,激发情怀,完善人格”为目标,充分挖掘各种形式的育人潜能,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了解心理学、喜爱心理学,完善健全人格,提升心理素能。学校为此推出了“三心计划”。
辅导关“心”,互动成长:2018年,学校建设了“蒲公英团体辅导平台”,探索朋辈心理帮扶的有效形式。成立两年来,共开展团体辅导32场,包括面向新生举办的适应力提升训练营,面向毕业生的正念减压团体辅导,面向心理委员的团体心理辅导训练和面向辅导员的团体辅导技能培训等,受众师生达1600余人次。
美育塑“心”,提高修养: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和美术学院联合,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教育结合,充分挖掘美育育人潜能,提高学生艺术修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服务全面成长成才。创办于2013年的青岛大学“青语梦扬”心理短剧大赛充分展现了当代大学生的青春活力与艺术激情,现已成为覆盖全校四万余名学生的校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活动。在弘扬心理文化,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知识水平,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校园心理育人文化品牌。
健身健“心”,快乐同行: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与体育学院联合,将运动与心理完美结合,推出了素质拓展系列活动。明确“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培育习惯,塑造人格”的目标,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两年来共有956名师生参与了素质拓展活动。参与的学生和老师纷纷表示,“在活动中享受了乐趣、增强了体质、锤炼了意志、健全了人格”。
课堂内外结合,发挥教育合力。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充分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结合起来,开展了普及式教育、熏陶式教育和定制式教育。学校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作为普及式教育,它是第一课堂和主渠道。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1门必修课、3门公选课、1门网络课,其中必修课《大学生心理健康》为32课时,2个学分,实现了心理健康教育全覆盖;每门公选课16课时1学分。2017年学校率先尝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线课程建设,此项目获青岛高校心理健康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奖。
熏陶式教育作为支撑的第二课堂,主要包括工作坊、宣传活动、心理测试和讲座。
定制式教育是面对不同群体的特殊要求,比如我们面对医学部学生开展的“积极心理品质提升套餐”、面向大一新生开展的“人际沟通能力提升套餐”,这是教育的增长点。
第二课堂的“心海导航”系列讲座是我校的一大特色,我们利用本校师资力量、社会知名心理学专家等为学生开展不同专题的心理讲座,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几乎每场都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