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教育频道> 2013魅力教师> 第四期> 魅力教师 > 正文

魅力教师 于海芹

来源: 2013-06-19 11:39:13

    

    她,总是面带温和的笑容;她,总是一袭素雅的衣装。她,对教学痴心钻研;她,对教育满腔热忱。她就是青岛实验初中英语教师于海芹。让我们走近她,感受她平和表面下的内涵,探知她淡然无华背后的莹莹光彩。

    不辍的跋涉者

     1994年7月,于老师从青岛大学师范学院英语系毕业了,带着一丝青涩,踌躇满志的她踏上了教育工作岗位。“既然选择了教育,就只顾风雨兼程。”她对自己这样说。

    正值青春年华,工作的安定没有磨灭她进取的热情,她不满足于自己既有的学历,于1998年7月考取山东省师范大学英语专业。2001年7月毕业并获本科证书,同年获学士学位。这其间,她既要备课、上课,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之余,又担任着班主任工作,还要向本就紧张的时间再要时间,其中甘苦,恐怕只有她自己懂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拿到学士学位后,她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进发。当时正值暑假且刚送完初三,她每天7点到校学习,到晚上6点离开校园,整整两个月,在酷暑中与书籍相伴,在盛夏里耕耘金秋。2002年10月考取山东师范大学英语专业在职研究生,攻读教育硕士,并于次年再次走进校园,在山师脱产学习一年。此刻的于海芹,已为人母,儿子只好被寄放在姥姥那里。不知道长大后的他能否理解辛苦而奋进的妈妈?

    从教近20年,于海芹出示过多次市公开课。每次在集备组老师们群策群力后,她都谦虚地吸纳其中的中肯建议。但,更多地,还是自己在默默地“磨课、研课”。一个人,反复观摩了大量《全国初中优质课一等奖》和《山东省优质课一等奖》的光盘,遇到有启发的环节或精妙的设计点,她就会暂停下来,在备课纸上记录。有时反复观看,直到变成适用于自己的东西。为了揣摩一句对学生的评价语,她会预设十几句。台上一节课,台下数十节课。课下的无数滴汗水中映出了她讲堂上的风采。笔耕,也是于老师的自我要求。数十篇论文、课例的获奖与发表,都是她从时间的海绵挤出来的水中完成的。成功的花儿,就是这样洒遍了奋斗的汗水。

    永远的“新”教师

    从教近二十年了,教学方面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是大家对于老师的评价。但是她没有满足于此、就此止步。在她的心里,永远涌动着一名年轻教师的激情。因为学生每一届都是新的,学生每一天听到的知识也都是新的。她要求自己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看待学生。

    2004年,她调入育才,那年她33岁,刚刚来到育才中学,本已非常优秀的她生怕自己不能适应新学校、名校的要求,于是把自己放低,去做一名年轻的老教师,于海芹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那一届的学生会发现,经常有一位外班的英语老师带着听课本跟随他们上课,这一听,就是两年。既听年长于自己、教学经验丰富的姜老师的课,又听从美国进修回来的年轻教师牛老师的课。从中年教师那里学经验;从年轻教师那里学新意,从而丰富了自我。

    她的嗓音,经常是嘶哑的。究其原因,还是工作中过于用力。她生怕学生听不清发音的细微差别,就努力、大声、清晰地发音。她洪亮的嗓音常常回荡在教室里,而回到办公室,回到家中,常常是连说话的气力都没有了。声带小结,是教师生涯带给她的永久印记。可是她,无悔……

    学生的大朋友

    对学生而言,于老师就是他们的大朋友。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培植自信”可以视为她德育的关键词。于海芹始终认为:自信是人追求成功的一种意念,是坚持走向成功的一种意志,是一种巨大的潜能。她教育出的孩子,个个都是生活中的勇者,精神昂扬地面对生活。这应该是永远面带微笑的班主任老师长久的濡染带给他们的精神气质。

    于老师很少用消极的词汇来评价和描述学生,她在与学生交流时,常常用一些有光彩、有温度、有劲儿的词汇。她常常说:“你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有多棒!”还从学号1号开始让学生每天在黑板旁写下名人名言,发下英语本后,学生经常惊喜地发现于老师的赠送的滚烫或清新的话语。

    这些都触及孩子的心灵,给孩子生活的多彩、师爱的温暖、前进的动力。对孩子自信心的确立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常常与家长打交道。于老师对所有家长都以礼相待,不论他的孩子曾经给自己带来多大麻烦。更可贵的是,于老师从不在家长面前指责学生。对任何学生要首先肯定他的长处,把优点放大,也要让学困生的家长树立信心。这样的好老师,很容易地就走近了学生,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深处。把机会让给学生;把精彩留给学生;把掌声送给学生;把爱心献给学生;把希望带给学生。于老师如是想,也这样做。

    班级的掌舵者

    于老师担任班主任多年,一直秉承踏实细致的工作作风。让学生先学会做人再学会学习。所带班级学风浓、凝聚力强。治班工作着重干部培养,学生自治。每一届新班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自己制定班规,最后讨论生成班级的班规。

    2007年从初二接了一个弱班,如何由弱变强?于老师在责任心的驱使下滋生出许多教育智慧。报志愿之后,我欣喜的看到八班大多数同学们更沉稳、更认真了,因为你们深知只有不遗余力的往前冲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第一志愿----所以你们不完成作业的人少而又少了,抄袭作业的现象也几乎不存在了,大家开始了比谁更认真,比谁更扎实,比谁效率更高,比谁精力更充沛。虽然我还在挑你们的“刺”,但于老师真的很为你们的懂事而高兴,同时我也很期待芙蓉花开的时节能收到你们的喜报。”这是两年来,于老师近百封家长信中的一封。坚持每两周给家长发一封家长,向家长介绍班级情况,鼓励表扬班级中的好人好事,交流不足之处,并提出建议。字字句句,渗透了一名教师的教育良心。于老师没有视此为负担,更不是为了他人和学校好评而做。她一直坚持到2009年中考。这个班中考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回馈了她一千多个日子里的付出。

    “每日一题”是于老师针对较弱的数学科目的午后习题甜点。午饭后一位同学选好一道题写到黑板上,同学们在午自习前思考并解出来,志愿者自愿到讲台上讲解。“每周一卷”则是每周由一名学生自愿出一份物理试卷,班主任负责打印出来,进行小检测。这两项措施不仅整体上大大提高了班级学习理科的热情,还培养了一批理科尖子。

    问渠那得清如许?师爱正是源头活水。有了这样的班级掌舵者,学生的航程又快又稳,学生在学海之旅探珍拾贝,收获良多。

    如果去问于海芹老师,她如何取得了斐然的成绩。她会谦逊地说:“我也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都挺平常的。”其实,不凡常常蕴于平常之中。她视额外付出为应尽本分,视学生长足发展为师者终生职责,视苦心钻研为教学之乐。她坚实地行走在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回顾所来径,每个阶段都有一段不必言说但又难忘的故事,每个阶段都有一批发展可喜的学生,这就是于老师的追求了。

    不辍的跋涉,永远的求新。对学生亦师亦友,为班级指导航向。这就是于海芹老师给实验初中人留下的深刻印象。相信,她会为学校这本厚重的书籍留下更美的句点。

-
相关链接

上一篇:魅力教师 王静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