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学校边上的小店买变形金刚、买饮料糖果、买游戏卡,如果没钱,小店老板还会“贴心”地允许其在账本上签个名,就可以赊,等到有钱的时候再来结清。近日,记者从浙江省工商部门和消保委了解到,一些学校边上的小店竟然悄然玩起“小额赊帐”的把戏,让10来岁的孩子赊账买零食、玩具,甚至玩电子游戏、买Q币。 孩子潇洒赊账,家长苦恼买单,这样“子债父偿”的校园版,让家长们忧心。工商部门认为,允许孩子赊账,剥夺了家长消费选择权和知情权。 孩子一天赊账3次摆阔气 刚开学没几天,家住湖州市区的一位家长林先生气愤地跑到工商部门投诉,说他儿子在学校附近小店赊账买零食、玩具。 “听邻居们说,我儿子在学校现在很‘阔’,老是请人喝饮料吃零食。”林先生说,他还在儿子的书包里发现一个新买的“变形金刚”。春节期间,亲戚朋友给儿子的压岁钱已经上缴家长,他哪来的钱买零食、玩具呢?经过“软硬兼施”一番问,儿子才承认,学校门口有一家小店可以赊账。 第二天一大早,林先生便带儿子找小店老板算账,老板拿出一本厚厚的账簿,里面密密麻麻记满了学生的名字、班级和赊欠的数目,开学才几天,儿子就赊账60多元,不仅天天赊,最多的一天赊了3次!每次都是1元至5元不等。林先生认为,小店未经家长同意,随便赊账给未成年人,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成长,也损害了家长的消费权益。 商家赊账有一条“安全线” 其实,在很多学校边上,小店是一家接一家地开,卖零食、玩具的小店总是不下10余家,零售卡通玩具、游戏卡、饮料糖果及炸羊肉串等,五花八门。 由于有的小学生家长给孩子的零花钱并不多,为了多做生意,一些小店店主就想出了一招,为学生消费提供赊账。 对于赊账的策略,店家们也自有一套:“价格稍高的商品是不允许赊账的,对于学生赊账金额和时限,我们是有一条‘安全线’的,能保证学生还得清赊账。” “这些店主都非常警觉。”吴兴工商所的工作人员表示,他曾以女儿可能赊账为名要求一家小店店主拿出赊账簿核对,店主马上问你女儿是哪一年级的、姓名叫什么。然后说:“我们要对情况保密,除非你带你女儿一起过来查账。” 据介绍,目前工商部门对多所中小学校的周边经营环境开展专项执法检查活动。执法人员专门检查了各商店有无赊账情况,并对有违规赊账损害消费权益的店主给予了行政警告,责令其立即改正。 家长忧虑:孩子靠啥来还账 “我女儿也赊过账,我觉得挺意外的。”杭州的宋女士惊讶地说,自己买东西都从来没碰到过赊账这一回事。 记者采访了宋女士今年10岁的女儿小丽(化名),她在读小学四年级。她说,学校边上的小店很多,“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经常去的。”生意最好的就数卖吃的和卖玩具的了,放学的时候饿了,大家都是直奔过去,“我有一个同学,一次要吃10元的炸肉呢。”小女孩说起自己上次“赊账”的经历也有点难为情,毕竟那是自己第一回欠钱。“那次是有个同学生日,我准备买一份礼物送她,就去门口的小店挑了一本6元多的本子。”宋女士在零花钱上对小丽控制得比较严,当时她身上没带钱,又急着想买礼物,正着急的时候,老板看到是熟客,很是大方,“你先拿去,改天来付钱好了。”而这样的情况,应该也不是个例。 赊了账,怎么还呢?对于这个问题,小丽马上说,隔天她就和妈妈说了,欠了小店的钱,向妈妈要了钱还了账。 也有的家长则表示了忧虑,如果没有正当的理由,有的孩子从来不敢向家里要钱,他们靠什么还清赊账?会不会去偷家长的钱? 教育专家:孩子“赊账消费”不妥 采访中,一位学校老师认为,现代社会的经济意识和消费习惯已经从成人走进青少年,孩子们过早接触到独立消费,如果缺乏科学的消费引导,不能抵制诱惑,很容易打下不好的基础。 “现在学校也在注重对孩子消费观的教育和引导。”浙江省教科院博士王健敏说,家长希望让孩子们养成合理消费的观念,虽然她对赊账这一现象并未有具体的调查和研究,但觉得孩子这样的赊账行为还是不妥的。 据了解,杭州的一些学校曾开展过“赊与还”的主题班会,发现家长们大多觉得不应该让孩子养成赊账的习惯,但有时候家长自己也没有做到。如果有的孩子形成有赊没还的观念,还会养成不懂得诚信和责任意识缺乏的毛病,一位业内人士表示,一个小小的赊账问题,其实暴露出当下教育的薄弱环节:忽视理财教育。虽然大学里理财、消费教育已经开始,但基础教育中也应该适当做这类教育的渗透,“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三方面努力,缺少一方都难达到理想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