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摘自2013年1月22日《青岛晚报》第29版 近日,在山东昌邑举行的第十八届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山东赛区)的角逐中,代表超银中学参赛的七名学生全部获奖,再创佳绩。其中一人获一等奖,四人获二等奖,两人获三等奖。超银中学获得优秀参赛学校奖,徐明明老师获得优秀辅导教师奖。 2008年至今,超银中学已有30人次在该项赛事中获奖。 2009年,超银中学获得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 (山东赛区)金牌学校称号,2010和2011年也连续获得了该项赛事的优秀参赛学校称号。 一等奖“速成”秘笈 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二·4班班长毛常松,正是本届全国信息学奥赛一等奖的获得者。让人难以置信的是,毛常松接触信息学才不到半年。是什么原因,让他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拿到了全国比赛的一等奖呢? 毛常松给笔者做了一个详细而专业地回答。他说,参加这类竞赛需要一定的知识功底。首先是英语。这个毋庸置疑,编程里面的语言,也就是程序代码,全部是英文,所以英语基础一定要好。虽说程序代码里没有牵扯到过多的词汇量,但也有所谓的“固定搭配”。而且一些特殊程序代码也有它们固定的格式,无论哪一个细节出错,计算机都无法正确执行这个程序。 “这就需要用你的记忆力去记住它们。 ”毛常松的老师告诉他:“程序不是背出来的,而是指头上敲出来的。”现在想想这句话确实没错,只要练得多,做得程序多,自然就熟记于心,也就不必去死记硬背它的固定格式了。其次是数学。在决赛里,共有四道题,均为程序设计应用题,考察的都是通过编写程序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几乎每一道题都跟数学有一点关系。平日良好的数学成绩也令毛常松在编程时得心应手。 再者是组合能力。毛常松说了一个形象的比喻:“会写撇,会写捺,但是不知道如何摆放这两个笔画,就不会写‘人’。同样的,会写语句,知道数学公式,但不会把这些语句条理清晰地组合起来,程序就不正确。而如何去排列这些语句,哪句写在前面,哪句写在后面,这就需要做题者拿到一道题后,对这道题的分析,有了一个明确的思路,然后就会得心应手了。所以说,一个明确的思路往往掌握着整道题的走向。 ” 会编写杀毒程序的初中生 初二·2班邹宇轩和初二·3班许晟伟在此次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都获得了二等奖。这两位学生都是超银中学的编程高手,而且在学习和发展特长方面也非常突出。邹宇轩说,他 2012年暑假第一次接触到了“Free Pascal”程序编译器,马上就被这神奇的软件迷住了。后来他报名参加了培训课。两个月,每周要上五节课,他一分钟的课都没落下。也就是这两个月时间,邹宇轩从一个“菜鸟”迅速成长为熟练掌握各项编程语言基本功能的“高手”。他可以在很短时间内编写出杀毒程序,电脑病毒在他眼里,简直就是“不值得一提”。 许晟伟接触电脑编程更早,他从五年级便开始学习电脑编程,对此非常感兴趣,因而进步得非常快。连续两年,他都获得了青岛市专业电脑编程比赛一等奖。在进入超银中学后,他又连续两年在全国信息学奥赛中获奖。笔者还得知,这两个编程高手不但在班里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也十分好。邹宇轩精通象棋、快板。许晟伟的文笔非常好,他还是《青岛晚报》2011年的十佳风云小记者呢! “明星”师傅的宝典 超银中学连续三年在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获得了多方好评。诸多荣誉的背后,超银中学的信息学教师徐明明和宋丹丹绝对功不可没。徐明明老师说:“我的学生们之所以能取得这些成绩,首先是学校领导重视,成立了‘信息学奥赛小组’,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探讨知识,研究编程。学习小组的学生们都是逻辑思维很强,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而且他们又都很喜欢信息学,所以小组的学习氛围很浓。”徐老师说,其实编程是个挺枯燥的事情,但她注意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枯燥的编程就变成快乐的编程了。作为岛城热点初中,超银中学的教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也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成长,积极为学生提供个性成长的平台。 2012年,该校共有170人在全国、省、市各级比赛中获奖,充分展现了学校在素质教育方面的成果。 |
上一篇:超银中学 “科技之星”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