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青岛教育快讯 > 正文

新华社《瞭望》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于志刚:谋海济国打造独具魅力的大学

2020-10-16 07:09 来源:中国海洋大学
分享到:

◇中国海洋大学的部分学科,已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学校已基本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

◇具备理性思维、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具有足够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去应对快速变化的未来,服务国家和人民

这是一所坐落于美丽岛城、以海洋命名的大学,背依苍翠群山、拥抱蔚蓝大海;

这是一所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行列的高等学府,“特色立校、科学发展、树人立新、谋海济国”被写入了办学章程;

这是一所承载古老民族从大江大河走来、走向远洋深海使命的研究重镇,毕业生中已有14人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我国首次南极科考的75位科学家逾半数曾就读于此。

它就是中国海洋大学。

近日,中国海洋大学校长、知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领域专家于志刚教授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就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沿革、办学特色、教学科研等回答记者提问,并对学校学科建设与未来发展做出阐述。他表示,中国海洋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为创校宗旨,九十多年来孜孜以求,矢志不移;学校以培养国家海洋事业的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作为学校特殊使命,为国家海洋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新时代,海大将继续不忘初心,树人立新,谋海济国,为我国研究海洋、走向深蓝贡献更多海大力量。

建校近百年不忘初心

《瞭望》:中国海洋大学创建于1924年,即将迎来建校百年。海大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绩?

于志刚:学校在2017年9月,入选国家确立的36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名单。两年后的2019年9月,顺利通过了一流大学建设中期自评估专家评审。评审专家充分肯定了学校的努力,认为我们建设任务符合度高,整体建设及学科建设主要目标达成度高。在第三方评价中,学校呈现出较好表现度。

目前,海大已基本形成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研究型大学学科体系。我们的海洋科学和水产两个一级学科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前列,根据2019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海洋科学列全球高校第6位,据Scopus数据库显示,学校水产学科近五年发表论文数位居全球高校第1;船舶与海洋工程、大气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进入全球高校100强。新增了地质学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进一步健全了学科生态体系。

学科进步背后,是人才不断涌现,一批活跃在海洋科教领域的领军人才脱颖而出。2015年以来,宋微波、李华军、包振民三位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自2009年以来,学校已有5位教师当选两院院士。学校先后引进132位高层次人才,老校长管华诗还入选“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

《瞭望》:学校提出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目前这一目标是否实现?

于志刚:在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中,学校规划了近、中、远期目标。到2020年,也就是将近建校百年之时,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到2030年,建成世界一流的综合性海洋大学;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一目标体系,与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目标相适应,与国家对海洋事业的发展要求相契合。目前,近期发展目标已经实现。

譬如,我们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问题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学校建议并积极组织、参与“透明海洋”“蓝色粮仓”等重大项目,首倡的“蓝色药库”开发计划获国家领导人批示,并牵头实施我国深海大洋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西太平洋地球系统多圈层相互作用。2016年至今,学校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涉海专项经费规模、项目数量均居全国高校首位。

再如,学校一流的海洋科教支撑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学校占地2600亩的青岛西海岸海洋科教创新园区,获得教育部批复并开工建设。海洋高等研究院超算平台、碳-14加速器质谱中心进入试运行,5600吨级深海大洋新型综合考察实习船“东方红3”号入列。位于海南的三亚海洋研究院启动运行,今年将迎来170名研究生。这些都为学校进军深海大洋奠定了坚实基础。

让海大焕发“蓝色”气质

《瞭望》:海大是如何践行“海纳百川,取则行远”校训的?

于志刚:“海纳百川”,讲的是海大人应虚怀若谷。我们的校园应百花齐放,能容纳各种学术思想、各路英才。“取则行远”,是指海大人既能够遵循科学规律,又能够眼界高远,脚踏实地,朝着既定目标奋进。

在新时代,“海纳百川”更体现了对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倡导,尤其是坚持开放,善于学习,注重合作;而“取则行远”更强调坚持真理、追求卓越,尤其是注重可持续发展、长远发展。我们倡导建设一所“自由开放、和谐向上”的大学,也是试图从另一个视角对校训精神进行有时代特点的阐释。

海洋不是一个行业,而是一个事业。从学科角度看,凡是陆地上有的学科,在海洋中几乎都会涉及,有些还是海洋独有的。

正因为这样的特点,海大既是一所以海洋为显著特色的大学,也是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海洋问题几乎涉及所有学科,海洋科学的核心是地球科学和生命科学。中国海洋大学理想的学科体系,是根据人类探索海洋、保护海洋和可持续利用海洋的需要,围绕核心学科群,根据自身资源支撑能力,有节奏地逐步增设最紧密相关学科,形成可相互支撑的学科生态系统。

形象地说,海大建设特色显著的世界一流大学,是一所“各学科深深浸润着海洋特色”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这可能会为大学发展增添一个独具特色和魅力的一流大学发展模式。

《瞭望》:学校为什么能够坚守特色办学事业?

于志刚:排在首位的,还是满足国家对海洋人才的战略需要。海大无法包打海洋领域的一切,但我们要勇于承担起培养海洋领域领军人才和骨干力量的特殊使命。“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宏材,应国家需要”,这是写入学校办学章程的创校宗旨。学校这些年能取得一些进步和发展,靠的不是别的,就是一代又一代海大人的努力与坚持。

2000年世纪之交,学校曾召开一次党政联席扩大会议,我们称“崂山会议”,当时我有幸作为学院院长代表出席。会议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要不要和其他学校合并。当时的中国海洋大学还叫做青岛海洋大学。那时候高校合并很普遍,甚至是一种必需的要求。经过一番激烈的争论和科学的分析而达成共识,学校最终并未选择合并其他高校,并通过教育部、山东省、国家海洋局、青岛市四家共建的方式,顺利成为“985高校”的一员。

也是从那之后,海大率先举起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旗帜。学校办学章程,明确写到“坚持‘重特色,求质量,先做强,再做大’的总体发展策略”。现在来看,我们走对了路,这是最近二三十年来以管华诗校长为代表的历届海大领导集体尊重学校办学实际、深入理解学校文化、尊重教育科学发展规律、坚持独立思考和内涵发展、勇于创新超越的结果。

优势学科都应当去帮助后进学科,并让后者最终得以独立成章。当我们用海大的优势学科去“碰撞”其他学科时,就发现了更广阔的研究世界——海洋遇见经济、管理、法学等,就有了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法学,这都是有待开垦的沃土。具有优势的海洋科学带动这些学科在一个新的领域发展,有了一个高的发展起点,同时反过来又丰富了海洋学科的内涵。我们总结表述为“强化发展特色,协调发展综合;以特色带动综合,以综合强化特色”的学科发展思路,这是写入学校大学章程的又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立足交叉融合求索特色高校办学

《瞭望》:作为以海洋为特色的高校“掌舵人”,你不仅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还亲自参与在校生的思政课程。今年的毕业典礼,你给毕业生的临别赠语也令人印象深刻。你为何如此看重人文素养在人才培养中的分量?

于志刚:一流的研究人才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更要掌握广博的知识,拥有创新创造的能力,养成健全的人格。具备理性思维、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这样的人才具有足够的勇气、能力和智慧去应对快速变化的未来,服务国家和人民,创造人类社会美好的未来。所以海大特别强调发展人文学科,强调通识教育,从弘扬大学精神的高度谋划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等学科的发展。

海大重视通识教育并非一时兴起,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2003年时,我们就明确提出“通识教育为体,专业教育为用”的本科教育理念。教育的本体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工具价值在于促进社会发展,这一理念表明,大学教育总体上应当是“做人的教育”和“做事的教育”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而不是相互分离,和谐统一而不是相互对立。

经过十多年不懈探索和实践,学校先后建立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渗透的课程体系,完善了科学精神与科学技术、社会发展与公民教育、经典阅读与人文修养、艺术与审美、海洋环境与生态文明五大通识教育课程模块。

学校在2015年成立了校史上第一个书院——行远书院,并聘请著名物理学家、博雅教育践行者钱致榕先生为首任院长。2017年的“五四”青年节,学校又成立通识教育中心。在“点”和“面”两方面,学校继续构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于一体的通识核心课程体系,并期望通过转变管理机制、改革教学模式、提升校园生活的影响力等多种途径,将通识教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瞭望》:中国海大目前拥有多个校区。这样的办学布局,对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会带来哪些改变?

于志刚:青岛西海岸海洋科教创新园区,主要解决了两个长期困扰学校的瓶颈问题。一是提供了濒海条件。学校可就此建设滨海实验基地、海上实验场,便于开展各项海洋研究,结束中国海洋大学长期以来没有海岸线和综合性滨海实验场的历史,为学校发展特别是涉海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二是为学校下一个100年发展储备战略空间。2600亩的土地,身处青岛西海岸新区。这里作为第9个国家级新区,有着鲜明的海洋特色定位,也与学校全方位支撑服务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

设立三亚海洋研究院、开办三亚研究生院,也是学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服务海南建设的主动作为。2015年,学校与海南省签订了学校迄今唯一一个省校合作协议。除按照教育部、海南省的要求对口支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建设,我们还根据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重大需求、海南省建设发展需要以及学校挺进“两洋一海”(太平洋—南海—印度洋)的迫切需要,建设相关研究机构,使得学校进军深海大洋有了非常牢固的桥头堡。学校正在三亚崖州深海科技城谋划建设科研和技术转移基地,重点在遗传育种和深海养殖、海洋生物资源高值化利用、海洋工程和油气资源勘探、海洋环境预报和防灾减灾、海洋文化和旅游等方面开展合作,探索逐步建成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为长远发展建设好平台。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