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天气 青岛挂号 违章查询  青岛新闻网 > 教育频道 > 正文

改革开放期(Ⅰ)(1977-1999)

来源:青岛三中 作者: 2015-09-02 15:36:30 字号:A- A+

    

    一九七七年年底,全国高校恢复招生。

    一九七八年四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九月,教育部发佈《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试行草案)。推动教育行业实现工作重点转移。由此,学校工作逐渐步入正常轨道。

    七十年末到八十年代中期,学校各项工作处于恢复、建设阶段。文革前的一些规章制度被重新启用,又依据当时的需要,陆续制定出新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一九八一年,制定了《青岛三中各处室、教师、班主任工作要求》,学校的规范化管理启程。此后,又出台了下列制度:

    1.《学期评分校准》(1981.4)

    2.《教师的职责和要求》(1982)

    3.《青岛三中关于文明礼貌的几项规定》(1982)

    4.《青岛三中文明礼貌班评比条件和评比方法》(1982)

    5.《青岛三中教工出勤奖励施行意见》(1982)

    6.《学生考勤规定》(1982)

    7.《青岛三中课内、课外活动的几项要求》(1982)

    8.《青岛三中卫生清扫要求、检查评比、奖惩制度》(1982)

    9.《青岛三中公物管理暂行规定》(1982)

    一九八二年,是三中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除上述制度外,这一年学校还重新修订了《教学常规》,制定《规范化训练标准》、《教师考核制度》,并确立了校训:文明、勤奋、健康、团结。

    同时,健全了行政办公会制度、教代会制度、财务制度。

    在此基础上,学校提出积极创建市级文明单位和五年内创全市一流学校的奋斗目标。

    一九八四年,市教育局下发《关于对中小学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的意见》、《青岛市中小学教师考核细则》,据此,学校制定《关于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的意见》,《意见》采用量化标准做为考核的依据,标志着学校管理工作迈向了科学化和规范的道路。

    一九八五年,学校又出台了《干部、教职员工职责量化规定》和《青岛三中学生管理规章制度》,这是学校实施量化管理的进一步延伸。

    一九八三,一九八四、一九八五,连续三年我校被评为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

    一九八五年九月十日,全体教职工在学校礼堂庆祝第一个教师节。

    这一时期的另外一项重要工作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

    一九七八年下半年起,学校集中力量,对历次政治运动造成的冤假错案逐一复查,悉数平反。将部分被“左”的思想认定“不宜从事教育职业”而调离教学岗位的中老年教师解放出来,使之重登课堂。对文革时期不合理的高初中教师结构进行了调整。

    十年文革造成了教师编制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的局面。为适应教学要求,尤其为配备更加坚实的高考辅导队伍,自一九七八年到一九八六年间,学校从外地及本市其他学校先后引进了近20名中青年骨干教师。并把文革期间因故调离的“老三中”李国铎等几位教师商调回校。山东省首批特级教师之一的吕良钦即在此时引入我校。

    一九七八年起,学校创造条件送学历不达标的青年教师入青岛教师进修学院、青岛教育学院、青岛师专等高校学习,补足学历;暂无机会外出进修者,由校内老教师进行系统文化补课,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持续两年。

    自高考恢复至八十年代中期,三中高考成绩呈稳定上升之态势。每年都有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继一九八0届高二·1班姜岩松考入北京大学的物理系后,李炯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李晓杰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康健考入北京师范大学,邹波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因一九八0年高考成绩突出,我校被指定在当年全市高考总结会上作经验介绍。

    一九八二年,25人考取大学,其中13人被重点大学录取。

    一九八三年,实验楼建成启用。

    一九八四年,体育课实施改革。男女生分开上课,依据男女不同特点安排教学内容。一九八五年,又在全市首先实行学生着运动装上体育课。

    一九八五年,学校制定《教学管理制度》和《学生管理教育制度》。

    同年,我校被确定为青岛市市区要首先办好的六所中学之一。

    八十年代后半期起,三中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一九八五年——一九八六年,刘永方任三中校长。

    一九八六年,我校被确定为青岛市具有向重点高等院校免试保送毕业生资格的重点中学。一九八七年,向山东大学输送了第一个保送生,其后逐年增加,一九九四年达到高峰,当年向不同重点高校保送了19名学生,在市区居二中、九中之后的第三名。

    一九八六——一九八九,万瑞汶任校长。

    当年学校被评委青岛教育局系统文明单位。

    一九八七年,三十一名学生考取高校本科,形成恢复高考以来的第一个高峰。我校制定的高三“十段顺序复习法”在全市高考总结会上作了交流。

    这一年,学校制定了为试用期的新教师聘请指导教师的制度,规定每年秋季举行一次拜师会,一老带一新,从理解分析教材、书写备课笔记、课堂讲课等方面对新人进行指导,助其尽快承担起教学任务。此制度一直延用至今。

    同年,学校被命名为“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

    十一月,中共十三大召开,学校部署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及交流总结,制定《青岛三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意见》。

    是年,国家推行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的教育理论,“目标教学”开始推行。学校组织教师学习“目标教学”理论,规定初高中各年级学生作业均采用局教研究室编写的《目标教学练习》,学校统一印制教案书写本,规定教案的内容为“教学目标”“目标达成方法”“目标达成过程”。此项要求直至二00五年。

    十一月十一日,市教育局下发《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教育厅“关于普通中学端正办学思想的基本要求”的意见》,学校取消了重点班,核定每班人数不超过56人,严格执行作息制度,并建立了检查制度。

    学校被评为一九八七年度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

    一九八八年,青岛市教师职称评审启动,李骥、李国铎等32名教师被评委中学高级教师,刘雪英等51名教师被评为中学一级教师。

    七月,接市教育局《关于试行“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学校制定《青岛三中班主任工作意见》,贯彻市局《通知》精神。

    这一年高考我校考取本、专科共72人,其中邹鸿波(上海交大)、纪红波(山东大学)等六人考入重点大学。

    十月,学校制定《青岛三中关于实行工作量制及联教计奖的试行意见》

    同年,获评一九八八年青岛市精神文明单位。

    一九八九年三月,学校公布《青岛三中教导主任工作职责》《青岛三中德育主任工作职责》,以明确处室负责人的职责。

    四月,北京发生学运并迅速影响全国,我校学生未受波及。六月四日后,事件平息,学校如常。至年底,全体教工每周半天学习中央关于“六四”的文件,人民日报社论《旗帜鲜明地反对暴乱》及中央领导人,中宣部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讲话、文件。

    此后学校出台《关于加强学生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后经不断完善,延用至今。

    一九八九年高考考取本科17人,专科13人。

    九月,学校出台《青岛三中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奖励办法》。稍后又制定《青岛三中关于设立教成果奖的暂行规定》《青岛三中关于加强高中教学的意见》。

    同年,校长负责制在我校试点。

    同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十二月,组织30岁以下青年教师举行教案、语言、板书三项基本功大赛。

    是年下学期,洪长屏任校长,任期至一九九七年一月。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受上一年度政治事件的影响,学校工作适度地向政治教育作了倾斜:以十三届四、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学习“两本书”(《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牢固树立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办学思想,积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搞好勤工俭学,改善办学条件。

    学校提出要优化德育环境,重视课外阵地,德育处、团委、少先队、学生会应充分利用宣传橱窗、阅报栏、黑板报、有线广播、读书报告会、专题讲座等各种形式,优化校内德育环境,在课外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用两周时间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必须选择社会主义制度。另用两周时间分别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此时,“素质教育”的提法已经出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已在启动阶段。学校适时地作出部署:

    各学科都要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个性,提高质量。端正教育思想,转变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减少重复的作业,禁止滥发各种参考材料。纠正重理轻文的倾向,重视音、体、美的教学,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劳动技能,发展个性,使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能够适应多方面的需要。

    一九九0年,学校发出敦促教师三年内实现学历达标的通知并制定培训计划,同时经请示教育局同意,学校派人去山师大、曲师大直接招聘本科毕业生来校工作。

    一九九0年高考考取本科28人,专科17人。

    这年,受省教委委托,我校进行《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试验》。

    一九九一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颁发中小学加强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教育的总体纲要(初稿)的通知》,学校用一个学期的时间开展此项活动,以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两史一情”教育。

    围绕素质教育,学校强调了对劳动技术教育的要求。成立了劳动技术教育领导小组,由一名副校长负责,责成逐步建立劳动技术课管理制度,促进劳动技术课的制度化、规范化。准备筹建劳动技术课教研组,教研组由各科有关专业教师组成。提出研究课题,学习有关理论,探讨劳动技术课的规律,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要逐步建立劳技课教室,结合第二课堂拓宽劳技课渠道,建立劳动技术教育档案,实行目标管理。

    此外,学校着力推进艺术教育,致力于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成立艺术教育委员会以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初中开设艺术必修课,高中开设艺术选修课,并列入期末考察科目。

    本年度对听课、评课作出了制度性规定:

    校级干部每学期54节,中层干部及教研组长每学期36节,工作未满3年的青年教师每学期45节,其他教师每学期18节,后虽数字时有增减,但制度一直延用至今。

    这一年,青岛市教委“初中升高中进行体育考试”的规划在我校开始试点。

    本年我校受省、市教委托,继续承担《全国九制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试验任务。

    一九九一年高考考取本科28人,专科17人。

    一九九二年上学期,学校收到市督导室发出的《关于青岛三中教育教学工作督导报告》。报告肯定了学校的工作:“重视了德育工作,加强了教学管理,效果明显。重视了德育队伍建设,校办工厂经营较好,信誉较好。”

    一九九二年三月邓小平南巡,《解放军报》发表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掀起了改革开放的第二次高潮。

    一九九二,一九九三两年,学校工作以“南巡”讲话为指导,体现着更加开放的精神,一九九二年工作计划提出:“要培养突出人才,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大胆启用优秀青年教师到高中任教。”并首次对中、高考提出量化指标:九三届高考达线人数多于前两年,中考成绩沧口区第一,全市保五争四,而九三年本科录取47人,证明上述指标是在对实际情况有着现实而清醒的估计基础上提出的。

    九二年六月,制定《文明组(处室)评比条件》。

    十一月,召开“目标教学研讨会”。

    本年度高考本科录取22人,刘涛入复旦大学,张晨宏入华东师范大学,王海燕、张龙入中国科技大学,刘艳艳入海洋大学,王宜宁入天津大学。

    学生刘海明在山东省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一等奖。

    是年,根据“盖普计划”英语教师齐宏赴英国参加文化技术交流。

    是年,完成省市教委委托的《全国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试验任务。

    一九九三年一月,学校出台《关于设立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若干规定》。《规定》确定设立高考成果奖、中考成果奖、学科竞赛辅导奖、教师优秀课奖、教育、教学论文和学生作品辅导奖五类奖项。并对获奖资格和奖励标准做出了明确规定。与此前实施的奖励办法相比,此次的“奖励”力度明显加大。

    同月颁布《青岛三中关于深化人事工资改革的暂行规定》。本规定的实质是推行工作量制,并实施联教计奖。对职务工作量、活动工作量(指承担辅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工作)、学生超额班级的任课教师、代课老师等制定了具体奖励标准。

    是年,间断了五年的职称评定工作重新启动,朱廷先等12名教师评为高级教师,黄青萍等26名教师评为一级教师。此后,职称评定工作进入常规化。

    九月,制定《青岛三中开展学科竞赛活动的意见》,并确定举行公开课、观摩课的班级、时间。

    十月,建立新教师岗前培训制度,并举行青年教师拜师会。

    十一月,举行“青岛三中青年教师评比课表彰大会”。

    在本年度全国物理竞赛中学生徐可获山东赛区一等奖;在山东省英易达杯中学生英语竞赛中王希涛和李锋分别获高、初中组一等奖。

    是年高考47人考入本科,是该届高一入学时优生的两倍,考入大、中专以上的202人,升学率达到81.12%。其中张骁考入清华大学,杨越考入人民大学,刘海明考入中国科技大学,郭晓静、卢春颖考入大连理工大学,孙瑾考入山东大学,王晓秀考入青岛海洋大学,隋永清考入华东师范大学。

    进入九十年代中期后,“素质教育”的呼声日高。一九九四年初,上级下发上海市建平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四月,学校召开了第一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研讨会”,并制定出《青岛三中关于加快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施细则》。

    这次会议,青岛经济台和市教委主办的《青岛教育信息》都作了较详细的报道。在全市学年总结会上,教委钟觉民副主任向大会特别介绍这次研讨会的情况。

    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中国掀起了新一轮经济建设高潮,经济体制也开始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上商潮涌动,对学校形成了一定冲击。有人提出校长要一手抓创收,一手抓教学,一度动摇了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明确指出“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中心,其他工作都必须服从这个中心,服务于这个中心。”并重新修订一九八六年制定的《教学常规》,加强了学校的管理力度。

    为加快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学校开始受理“特色学科教研组”的申报材料,组织考核第一批“特色教研组”,争取翌年挂牌。同时组织学生展开“人才标准”的讨论,取得“衡量人才的标准不能仅限于能否考上大学,学生日后服务于社会的是自己的特长”之共识。

    九月,召开首届“奖学金颁奖会”,获奖学生44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3%。

    九四届毕业生入学时优生仅有14人,高考本科达线44人,创我校高考升学率的历史记录。高三·4班学生孟会健在全国高考物理学科考试中取得满分150分的成绩。

    根据市教委的部署,青岛三中一九九五年三月开始进行“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即“四制”改革)。改革的目的是明确每个教职工的责、权、利,打破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的局面,引入竞争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五月,公布《关于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方案》共22条,对学校的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岗位职责、聘任方法、绩效工资的发放与计算方法、长期病休人员的处理、辞退制度等皆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此后,又连续出台《青岛三中关于深化学校内部职员、工人、下岗教师管理改革实施意见》、《青岛三中职员、工人岗位任职条件、岗位职责、绩效工资一览表》、《青岛三中任课教师考核细则》等八个文件,对《方案》的未尽内容作出补充。

    “四制”改革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以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为主体的改革。这是四制改革的主要部分,涉及面最大,难点亦多,共进行三个多月。

    二.以职员、工人、下岗教师为主体。用时一个月。

    三.以中层干部为主体。打破论资排辈、以职称录用的习惯,体现唯才是用,不拘一格的用人精神,用时一个月。

    四.善后阶段。主要是对改革遗留问题进行处理,如对下岗教师,年龄偏大、教龄较长者安排一学期的教学调研员,作为退休、退养前的过渡;本人要求进入非教学岗位的,按一定程序另外安排工作,但不享受原岗位待遇;本人要求调离三中的,学校准予调动,提供方便。

    九月,学校收到市教委《关于同意青岛三中实施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通知》要求“重点抓好教职工的聘任工作,在学校内部形成竞争淘汰机制,实现人才优化配置,并做好富余人员的安置。绩效工资的发放要贯彻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在学校内部形成激励机制。”

    九月八日,在沧口宾馆举行五十年校庆。六六届初三·4班校友在校园植树立石以为纪念。

    同月,学校举行“实施素质教育誓师大会”,以初一为试点年级,提出实行素质教育的承诺。

    一九九五年高三毕业班减少到5个,高考中考取本科50人。

    这一年,学校党支部改称党总支。

    一九九六年,学校的总体工作任务是继续推行“四制”改革,深化素质教育,贯彻《青岛市中小学依法治校规程》,完善学校办学水平的评导制度。

    三月,举办体现素质教育的“青岛三中师生寒假书画展”。《青岛日报》、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做了新闻报道。

    六月,市教研科所批准我校市级重点研究课题《学生素质发展的测量与评估》。课题负责人为总支书记韩长凯。该课题于一九九九年十一月十五日经市教科所验收通过而结题。

    九月,学校举行初一年级班主任三年目标签字仪式,《青岛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素质教育承诺好》。

    十月十二日,召开“青岛三中‘四制’改革一周年纪念大会”。会议对改革一年来的收效作出评估:

    1.新体制强化了教学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师聘任制和绩效工资制从根本上杜绝了停课、缺课现象。

    2.新体制进一步明确了二线为一线服务的关系。改革后,二线服务质量如何不再由领导决定,而由一线教师评判,这就从制度上确立了双方的角色及关系。

    3.新体制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会议认为:“‘四制’改革一年来,我校教学质量明显提高,九六年高考考取本科64人(首次突破50人大关),是当年优秀生的2.6倍。录取率达67.64%。(其中高三·1班刘强考入清华大学)”

    稍后,学校出台《关于开展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草案),强调进一步深化对素质教育的认识,对选修课、活动课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研讨了实施素质教育与考试之间的关系。

    是年,学校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

    是年,我校因故被取消保送资格。次年无保送生。

    一九九七年一月,王文生任校长。

    本年度学校的中心工作是继续实施目标教学,深化素质教育,巩固“四制”改革成果。

    春,副市长马论业、教委主任陈显青来校视察工作。

    三月,学校制定《青岛三中学生素质教育目标测量评估方案》,该方案旨在以量化的方式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是经六年摸索而形成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案。

    四月,颁布《青岛三中分层目标教学,减轻学负担的决定》。

    同月,学校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申报工作。确定了40余个科研课题,供教师研究、申报。

    同月,青岛市中学拟实施高、初中分离,我校被定为高中学校。初中教师逐年分流,三年内完成分离。

    是年,高一扩招至8个班,初一压缩为4个班,为次年停止初中招生之过渡。

    九月,制定《青岛三中校长三年责任目标》。

    十一月,向市教委提交《申报委级文明单位的报告》。

    一九九七年高考71人考取本科,高三·4班王孔胜考入清华大学。

    十二月,出台《青岛三中关于中、高考奖励规定》,同时废除了此前的奖励制度。新“规定”的特点是“初中除抓好基础教育外,强调A卷及格率和C卷平均分;高中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前提下重视本科达线生数量和升学率”。终止了“有突破给重奖”的做法。

    一九九八年,高、初中实行分离,从此,我校不再招收初中生。

    五月,学校开展“评教评学” 调查,发放“学生家长调查表”1000份,就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调查。

    七月,于伟、王惠君等第一批初中教师分流,高一招收10个班,623人。

    同月,出台《青岛三中发展规划》本规划的中心概况为“一个目标,二个特色,三支队伍,四制改革,五育并举,全面发展”。

    八月,根据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计划,对本年度上半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工作进行总结,形成《青岛三中素质教育98年上半年考核评估自查报告》。

    十二月,青岛三中第三届教工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通过《青岛三中关于住房公配的实施意见》,对九七年底教委调整住房后空出来的房子进行分配。

    根据“盖普计划”,英语教师郝建梅作为文化交流使者去英国进修、讲授汉语,传播中国文化。

    本年度考取本科98人,郑伟(中国科技大学)、武剑飞(同济大学)等20余人考入211大学。

    是年三中的委级精神文明单位恢复,教委亦恢复了三中向重点高校保送学生的资格。

    同年制定新校训:品优、学高、行美、体健。

    新校风:文明、勤奋、健康、创新。

    校训刻石原字为我校初二学生李慧书写。

    一九九九年春,市教委主任陈显青陪同副市长马论业来校审议三中长期发展规划。校长王文生、总支书记韩长凯作汇报。

    四月,市教委基建处来校就市政协委员李禅兆提交的《关于翻建三中校舍的提案》进行面复。

    六月,根据《青岛市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课学分制的意见》,结合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情况做了题为《青岛三中关于贯彻实施选修课学分制的基本情况》的总结,并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做了调整,每班每周安排两节选修课。

    九月四日,学校举行“青岛三中素质教育开放日活动”。请数十位家长委员会代表进入课堂听课,并发放《素质教育开放日家长听课意见反馈表》,让听课家长为教师授课和学校其他工作评估打分。其后又在学生中进行了同样的工作。

    同月,在市区普通中学素质教育年度目标考核评估中获优秀等级。

    十二月十六日,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出台《青岛三中关于奖学金发放办法》(讨论稿)。

    十二月二十八日,学校接到《山东省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结果通知书》,学校各项工作均达优秀等级,成为市级办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

    同月,经考核,青岛三中干部人事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达到三级标准,中共山东省委组织部颁予证书。

    一九九九年高考录取本科102人,李哲(中科大)

    等,考入211大学。

    是年,我校被山东省体育局、山东教育厅定为“山东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至此,青岛三中与共和国一起,走过了建国后50年的历程。

    二 本时期的教学与教研

    一文化课的教学

    与学校的其他工作一样,一九七八—一九八五的教学与教研也处在恢复与整顿时期。针对文革造成的教师业务荒废的状况,学校十分强调备课,尤其是集备这一环节。从一九七八—一九八五年的《工作计划》中可以看到。对备课的要求数年一贯,且渐趋具体化、科学化。七十年代末,着重强调“备教材”即要求教师全面深入地掌握所讲授的知识,对中、高考考察的内容和方法要了然于胸,以求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到八十年代中前期,随着教学要求的提高,对备课的要求也走向了全面和深入:“既备大纲、备教材、又备学生、备教法。每单元、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要求,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最大限度地提高45分钟的利用率。每位教师都要在充分自备的基础上参加集备,然后复备,并修改教案。

    理化教师要象备讲授课一样备好实验课。

    这一时期仍承袭文革前重视“双基”教学的作法。强调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课堂教学要坚持启发为主,提倡使用直观教学,鼓励教师自制教具。

    为使学生重视平日学习,均衡运用学习时间,一九八0年九月,学校制定了学期评分标准,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平日分占30%,期中考试占30%,期末考试占40%。

    这时初中各班为平行班,高中则分重点班和普通班,因此,学校不断强化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出同时“提高及格率和优秀率”的口号。为扩大优生范围,提高其学习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成为突出的“尖子生”,在全校每班选取有学科特长的学生10人,成立课外活动小组,选派优秀教师辅导,每周活动一次,这样的小组成立了25个,坚持了数年。

    下表为一九八0年高考中省、校及重点班高二(1)班的各科成绩及格率统计,体现了上述做法的实效。(外语数据缺)

        

    同时,学校已开始倡导所有教师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初中语文教师王福正尝试使用了“三轮学习法”,即学生先通读一个单元的几篇课文,解决字音、字形,了解课文大意;第二遍通读重点掌握生词的词义及用法;第三遍通读要求找出文章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师答疑的基础上,归纳中心思想,概括写作方法。据当时档案材料记载,他所教的80级初一(3)班、初一(4)班两个班级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分别为79.9和77.2,比其余班级高出10余分。

    同年,生物教师马成名编写的《高中生物复习指导》一书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一九八一年五月,市教育汇编“青岛市中学教学研究会交流材料”,初一数学集备组提交交流材料《关于加强初一数学教学的体会》。

    一九八一年起,学校开始每年举行语、数、外、物、化、生学科竞赛,并公布奖励办法。

    同年,学校布置各教研组每学期举行两次以上公开课,各集备组举行两节以上的观摩课,以交流教法。

    一九八二年,对各科教学分别提出具体要求:“语文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读写能力的培养上,提倡多读多写,读写结合。重视写作训练和讲评。每学期大作文八篇,小作文和随笔数量应较前增加。

    “数学教学的重点应放在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注意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训练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注意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加强解题速度和解题准确性的训练。反对学生陷入题海,但教师要到题海中去,开阔视野,总结规律,交给学生。

    “理化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动手动脑相结合的能力培养上,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演示实验,让学生从实验的分析中得到概念和规律。

    “英语教学要注意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侧重阅读能力的培养,注意学生发音的准确。从初一就要使用英语课堂用语,以后逐年增加。”

    这一年,学校推行“予、讲、练、考、评、整”教学过程“六字方针”。

    同年,化学教师石中英的论文《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在化学教学中的体会》获青岛市教育局、市化工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一九八三——一九八五的教学工作突出了对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要求,规定各教研组每两周组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和外地教学经验,并规定了各学科的专题研究方向:

    政治组研究“讲、读、问、练”的教学方法;

    语文组继续研究培养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及作文教学和作文批改的方法;

    高中数学组研究“引导”的方法,“单元教学法”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数学组继续探讨如何加强基础年级教学,防止两级分化;

    物理组研究建立正确概念的途径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化学组研究“向学生开放实验室,以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发现’能力”;

    外语组继续研究培养学生“读、写、听、说” 以写为主的能力;

    史地组继续研究“讲、读、议、练”和“读、议、练、整”的教学方法;

    体育组探讨并实施男、女分班上课,增设女生韵律、体操课和男生健美操课。

    教研活动的另一个内容是举行研究课、观摩课、公开课。这一时期,学校提高了对上述“三课”的要求。各教研组每学期至少举行二节公开课,全体教师每学期至少一节研究课,而全校规模的观摩课每学期不少于5次。此时的公开课、观摩课已与专题研究结合,专题研究的核心是“如何改进教学方法“。又分为5个子项:(1)如何运用启发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渠道和方法(3)如何进行讲练结合,边讲边练(4)教学中难点的成因和突破的方法(5)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学校要求教师要善于总结经验,随时交流、推广,每学期所有教师都要形成一份教改实验总结材料。

    一九八四年,生物教师马成名在《生物学通报》九月号上发表《如何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一文;同年,又在《教学月刊》(理化版)第十一期上发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自学能力》;其编写的《中学初、高中毕业班复习检查试卷》全国发行。

    一九八五年,高三学生邹波在山东省高中物理竞赛中获二等奖;稍后又获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山东赛三等奖。被上海交大免试录取。

    自一九七八年恢复高考,到一九八五年,我校为高等院校输送了百余名优秀学生,数人考入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海洋大学、厦门大学等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姜岩松、国家海关总署人教司司长刘学新,现任中共青岛李沧区区委书记李奉利等都是这个时期的优秀毕业生。

    经过数年的恢复、整顿、充实,学校已完全摆脱了文革的影响,并为以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九八六年学校的一件大事是被确定为全市6所具有向重点大学报送学生资格的重点高中之一。

    这一年,高三教师通过多年的送考实践,总结出《十段顺序单元复习法》:

    (1)双基排队(2)发放提纲(3)读书自学(4)收集问题(5)修正教案(6)串讲点拨(7)反复练习(8)过关考查(9)分析讲评(10)辅导补课

    同年,在周边企业的赞助下,学校购置了21台电子计算机,随后开设了电子计算机选修课,并于下半年组织“电子计算机爱好者协会”。利用课余时间和第二课堂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掌握使用技能。

    一九八六年下半年,学校设立教学奖金。每学期从校办工厂拨出5000元,按每月1000元支付下列奖金:

    (1)班主任津贴增加部分(2)非毕业班教学效果奖(3)初三毕业班成绩优胜奖(4)高三高考达线人数超标奖(5)第二课堂成果奖(6)学生“学习标兵奖”(7)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奖(8)有突出成绩的从事职员工作的工作效益奖(9)教学科研论文奖。

    一九八七年初,教导处、教研组开始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学习美国教育家布鲁姆的教育理论,学校组织优学者向教师宣讲。同时在全校,尤其是在初三推行《十段程序单元复习法》。

    在清醒估计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任务,学校要求重视以下几个环节:

    (1) 课前提出预习自学提纲及思考问题;

    (2) 课内除必要的讲授外,注意启发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自学,相互议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 精心选编习题让学生在课内动手动脑,充分练习,培养学生分析解题能力。

    提出课堂教学要注意三立足、三落实、三防止、三加强“

    “三立足”为立足大纲、立足教材、立足双基;

    “三落实“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落实到学生的主动学习上,落实到学生的反复练习上,落实到学生的笔答效果上;

    “三防止”为防止满堂注入,防止以教代学,以讲代练;

    “三加强”为加强课密度,加强习题的针对性,加强学生学习知识是成材的紧迫感。

    同年,在6年教龄以上的教师中开展评选“教学能手”的活动。先由教研组组织本组教师听课,进行初评,5人以下的教研组评1人,5人以上至10人的组评2人,10人以上的组评3人;对各组评出的人选由教导处组织教研组长、级部组长、校教学研究会成员再次听课,评出校级教学能手,最后选出三名“能手”举行全校汇报课,介绍教学改革的经验。

    这一年我校高考本科录取31人,专科录取36人,出现恢复高考后第一个升学高峰。秋季,我校总结的“十段顺序单元复习法”在全市高考总结会上作了交流,受到与会学校的普遍关注。

    是年,学校被定为“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

    一九八八年,根据市教育局普通教研室的部署,开始学习“目标教学”理论,推行目标教学法,规定每周集备时间为“目标教学”理论学习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导处举办了“学习目标教学理论讲座”,秋季,又举办了“目标教学经验交流会”。

    为加强经验交流,使教师尽快谙熟目标教学的要求和做法,学校加强了互相听课的要求,规定:教师每周不低于1节,教研组长每周不低于2节,中层干部和分管教学的校长每周不低于3节。

    在学习目标教学理论,实施目标教学的这段时间,我校教师撰写的多篇论文获得省、市两级不同等级的奖励,并被《青岛研究》《青岛教育科研》转载。(此据王翔南老师回忆,限于条件,未能找到具体文字记录——编者)体现了此项工作的阶段性成果。

    十月,历史教师侯延暖《提高学生历史知识记忆力的探讨》一文在山东省教学研究室、山东省教育学会历史教学研究会举办的“山东省中学历史教学论文”评选中获三等奖,次年发表于季刊《青岛教育科研》第二期。

    十二月,生物教师马成名在《人民教育》第12期上发表《感知·记忆·思维》一文。

    一九八九年,提出教师备课的“三定、一作、五备”要求。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作好备课记录,备目标、备重点、备关键、备作业。

    这年春季,北京发生政治事件,随后自上到下开展了一系列的政治学习,学校未过多开展其他活动。

    在当年举行的全国数学联赛中,学生李绍刚获山东赛区三等奖,学校获市区重点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同年,英语教师杨崇秀在《山东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论文《英语中表达否定意义的词和词组》。

    同年,我校被定为“山东省优秀体育项目学校”。

    进入九十年代,国家提出“素质教育”的命题,推动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一九九0年起学校即开始注意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在教学计划中首次提出培养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加强了第二课堂的地位,规定各教研组都要组织课外活动和课外兴趣小组。同时要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禁止滥发各种参考资料,纠正重理轻文的偏向,重视音、体、美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随后举行了“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研讨会。

    要求教师练好基本功,提高备课、板书、绘图、实验、操作、语言表达水平,推广普通话教学,语文教师和40岁以下的其他各科教师都要用普通话讲课。

    四月,举行教师普通话比赛。

    五月,举行教师“三笔”(毛笔、钢笔、粉笔)比赛。

    同年,根据国家有关学力要求,安排本科学历者任教高中。对学历不够的教师提出达标要求。令他们通过进修、函授等途径,三年内完成学历达标。

    十月,在青岛市历史学科目标教学评选中历史教师侯延暖获优秀课奖;在化学课目标教学评选中,张吉宝获优秀课奖第一名。

    同年,物理教师于世昌在青岛市物理学科目标教学课评选中获优秀课奖第一名。

    同年,在全国中学生读书竞赛中,学生王勇刚和董晓罡分别获得高中组和初中组一等奖。

    一九九一年,学校推进艺术教育,要求抓好艺术教育的普及和提高,成立了艺术教育委员会,推动艺术教育的深入发展。在初中试行开设艺术必修课,在高中试行开展艺术选修课,列入期末考察科目。

    秋季,举办“金秋艺术节”。

    九月,对集备提出更加具体的要求:

    1. 集备组长检查未来一周的备课笔记

    2. 专人主讲,提出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以及目标达成的措施

    3. 探讨教法,形成整体性的基本框架,结合个人情况修改教案

    4. 写好备组记录

    对实施目标教学做出规定:

    1.任课教师对学期课堂教学要有整体设想,每节课都要有明确的教学、教育目标,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2.课堂教学要面向大多数,教师要随时克服学生由积累性知识缺陷造成的学习障碍和心理障碍,保证45分钟的教学效率。

    3.课堂教学的模式要从实际出发,但要纳入反馈和矫正的环节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教学特长,把教学过程演进成目标诊断、示标达标、反馈、矫正的过程,使学生学习效果的检测成为“小循环、快反馈、强矫正”。

    这一年,青岛市举行“教学能手”评比,衣涤雅、吴金华、邹方宝、马桂琴、张衡善、董梅生、杨萍七位教师被评为青岛市首批教学能手。

    同年,体育教师袁著水在全市体育教师优秀课评选中获全市第一名。

    是年,在全国、省、市各级竞赛中,我校学生获奖甚丰:

    青岛三中一九九一年学科竞赛获奖情况

    

    这一年高考,王晓东(中国人民大学)、张毅(中国科大)、李炜(北京邮电大学)、黄磊(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2人考入全国重点大学。

    一九九二年,邓小平南巡掀起的第二波改革开放浪潮引发了社会上的经商热,这场热浪不可避免地波及了学校。一些年轻教师思想上出现了波动,多多少少地影响了教学秩序。一九九二年到一九九三年,学校多次强化教规,指出:我校的教学常规从总体上教师遵守较好,这对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十分必要。但近年来一部分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经常出现上课迟到,随意提前下课,不备课上课,工作时间听音乐,有了不请假随意离校等违反教学常规的现象。这不仅直接破坏了教学秩序,而且腐蚀了人的意志。随后,教务处、办公室一起制定《关于强化教学常规的若干规定》,拟对经常违反教学常规又屡教屡犯者采取必要措施,在此制度制约下,经过综合治理,上述情形得到了纠正。

    这两年学校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培养新教师,促使其尽快担当起教学工作。一些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老师陆续退休或将近退休,亟需年轻教师顶替他们的工作,做好新老交替就应提前过渡,自然衔接。为此,学校除每年举行青年教师“拜师会”制定青年教师听课制度,连续三年举行“青年教师教案展览”,组织全校教师进行评比,凡被评为优秀等级的,学校予以奖励,并记入教学档案。一九九三年十月,举行青年教师优秀课比赛,由此形成制度始终例行。

    一九九三年一月,学校出台《青岛三中关于设立教育教学成果奖的若干规定》。文件总结了实施教学奖励近七年的经验,尽量修正以往奖励方法中的不尽合理成分,对奖励对象、奖励标准、奖励等级作了详尽而明确的规定。奖励对象共分五类,每类又分若干等次,而奖励标准与当时的工资水平相交,已属“重奖”。

    这一时期,数学教师刘永才被评为青岛市优秀教师。

    同期,数学教师邹方宝举行全市公开课,并获市教学能手。

    同期,数学教师朱庭先举行全市公开课。

    两年来在各级竞赛中我校多人次取得优异成绩,下表为不完全统计。

    这两年高考共考入本科69人,张晓(清华大学)、王海燕(中国科技大学)、张龙(中国科技大学)、刘海明(中国科技大学)、管学涛(山东大学)、刘涛(复旦大学)等24升入重点大学。

    一九九四年,上海建平中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下发,“实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成为此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目标。三月,学校组织以教研组为单位学习建平中学的经验,四月召开第一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研讨会”。会上,张衡善、杨冠夏、李禅兆作了发言,丁康总结。

    会议对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进行了区分。认识了“转轨”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确定课“转轨”的总体目标和具体措施,制定了《青岛三中关于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决定》及《青岛三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三年规划》。《规划》拟定的目标是:“用三年时间初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把三中办成基础稳固,特色明显的学校,把学生培养成素质全面,特长鲜明的人才。”

    九月,组织青年教师优秀课评比和备课笔记展览。

    十月,出台《青岛三中五十年校庆方案》。(翌年为我校建校五十周年)

    十一月,《青岛三中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三年规划实施细则》出台。

    同月,举行青年教育优秀课评比表彰大会。

    十二月,召开“目标教学研讨会”,本届研讨会的内容有论文、示范课、录像等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为前所未有。

    是年,考取本科44人,大中专以上176人,本届学生入学优生仅11人,而升入本科者为其4倍。升学率则高达82.4%。高三.4学生孟令健高考物理学科取得满分150分的成绩,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我校升学的第二个高峰。

    一九九五年三月,召开教研组长,级部组长,班主任讨论《转轨决定》和《实施细则》交流各教研组、级部和班级培养特长生,争创“特色学科教研组”的计划及培养“合格加特长”学生的打算。在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对《转轨决定》和《实施细则》的个别条款作了修改和补充。

    九四年的高考成绩标志着我校教学质量上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九五年的高考又面临全省划线的新特点,鉴于以上两点,学校对高考奖励办法作出调整,调整后的办法加大了对“完成本科优生数达线任务和超完成三名”以上者的奖励额度,并设立“Z分数奖”和“高考满分奖”。同时也对中考奖励办法作了相应调整。突出了对中考总成绩(C卷成绩)从全市第五名递次上升者的激励。

    九月,举行素质教育誓师大会,确定初一级部为试点年级,向社会作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承诺。

    是年,在只有5个高三班的情形下,50人考取本科。

    一九九五年国家教委在全国高中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在全国办好1000所示范高中,争取“入列”即成为学校的奋斗目标。而逐年提高高考升学率是日后申报全国示范高中的条件之一,因此学校从一九九六起在高中教学中实施“五七一”工程。即九六、九七届本科达线人数应突破50人,九八届本科达线人数应突破70人,本世纪末本科达线人数应突破100人。学校召开了专门会议,从生源质量、师资配备、经费等方面作了综合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分期实施。

    一九九六年三月,举办“青岛三中师生寒假书画展”,以配合素质教育。

    四月,召开“第二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研讨会,会议通过《关于开展素质教育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

    五月,举行校管弦乐队成立暨首届音乐会。

    自九四年素质教育仰口会议以来,学校取得不少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一九九六年九月,学校与初一班主任签定《素质教育目标责任书》并举行签字仪式,目标责任书规定了学生在今后的三年中应达到的目标以及班主任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负的责任和目标完成以后应得到的奖励。《青岛日报》为此发表评论员文章《素质教育承诺好》。

    同日,召开第三届奖学金领奖大会。

    十一月召开青年教师评优课表彰会,次日,举办青年教师备课笔记展览。

    十二月,受理“特色学科教研组“申报。

    为使教师认识“高中会考是高考制度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会考成绩是判断一名高中毕业生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从而不断提高会考成绩。学校增加了“会考奖”,对会考成绩排全市第七名以上的学科实施1000元为起点的奖励,每提高一个名次,增加奖金1000元。

    同年,在山东省首届物理录像课评比中,物理教师白薇的录像课《阿基米德定理》获二等奖。

    是年考取本科64人,高三.1班刘强考取清华大学,曾担任清华大学学生会主席,毕业后留校工作。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这两年里,学校连创佳绩。在95——96两年全国中学生各科联赛和奥赛山东赛区中,三中学生获特等奖3人,一等奖7人,二等奖4人,三等奖若干。高考中的优生达线率均在200%以上。下表是1994——1996三年的高考情况的统计。

    

    一九九七年的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学校要求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建立基础教育的质量观,正确的教学教育观,正确的人才观和科学的效益观。明确素质教育的三个要义: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得到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其特长。号召教师学习汨罗经验和湖南师大附中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经验,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三月,出台《青岛第三中学学生素质目标测量评估方案》,该方案以量化的方式从德、智、体、美、劳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估,被市教委批准为重点实验项目。

    同月,召开“教育科研课题开题会”,确立40余项科研课题。随后组织全体干部教师学习《关于加快我市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青教〔1997〕9号文件),推动下一步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

    四月,制定《青岛三中实施分层目标教学,减轻学生负担的决定》,此决定旨在减轻学生负担,以便进一步拓展活动课的范围。根据市教委“青教字〔1996〕10号”文件中关于“全市45岁以下的教师3—5年内都要达到能开设1—2门选修课、活动课的要求,届时要作为评聘教师的基础之一”的规定,要求教师填写活动申报表,根据自己的条件开设选修课。

    同月,在全国中语会教学研究中心举办的论文比赛中,语文教师赵玉姣《汪洋大海中的一叶小舟》一文获一等奖。

    五月,开展“三个一”活动,布置每个教师(或一个集备组)选择一个研究课题,上一节有关实施素质教育的公开课。

    同月,接青岛市教委文件,部署市区中学实行高、初中分离,教师分流,三中被确定为纯高中学校。

    同月,在全国中语会第十三届年会语文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语文教师赵玉姣《浅论作文教学的定格训练》一文获一等奖。

    六月,在全国十城市第12届学校体育观摩研讨论文评比中,体育教师曲瑛琏参评论文获一等奖。

    同年,受初、高中分离影响,初中招生压缩至4个班。高中则扩大到8个班。

    八月,学校制定《素质教育发展目标责任制检查制度》。文件规定了学校各职能部门间的检查关系、检查项目及各项目所占分数、评分标准。此为推行素质教育以来第一个量化检查标准,标志着实施素质教育探索阶段的完成。

    九月,布置学习并推行上海闸北八中实施“成功教育”的经验,研讨科学评价学生的方法,提倡鼓励式评价。

    十月,在全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学会主办的论文评比中,语文教师周玉贞《关于素质教育的一点思考》一文获二等奖。

    同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及国家教育委员会举办的体育论文评比中体育教师曲瑛琏《浅谈观摩课的设计》一文获一等奖。

    同年,体育教师董梅生在全国十城市学校体育教学观摩会论文评选中获一等奖。

    这一年高考,考取本科,高三(4)班王孔胜考入清华大学。

    一九九八年,三中迎来了学校历史生的一件大事——开始实施初、高分离。这所从初中开办的,具有53年历史的老校,自是年起停止初中招生,同时,数十年来高中生源主要依靠自给自足的局面至此终结。

    三月,市教委下发《1998年委属学校素质教育年度目标考核评估表》。学校围绕评估内容,布置全年工作。

    一.成立教科研室,负责研究并指导常规教学和素质教育,由教务主任负责,成员为各教研组组长。

    二.要求开齐、开足选修课,指定开课教师,制定课表,教师上课须有教案,课后交教科研组备案。

    三.定期开设“中学生阅读与指导”讲座,教会学生阅读,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四.坚持狠抓教学常规,落实集备制度,定期召开学情分析会,通过学校素质教育的“两个评估”制度及时反馈、教正。

    五月,进行评教评学调查,印制《学生家长调查表》,在校学生每人一份,回收后,进行了统计、归纳、反馈。

    七月,新高一招收十个班,623人。同期于伟、王惠君等教师完成了初三毕业班的全部工作后,分流到青岛二十二中等学校。

    八月,对本年度上半年实施素质教育的各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教务处等处室完成《青岛三中素质教育98年上半考核评估自查报告》,评定成绩为95分。上报后教委经审核,同意了学校的自查评估意见。

    九月,学校在市政府召开的“高中学校选修课交流会”上做经验介绍,市教委通报表扬。

    同月,举行“青年教师拜师会”,朱凤鸣、毕明堂、杨本盛等12位新分配来校的教师与老教师结成师徒关系。

    十月,制定《关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规定》。本规定的重点内容是要求教师精心备课。在教学中贯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富人教学思想;限制测验次数,禁止滥订复习资料。

    十一月,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

    十一月,完成《青岛三中素质教育98年目标考核评估自查报告》,自查评估为91分。

    一九九八年,考取本科98人。郑伟(中国科技大学)、武剑飞(同济大学)、刘毅(海洋大学)等20余人考入211大学。

    一九九九年,市教委制定《跨世纪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配合上述“工程”的目标要求,学校与同年四月制定《青岛三中关于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说课”评选活动的实施意见》并制定了评分标准,卢振涛、王健等18名青年教师参加。五月,活动开始,至六月结束。

    六月,依据《青岛市普通高中实施选修课学分制的意见》,对一九九七年以来学校开设选修课的情况做了总结,形成了《青岛三中关于贯彻实施选修课学分制的基本情况》。文章认为经过几年的实践,三中的选修课内容日益丰富。教师渐趋成熟,正沿着健康道路向前发展。是时一个学期教师即上报选修课题283个,有的教师一人报了8个题目。其中有《数学在实际中的应用》、《粒子世界》、《美的教育》、《当今世界风云漫读》等,培养了学生热爱科学艺术关注社会人生的品质。

    此前,化学组接受了“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省级实验课题,此时,化学教师张吉宝完成了论文《活动建构化学思维模式》。

    八月,招收高一新生,建制仍为10个班。

    九月,学校举行“青岛三中素质教育开放日”活动,将家长请进学校,随堂听课。届时百余名家到校,听了所有教学班的课,座谈后填写了《意见反馈表》。对学校的教学做了中肯的评价。同月,学校又向学生发放《青岛三中学生评教评学调查表》,让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教学进行评估。

    十月,在山东省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中体育教师刘会获一等奖。

    十一月,举行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

    十二月,为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全面发展学校制定《青岛三中关于奖学金发放办法》(讨论稿)。

    同月,学校想市教委提交《青岛三中办学水平自查报告》。

    十二月二十八日,学校收到《山东省普通高中办学水平督导评估结果通知书》,督导评估结果认为学校的各项工作均达到优秀等级。成为市级办学水平优秀等级学校。

    是年高考录取本科生102人,李哲(中国科技大学)等 人考入211学校。

    本时期的艺体教学

    (一)艺术

    青岛三中的艺术教学初获成绩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渐成风格。如前所述,即使在文革学校无人管理的时期,学生犹自排自演了现代舞剧《白毛女》。仅凭一校之力,能排演这样一部由交响乐伴奏的现代舞剧,学生若无过人的艺术禀赋和严格而正规的训练是很难想象的。

    文革以后,三中的艺术教学成果进一步扩大,所涉领域在文革的艺术、普通话之外,又增加了书法、绘画等内容,有的成果还流于外省和国外。下面是这一时期艺术教学成果的不完全统计:

    一九八四年,在青岛市普通话拼写、演讲比赛中获第一名。

    一九八五年,在青岛市普通话拼写、演讲比赛中获第一名。

    一九八六年,在青岛市普通话拼写、演讲比赛中获第一名。

    一九八七年,在青岛市普通话拼写、演讲比赛中获第一名。(高二女生张攀)

    一九八八年,在青岛市普通话拼写、演讲比赛中获第一名。

    一九九0年,于璐的手风琴独奏在青岛市文艺汇演中获一等奖。

    一九九一年,于璐的手风琴独奏在青岛市文艺汇演中再次获一等奖。

    一九九一年,于璐的手风琴独奏在青岛市文艺汇演中第三次获得一等奖。

    一九九四年八月,《青岛晚报》组织“青岛市首次跨国界赴朝夏令营”,沈巧妮随团赴朝,应朝鲜友人之请,给他们留下了书法作品。

    一九九四年,美术教师高敬岐创作的书法作品《魏书中堂》入选银川美术馆第三届中国书画展,被银川美术馆收藏。

    一九九五年六月在“庆六一,赞人防,爱祖国万米长卷书画大赛”中两名初中学生获优秀奖。

    一九九五年,在市教委组织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歌曲大合唱比赛”中,获青岛市委颁发的组织奖。

    一九九五年,初二(2)班学生沈巧妮被省少工委、省教委授予“齐鲁小名士”称号。

    一九九六年,学校举办“青岛三中师生寒假书画展”,《青岛日报》、青岛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媒体作了报道。

    一九九六年,学校军乐队成立。

    一九九七年——一九九九年连续三年,书法特长生李慧在第十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日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中国新加坡少年儿童美术书法摄影比赛、中央电视台“我与电视”联合征文等9次国家级少儿书画比赛中,获钻石奖1次,金奖4次,一等奖2次,银奖1次,三等奖1次。

    一九九七年六月,在第十届“双龙杯”全国少年儿童书画大赛中,沈巧妮获金奖。

    一九九七年,在山东省中学组书法、图画、水粉、工艺比赛中,杨昆、师玮、于斐获书法类优秀创作奖。

    (二)体育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三中的体育在田径、篮球、棋类项目上已具有明显的优势。八十年代后,除扩大了上述项目的优势外,在体育教学的科研和创新方面也不断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并逐渐确立了在全市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一九八三年,率先推行学生穿运动服上体育课,一九八五年又根据性别特点,试行男、女生分班上课,这些做法后被许多学校接受并采用。一九九一年,市教育局选定三中为“初中升普通高中进行体育测试”的试点,经两年试验后,一九九三年起推广到全市各区。一九九0年到一九九三年,省市两级教委托三中进行“全国9年制义务教育体育大纲”的试验。一九九二、一九九三连续两年,市教委已处在对三中体育教学做出高度评价之后,又在其制定的教学计划中郑重提议各校到青岛三中去考察体育课。

    一九八七年,学校被确定为“全国体育后备人才试点中学”。

    一九八九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优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

    八0年代后,每年高考前一些著名高校和体育专门学校的招生人员都会接踵而至,希望一些他们事先相中的学生能报考他们学校,并开出种种优惠条件以吸引学生。自一九八五年到一九九九年的14年中有百名以上有体育专长的学生被包括清华、人大、华师大、山大、海大在内的重点高校录取,这在全市范围内当属绝无仅有。

    一九九三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体委、山东省教育厅领导来三中视察,了解体育教学的状况。

    一九九四年,学校被评委“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先进单位”。

    这一时期,学校对体育工作的重视起了关键性的作用。一九八五年,就每周开设三节体育课,两节课外体育活动课。学校每年举行春秋两季校运会,并每年例行篮球、排球、跳绳、拔河、冬季越野赛跑等比赛。学生的达标及格率达99%,优秀率23%,均在省、市先进水平之上。这种扎扎实实的全校性普及活动为学校体育工作的最终成绩奠定了基础。

    每年夏季招生时,学校对初一和高一拟招收的体育特长生都作专题研,想方设法将他们招进学校,以保证体育后备人才源源不断。

    这一时期学校的办公经费十分困难,为保证体育生的训练,对训练场地多次进行修缮,购量训练所需之器材,并足量、优惠地发放体育教师的训练补贴。一九九三年,在教师宿舍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学校力排众议,给两位坚持在教学和训练一线的教师解决了住房。

    体育教师张衡善于一九八七年被评为“全国体育传统学校优秀工作者”,后被授予“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除上述成果外,青岛三中这一时期在市以上比赛中获得如下成绩:

    一九八二年,高一(1)班郭红获得山东省第12届运动会游泳女子100米蝶泳第二名。

    一九八四年,郭红又获山东省游泳比赛女子100米蝶泳第一名,且打破省记录。

    一九八四年,在“山东省少年棋类比赛”中,孙育峻获男子中国象棋冠军,胡秋文获女子中国象棋冠军;于恪强获男子围棋冠军,廖明亮获女子围棋冠军,张钰获女子围棋亚军;张磊获男子国际象棋冠军,朱广顺获亚军。

    一九八五年,校中国象棋队获省“希望杯”。

    同年,我校获国际象棋省少年团体冠军和省中学生围棋赛男女团体冠军。

    一九八六年,在“潍坊国际象棋邀请赛”中,我校获团体冠军。

    我校八八届高中生孙育峻在青岛市中国象棋比赛中自一九八五年至一九八八年,连续三年获得中学生组冠军。

    我校棋类活动的组织者是图书馆教师江崇辉。

    一九八七年,在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获重点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一九八七年,获青岛市五项联赛重点中学组第一名。

    一九八八年,获青岛市中学生排球赛女子冠军。

    一九八九年,第二次获青岛市中学生排球赛女子冠军。

    一九九0年,第三次获青岛市中学生排球赛女子冠军。

    一九九一年,第四次获青岛市中学生排球赛女子冠军。

    一九九四年,获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重点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三名。

    一九九五年,我校运动员刘世东以10.4秒的成绩打破青岛市100M记录。

    一九九六年,获青岛市中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

    一九九七年,获青岛市春季田径比赛中学组第二名。

    一九九七年,学校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获多块金牌,并获市教委颁发的体育节优秀组织奖。

    一九九八年,获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三名。

    一九九八年,获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100米冠军。

    一九九八年,获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200米栏冠军。

    一九九八年,获青岛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男子100米栏冠军。

    一九九八年,获市广播操比赛第一名。

    一九九八年。获市健力操比赛第一名。

    一九九八年,获市自编操比赛第一名。

    一九九九年,获青岛市秋季田径比赛市内有关中学组团体总分第一名。

    获两届世界军事五项冠军的徐蕾,第23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百米冠军“眼睛侠”胡凯,青岛市成人组百米纪录创造者刘世东都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优秀运动员。

    下面是青岛三中这一时期的田径运动最高成绩

张衡善、董梅生、曲瑛琏、袁著水为三中本时期的体育工作做了重要贡献。

本时期的课程设置

    一九七八年,学校的课程设置恢复正常。按照国家要求,开设的课程为政治、语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生物、体育、音乐、美术。每周一节班(校)会,两节课外活动,周六下午两节卫生扫除。

    九十年代中期,国家实施素质教育。为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活动空间,学校对课程作了局部调整,增加了3节活动课:理科活动课,文科活动课,音美活动课。社会实践课安排在假期。

    一九九四年,国家教委下发《关于印发<实行新工时制对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和<实行新工时制对高中教学计划进行调整的意见>的通知》,《教基[1994]14号》文件对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做了一调整。市教委也下发了相关文件。文件提出“加强必修课,落实选修课,保证活动课”的要求。根据上级要求,学校对课程设置进行了新的调整。

    一九九七年二月,青岛市教育委员会下发《关于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普通中小学课程设置的通知·青教通字[1997]42号》,文件要求“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高度开齐开全各类课程,使学科课(含必修课、选修课)打基础,活动课挖掘潜能,?性课程冶性情,充分发挥课程体系育人的整体功能。”根据文件精神,学校增设了微机课,每班每周2节;国防教育、劳动技术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社会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型学习、劳动技术、社区服务等,学校根据实际条件,确定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对研究性学习,学校制定了《青岛三中关于开始选修课教学常规》,规定选修课的内容由教师自己提出报教务处,由教务处统一安排时间。选修课采取“2·2”制,即大小课的形式。

    二000年一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对课程设置再次做出明确要求:普通高中必修课是为学生打好共同基础开设的,每位学生必须学好。在学好必修课的基础上,还要求自主选择选修课。此外所谓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为拓展学生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开始的课程。教育部的这一要求,在我校得以贯彻。

    二00五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市教育局部署贯彻。学校当年即着手实施。此时的课程结构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新课程和选修课程由国家确定,选修课程2由学校自行选定内容,且要求选秀课程不能徒有虚名,而必须有规范,有质量。

    本次课程方案的改革旨在打破各学科以彼此鼓励的逻辑体系为中心组织课程的状况,强调在学习领域统摄下的各个学科间的彼此联系。因而可更加灵活地适应学生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此外,新课程的设置也合理处理了选秀课与必修课的关系,使“必修”中有“选秀”,“选秀”中也有“必修”。

    二00五年至今,课程设置无变化。

    校办工厂

    七十年代末,为提高教职员工福利,弥补办学经费之不足,各校纷纷办起小工厂。我校也在文革以前旧有校办企业的基础上,由总务处负责,以本校教工为主体,创办了自己的工厂,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一九八五年,经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工厂定名为“青岛第二水泵厂”。

    建厂之初,生产38GB锅炉给水泵。产品单一,市场狭小。不久,又上马了铸造加工。但因粉尘污染严重,影响校园环境,改为生产电机。至一九八0年,因销路不好,电机生产下马。

    一九八二年,彭元森、绳广玉赴泸,在上海水泵厂购买了一台1W2.4——10.5锅炉给水泵携回,经拆卸测绘,制成图纸,旋即投入生产,不久,又上马了

    BA和2BA两种锅炉给水泵,产品初步形成系列,市场有所扩大。

    同期,为提高教职工福利,改善办公条件,出来外协关系,又增加了制作沙发和汽车座靠垫的业务,这两种产品基本不对外销售,至一九九0年停止生产。

    整个八十年代,校办工厂的年产值约在30万——40万之间,利润则在10万——15万之间。

    一九九一年,工厂从沈阳水泵研究所购买了IS系列给水泵的图纸,3年内陆续上马了IS32——160、IS100——160系列给水泵,并于一九九三年经市质监局检验合格,准予生产。新产品的投产,增加了产值,提高了利润,扩大了市场。

    平度顾家铸造厂供应我校工厂所需铸造部件;青岛第三电机厂、诸城电机厂供应水泵电机。产品的销售方向为:青岛机电公司、潍坊机电公司、胶州机电公司、临沂机电公司、枣庄机电公司、龙口机电公司、新泰机电公司、菏泽机电公司、济宁机电公司、烟台锅炉厂、泰安锅炉厂。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校办工厂创作的利润支持了学校的教学和改革(如九十年代前期对教学成绩的高奖励,九十年代中期学校实行的“四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学校的历史上起到过不应被忘却的作用。

    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校办企业逐步走向了被边缘化的境地。加之社会企业经过不断地兼并整合,形成了许多行业性的大型垄断企业集团,校办工厂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经过几年亏损经营后,二00一年青岛第二水泵厂停产关闭,二00三年工厂注销。

 

    本时期的德育工作(1980——1999)

    时间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教育教学的步入正轨,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初露端倪。

    八十年代初期,学校建立了以党支部——教导处——共青团——少先队——年级组——班主任为核心的教育工作线。教导处专设一位副主任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与管理,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萌芽。

    这一时期,学校开展了“自学、自爱、自治”的“三自”活动,意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和及主人翁意识。

    1981级高中一班学生胡志泓身兼数职:班团支书、校团委委员及校学生会主席。在班主任外出期间独当一面,组织全班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工作有声有色,秩序井然。为此,1983年5月他在市人民会堂表彰会上做了《当好学生干部,热心为同学服务》的事迹报告。一时间,学校“学标兵、赶标兵、超标兵”现象蔚然成风。

    1982年学校出台《青岛三中关于文明礼貌的几项规定》、《青岛三中文明礼貌班评比条件和评比办法》、《文明礼貌月活动检查评比意见》、《学生考勤规定》、《爱护校园内树木花草几项规定》、《厕所卫生管理暂行规定》、《青岛三中卫生清扫要求、检查评比、奖惩制度》。

    同年,学校提出“爱党、爱国、文明、礼貌、自治、自学、树立远大理想”的口号,开展“五讲四美”、打非扫黄、收缴淫秽黄色书刊、禁穿奇装异服、留怪发型等活动。

    1983年,学校开展“学雷锋,创三好”、“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及向张海迪学习的活动。

    1984年学校举行了“我的祖国”大型舞蹈、音乐、朗诵、史诗演出;组织了鸦片战争至当年的中国历史及未来的串联词;开创了1300多名学生演员以校园看台为舞台的大合唱演出形式。轰动一时。

    1985年初,学校开展“献给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活动,学生自己组织、自行制作了三四十件礼品献给边防某部。学生在给边防战士的信中写道:“让我们亲手绣的锦旗随着战士冲锋,让我们青岛海滨的贝壳带去中学生对英雄的敬意。”

    1985年秋,学校将德育工作从教导处剥离出来,成立了以李济方为主任的“学生教育办公室”,这就是后来德育处、政教处、学生处、学管处的前身。

    这一年,学校制定了“学生一日常规”,完善了月评比制度,即“流动红旗”评比制度。“学生教育办公室”的教师刘俊江负责每日的检查、记录、评比。将各班学生的行为表现量化为分数,在校内黑板报上一周一公布,一日一评比,优秀班级获“流动红旗”。

    是年,学校还针对学生中存在的“一百分”就是好学生的片面认识,倡导各班开展“好学生的新标准”的讨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按“四化”要求塑造自己,找准自己成才的突破口。

    同年学校开展“争做文明学生,建设文明单位,创造文明生活”活动,逐渐形成“文明、勤奋、健康、团结”的校风。

    1987年,学校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爱教育”及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活动。

    1988年,“学校教育办公室”更名为“德育处”。

    学校根据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行为规范》(试行稿)与中共中央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制定了《关于加强学生管理若干暂行规定》,后经不断完善,一直沿用至今。

    1989年,北京的学生运动波及全国,而学校的教学秩序未受影响。

    是年,学校每学期定期召开“班风建设现场会”,一般由获得流动红旗最多的班级进行经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这项活动一直持续到2002年。

    八十年代中后期,后进生的转化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学校和家长多方交流,聘请营子派出所优秀干警做校外辅导员,此举赢得了社会好评,其中沧口公安分局的领导曾在大会上点名表扬青岛三中。

    进入90年代,针对89年的学生运动,学校把德育工作放在了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990年,学校将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核心,分别开展了“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纪念抗击八国联军侵华战争90周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45周年”等活动,其中侯延暖、王树义老师进行了相关的专题报告。随后举办了“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图片展,组织师生观看了录像《激荡的1840》。

    是年,学校在“青岛市中学生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历史知识‘建材杯’电视竞赛”中获优秀组织奖。

    其后,学校又举办“爱我中华”读书活动,学生王勇刚、董晓罡在全国读书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是年,学校还开展了“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开展了“学雷锋、学赖宁、学严力宾”,“学英雄业绩,走英雄道路,做四有新人”的活动。

    同年,学校与海军二工区二大队建立军民共建关系,新生军训由此开始。

    与此同时,学校还联系了城阳古庙头村作为学农基地,97年后学校根据市政委统一安排将学农基地转到即墨一职专。

    本年度,学校开始与沧口交警大队联合建立青岛市首支学生“少年警察队”,30多名“小民警”经过专业培训,走上街头,宣传交通知识,协助民警维护交通秩序。

    1991年,学校开展了“庆祝青岛市建市100周年”、“纪念辛亥革命80周年”和“庆祝建党70周年”等活动。

    同年,学校制定了《青岛三中实施〈国旗法〉细则》,进一步规范升旗仪式,并形成制度沿用至今。

    八月,学校根据中央提出的“要坚持不懈的对大中小学生进行中国近现代史和国情教育”的要求开展了“两史一情”的教育活动,其中校长洪长屏、政治教师王树义和王政铭分别进行了专题讲座,并特邀共建单位海军二工区二大队政委章木英和省“故事大王”葛维河进行专题演讲。

    1993年,“德育处”更名为“政教处”。

    是年,学校将“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正式纳入学校工作计划,其基本做法如下:1.组织教师学习,统一认识,正确对待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如本年度组织学习上海建平经验,97年学习上海闸北八中成功教育经验。2.建立后进生转化工作领导小组,落实帮教人员及措施。3.建立后进生转化工作档案。4.定期召开后进生转化工作经验交流会。

    1995年,学校试行将后进生分为A、B、C三级管理制度。一般的后进生为C类,由班级负责转化;问题多一些的为B类,由级部协助转化;最难教育的为A类,由学校领导参与转化。

    这一系列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如92年一位后进生经教育由原来的打架斗殴专业户转变为积极进取的典型,最终进入四川大学深造。

    同年,学校开展“知国情、知省情、知市情和爱父母、爱老师、爱家乡、爱祖国”的“三知五爱”系列教育活动。

    其后,在青岛市组织的“三百”教育活动中,政治主任姜守忠获“三百”教育活动最佳组织奖。

    同年,学校初二学生沈巧妮获“齐鲁小名士”和“青岛市十佳少年”称号。

    12月,学校组织了“向不文明语言告别、向不文明行为告别、向不良环境告别”的“三告别”活动,并举行了签名仪式,此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先后有中央、省、市多家媒体进行了采访宣传。

    1996年,学校制定了《青岛三中学生安全九字诀》即“四防、三查、两自、一报警”。四防:防火、防盗、防交通事故、防意外(主要是夏防溺水,冬防煤气中毒);三查:一查校内不安全因素、二查家庭内的不安全因素、三查自身的不安全因素;两自:提高自护意识和自救能力;一报警:遇到险情要报警,并牢记报警电话,110、119、120、122.

    1997年,学校掀起学习“十五大”热潮,学校总支书记韩长凯及“十五大”代表、青岛国棉六厂“郝建秀小组”组长程波向全校师生进行了专题报告。

    3月,学校为迎接香港回归举行了“祖国在我心中”活动,邀请校外辅导员革命老前辈姜凯进行专题报告。组织了“爱祖国,迎港归”知识竞赛,欣赏“盼回归”交响乐演出,观看了《香港——1997》、《大转折》等影视作品。

    同年,学校开始实行“一日主任制”检查制度。详情如下:

    一、由高、初中六个级部每周各出一位老师带领学生检查队戴袖章上岗进行民主管理;

    二、实行日记分、周小结、月评比制度;三、政教处负责各检查队伍的工作情况。

    “一日主任制”检查要点是

    1.《规范》《常规》养成教育的落实情况,

    2.教学楼内秩序,

    3.卫生情况,4.公物的爱护情况,

    5.节约用电情况。同时设立“文明示范岗”,六至十位学生身披绶带每天早上在校门口进行文明示范,并监督检查学生的日常行为。

    是年,学校开展“啄木鸟”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是年,学校开展法制教育,在法制教育周活动中,组织了“我与法制和文明”的大讨论,组织了“法律进校园”活动,并邀请“江河海律师事务所”的律师讲解《未成年人保护法》。

    1998年5月,学校邀请“青岛市青少年普法教育宣讲团”的成员进行法制教育报告,多次聘请司法局的同志给师生进行普法教育。

    是年,学校开展了“向新时期英雄李向群学习”的活动,先后邀请了部队领导章木英政委、“全国十佳少年”杜瑶瑶、青岛经济台主持人林园,周恩来总理的侄子周秉章、海洋科学家孙湘平教授等来学校作报告。

    其后,学校初二学生徐璐在青岛市“五四”表彰会上发言,赢得与会领导一致好评。

    1999年学校举办北约暴行图片展,并在全校展开讨论,召开了系列主题班会。

六 校办工厂

    七十年代末,为提高教职员工福利,弥补办学经费之不足,各校纷纷办起小工厂。我校也在文革以前旧有校办企业的基础上,由总务处负责,以本校教工为主体,创办了自己的工厂,经过几年的探索、发展,一九八五年,经青岛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工厂定名为“青岛第二水泵厂”。建厂之初,生产38GB锅炉给水泵。产品单一,市场狭小。不久,又上马了铸造加工。但因粉尘污染严重,影响校园环境,改为生产电机。至一九八0年,因销路不好,电机生产下马。一九八二年,彭元森、绳广玉赴泸,在上海水泵厂购买了一台1W2.4——10.5锅炉给水泵携回,经拆卸测绘,制成图纸,旋即投入生产,不久,又上马了BA和2BA两种锅炉给水泵,产品初步形成系列,市场有所扩大。同期,为提高教职工福利,改善办公条件,处理外协关系,又增加了制做沙发和汽车座靠垫的业务,这两种产品基本不对外销售,至一九九0年停止生产。整个八十年代,校办工厂的年产值约在30万——40万之间,利润则在10万——15万之间。一九九一年,工厂从沈阳水泵研究所购买了IS系列给水泵的图纸,3年内陆续上马了IS32——160、IS65——160、IS100——160系列给水泵,并于一九九三年经市质监局检验合格,准予生产。新产品的投产,增加了产值,提高了利润,扩大了市场。

    

    平度顾家铸造厂供应我校工厂所需铸造部件;青岛第三电机厂、诸城电机厂供应水泵电机。产品的销售方向为:青岛机电公司、潍坊机电公司、胶州机电公司、临沂机电公司、枣庄机电公司、龙口机电公司、新泰机电公司、菏泽机电公司、济宁机电公司、烟台锅炉厂、泰安锅炉厂。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校办工厂创造的利润支持了学校的教学和改革(如九十年代前期对教学成绩的高奖励,九十年代中期学校实行的“四制”改革),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教职员工的福利待遇。在学校的历史上起到过不应被忘却的作用。九十年代后期,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大幅度提高了教师的工资待遇,校办企业逐步走向了被边缘化的境地。加之社会企业经过不断地兼并整合,形成了许多行业性的大型垄断企业集团,校办工厂的生存空间日益逼仄。经过几年亏损经营后,二00一年青岛第二水泵厂停产关闭,二00三年工厂注销。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责任编辑:张功飞
-

青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