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正文

青岛六十三中学举行创建“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项目启动仪式

2020-09-25 10:00 来源:青岛六十三中
分享到:

为了落实立徳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将人文交流理念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全过程,拓展学生国际视野,发挥人文交流育人功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交流意识和能力,发挥学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9月22日,仇磊书记组织召开青岛六十三中学创建“中外人文交流特色学校”项目启动仪式,将国际理解教育定为学校实验申报项目。

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教育实践。

会上,项目组老师就仇书记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地讨论,在学校实施“国际理解教育”方面达成了初步的共识。

1.您对国际理解教育有哪些认识?

2.如果我们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

周吉林

关于国际理解教育项目的看法

1.中外文明具有多样性,国际理解教育借由课程平台,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基于文化了解,加深人际理解,阐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见解。

2.立足校情,发挥比较优势,高标定位,按照“聚焦关键事件,纵向贯通学段,横向整合资源”的原则,统筹“问题-课题-课程-课时”要素。

3.深度研究教育生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细枝末节的方案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系统思考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变革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等进行,才能形成真正的解决方案。这需要重构教育系统的整体生态,从而让学生获得高品质的学习权。

4.超越项目本身,与项目体系外的其他育人体系产生互动,形成网络化、系统化、结构化、关联化和合力化的育人格局。

从系统的视角审视,在项目内部,纵向上看,可顶层设计、拟定《项目指南》,总体目标之下,列出三个年段(级)目标。三个年段(级)目标与总体目标之间构成了要素与系统的关系。三个年段(级)目标尽管各有侧重,却又相互贯通、逐层递进。

课程实践中,既不能混淆年段(级)目标,又要互留接口,使之首尾衔接、环环相扣,最终以总体目标为旨归。

统筹各年段必修、选修课程内容,串联、并联多轨并行,互联互通,重点解决项目统领视野下,结构性调整问题。

平衡课时比例,多层同步多型课程,家校、师生双向动态选择。

吕翔

1.您对国际理解教育有哪些认识?

国际理解教育是以实现国际理解为目标,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措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以及相互合作的教育,是通过对不同民族、国家和文化等差异的理解教育,消除隔阂,促进合作,最终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理解能力,了解国际规则并能参与国际事务和竞争的国际化人才的教育。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本身也有许多涉及到国际理解教育方面的内容,如课文中对外国名家作品的学习、外国文学名著阅读等。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学生以文学为桥梁,在阅读与学习中可以加深对不同国家的文化的理解。

2.如果我们学校开展国际理解教育,您认为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国际理解教学还是要以课程为依托,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学情制定教学规划。我认为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

一、从单篇课文教学中向外拓展,展开“大阅读”模式。如学习奥地利作家茨威格的作品,可以广泛搜集同一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而搜集同时代欧洲作家的相关作品,进行比较阅读。

二、将现有的名著加以整合,选出每个地区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从中感受这一地域文化的独特风貌,如契诃夫作品等等;

三、可以结合名著,进行影视作品欣赏,画面与文字相结合,对学生来说会更加具有吸引力。

秦文静

关于国际理解教育个人的一点理解

在我个人看来,国际理解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充分考虑到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甚至走向国际的教育。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学生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现阶段,当下,校内,课本等明确的内容,而且要有大局观,有责任感,更加重要的是作为中国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立场等等。

在我个人现有经验和想法中,

一、现有国家课程中的渗透。

道德与法治课上,时事新闻肯定包含国际理解,例如全球性问题,国家民生,国际关系等。地理、历史课中也包含很多诸如人口、民族、语言、宗教、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国际组织等内容,这些都是现成的,在常规课堂中渗透的国际理解。

二、课程研发、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等。

1.关于模拟联合国。我们学校之前的校科技节,曾经搞过“模联”的活动,有切实的经验。虽然不像高级别的“模联”全程外语沟通,那么高大上。当时我们的“模联”以“全球气候大会为主题”,不同的班级学生分别代表不同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探讨和研究关于气候变化的原因、责任和未来发展方向等问题。在探讨的基础上分别提出基于不同国家立场的观点,借助主旨演讲、辩论等形式,通过互相交流、寻找盟友以期达到最终的话语权和有利于全人类的发展纲要。当时的规划是很全面的,但是实际操作中,短短的科技节期间时间太过仓促,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规划成为长期活动或课程,相信学生可以更加充分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不同,理解不同国家、不同文化、不同意见和不同做法。同时,在关注并解决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平等、理解、互信、合作,将来这些学生走上不同的岗位,能够利用自己的能力,促进全人类的携手共进。

2.除了模拟联合国,其实我还曾经编写过“模拟区长”之类的活动。在准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档案的时候。只是一个想法,并没有实际经验。当时设想到了不同区域,会有不同的发展方向,不同的侧重点,让学生模拟区长,承担一定的责任,体现社会责任感。

3.关于一带一路。在我的第一个精品课程获奖之后,我就开始着手新的精品课程研发。当时我选的方向就是一带一路。到现在大概进行了一多半儿的进度,由于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有限,没有全部完成。在我的规划当中,一带一路这样一个课程里面能够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方面有:

①历史方面。历史上的一带一路能够充分的体现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交往。经贸往来,宗教传播,文化输出等,学习这一部分,尤其是文化同源,可以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到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

②自然科学角度。比如地理,海洋,气候等方面。一带一路的线索进行深入探究。这当中就会出现版图意识,海洋国土等等,国与国、民族与民族,学生就会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③科学技术角度。随着时间科学技术的变革是十分明显而且重要的。尤其是指南针、航海技术、造船技术这些硬实力;我们的丝绸、瓷器等的生产技术;交通运输手段的不断进步等。这些技术的变迁也能够从多个方面体现出中国的发展,一带一路周边国家的发展变迁。进一步通过技术手段达到的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联系、交融、交流、互相促、互相制衡等,我想这也是能够体现出国际理解的一个角度。

三、关于国际交流方面,咱们学校以前也搞过国际友好学校、国际研学等等,可能这种交流的确有难度,难以普及,苦难重重。假设利用网络的话可能会简单一点。哪怕不是网络直播,仅仅是一个论坛、一个交流群,或者邮件交流,可能会容易实现。

四、至于学校的国际理解课程,那我想如果是从学校的层面来看。需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我们所提到的这一些可能仅仅是这个整体当中的某一个部分,或者某一个环节。那么到时候就需要学校领导的方向引领,和老师们之间的分工协作了。

梁阳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国际理解”的重点是: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在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融入国际理解教育的理念,可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的理解能力。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离不开计算机这个核心工具,对于计算机的起源,让学生明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最初是战争的需要,让学生认识到许多科学技术的发生与发展,均有一定的战争背景,跟国家需求、社会工业发展息息相关。让学生明白,在学习新技术新知识的同时,要学会与其他国家、民族平等交往、和睦相处,才能阻止科技成为战争的帮手去伤害人类,才能实现全世界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程序编写是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内容,编程语句的主体是英语,学生需要加强对英语的学习,加深对不同文化语言习惯的了解,才能实现不同语言间的技术交流。

在当前全球化、网络化、大数据、云计算的形势下,虽然以网络构筑的各类新型技术正在迅速地、全方位地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但是,由于互联网自身的虚拟性、开放性、匿名性,使得现有的道德规范及其运行机制并不完全适用于网社会。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国际性和全球性信息,引导学生讨论一些国际问题,如外国动画片与中国动画片的区别?美哈风、韩哈风、日哈风等潮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关注奥运会、世博会、厦门金砖会议等国际活动,引导学生用国际视野去看待全球热点问题。指导学生文明交友,文明使用网络用语规范计算机软、硬件使用的规则,尊重知识产权等,这样才能教育学生在网络生活中遵守技术道德和使用规范,树立科技道德感。

刘燕燕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比如中国功夫、民族音乐、中国园林、中国文化、中华美食等,饮誉于各国,正是以民族性而具备了世界性。实施国际理解教育,首先需要强调的就是对本民族文化传统的认同。没有自爱,何谈爱人?如果不首先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荣誉感,空谈走向世界是不切实际的。没有了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支撑,一切国际交往也就失去了根基。因此,国际理解教育并非空泛的国际交际知识的传授,在学习他国文化、了解他国传统的同时,加强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必需的。要真正理解和接受他国文化,理解差异、谋求沟通,必须有深厚的民族传统作为基础;应当让学生知道,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正越来越吸引着外国青少年的眼球,他们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正在逐步提高。

最后,仇书记对本项目的创建和运行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1.立足传统,注重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弘扬

2.强调态度,注重培养“世界公民”的视野与胸怀

3.关注技能,注重沟通、交际等实际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4.讲求实效,注重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开发

5.放眼世界,构建国际理解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