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终于,距离目标最后一米的地方,有人决心用“博尔特速度”冲刺了。 但那只是“决心”。 日前,教育部官方网站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表示“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这也就意味着,是实现这一具有法律约束力目标的最后一年。 4%实在是个老话题了,我们说了16年,心痛了16年。全国政协委员沈士团提了10多年,从黑头发说成了白头发,人称“沈4%”。谁也没想到,原本设计的短跑赛制,硬是变成了“跨世纪长跑”。 199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并表示“本世纪末达到”这一目标。结果,2000年落空。 2004年教育部长当着众人面,宣称用3年时间“一定达到”。结果,“真的没达到”。 2006年,这一目标被写进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十一五规划。《教育法》也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教育经费增长要求。 可数据就是这样地冰冷:2006年有1/3省份没有达到《教育法》规定的教育经费增长的要求。2008年,4省份没有达到教育投入增长,其中包括浙江。即使是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历史最高水平,也只是3.48%。中国的教育开支仅是联合国规定标准的三分之一,列全世界倒数第四,比非洲穷国乌干达还低! 16年来,大家跑啊,跑啊,可4%这条线,简直就像天尽头的地平线,越靠近它,它就越往后挪,怎样也跑不到终点。 所以,请原谅这一次,教育部没有用“一定达到”,而选择了“要促进”这样的字眼。可就是这3个字,我也认为,这是教育部在靠近终点的绝境处,能发出的最强有力的声响。毕竟,钱袋子不在教育部门,而在财政部门。 与其说教育部小心翼翼、措辞微妙,不如说那是一种姿态,一种决心,一种立场! 4%到底有多远?没有人计算出这个赛道的长度,规划出到达目的地的时间表……哪怕是财政部门! 财政部的解释是,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到25%,而西方国家超过50%。另外,我国从乡镇一直到中央有5级政府,存在着一些体制性障碍。 国家只规定了4%这个目标,却没有具体规定实现4%的路径。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各出的比例不清楚。5级政府,纠结于利益博弈中。 再说,政府被看做是逐利的理性经济人,更倾向于为“看得见、来钱快”的经济项目投资,教育经费只能沦为“剩余财政”。 而且要花钱的地方太多了:从1978年到2003年的25年间,我国行政管理费用已增长87倍。2005年,公车消费、公款吃喝、公款旅游三项相加高达6000亿元,相当于全民义务教育投入的5倍。 我们可以“保8”,可以“保增长”,可就是不能“保4%”。 原本,按照《教育法》,不能完成教育经费增长,就是“违法”。可似乎谁也没觉得“违法”。16年来,没有人为此事说一句道歉的话,没有人问责,更别说像环保,实行节能减排一票否决制。 相反,还有人抱着“越穷越光荣”的论调:你山姆大叔7%、印度兄弟5%算什么,我们用占世界1.18%的教育经费培养了占世界18.45%的学生——这,这可是联合国公布的数据啊! 我们在挺进4%的路上,莫急! 莫急?走在西部农村,看到连厕所、猪圈上都刷着“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大标语,如何释怀其中反讽?你还会相信“教育的战略地位”吗?原来,它不过是“略占地位”罢了。 此刻,你还觉得4%只是个财政问题吗?说到底,它是个政治问题。 当然,有人说,金钱只是外壳,却不是里面的果实。教育投入不足是事实,但“花好钱”与“要钱花”同样重要。对于浪费的人,金钱是圆的,对于节俭的人,金钱是扁平的,是可以堆积起来的。某高校一座仅有3层的食堂,就装上了两部观光电梯。这样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亚于4%吗? 没错,4%里里外外都裹着种种问题。但讨论问题的前提是,4%的目标一定要实现!莫忘,公共教育姓“公”。4%是“十一五”的一条终点线,更是“十二五”的起跑点。 今天,2月24日,进入了倒计时,我们还有311天可以纠错。也许,还来得及。(记者 从玉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