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教育频道> 教育超市> 09教育超市综合培训> 最新资讯 > 正文

高校是否为了就业 而“放养”大四学生?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9-11-18 09:10:49

    本科4年变3年 大四学生放了羊

    以就业的名义不开课钱照收

    “现在大学本科生在大四阶段、研究生在最后半年时间不是实习就是找工作,学业基本处于荒废状态,这实际上恶化了毕业生的就业环境。”前不久,在一个大学生就业研讨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的话引起了不少与会者的共鸣。

    大学四年级是否真的“名存实亡”了?高校是否为了就业而“放养”大四学生?带着一系列问题,记者展开了调查。

    大四课少,出勤人数更少

    11月12日上午,北京大雪纷飞。记者在京城高校最集中的学院路,走访了几家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一家科技类院校文法学院的公示栏里,记者看到从大一到大三的课表上密密麻麻地排满了课,大四的课表却明显要稀疏得多,大部分都是空白,只有寥寥几栏里安排了一些选修课。

    在一所农林类院校,记者见到的情形也差不多。在该校课程最密集的第三教学楼里,记者一口气从一楼转到了五楼,30多个正在授课的教室没有一个是大四学生的课堂。在每间教室门上贴着的课表里,大四的课多则一周两节,少则每周一节,有的干脆没有。

    12日下午,记者来到一所地矿类院校,在教学一楼与一位土地科学专业的大四学生进行了交谈。他说班上共有35人,保研的同学有10人,考研的有6人,剩下的19人都在四处找工作。“平时,能安心坐在课堂里上课的也就30%左右的人吧。”

    “只要别太过分,老师一般不会因为缺课跟你过不去。”这名学生告诉记者,这学期开学,他选了一门专业选修课,头一节课的课间他就找到老师,跟老师打招呼说自己是大四学生。“行,我明白了,以后你就不用来上课了,只要按时交作业、参加考试,老师不会为难你的。”

    在北京某高校教行政伦理学的陈瑛老师,这学期也碰到了很多次大四学生集体缺席的状况。有一次上课,40多人的班上只来了10多人,她当时就忍不住生气了,但后来,学习委员告诉她,当天上午学校在体育馆组织了一场招聘会,很多同学都去投简历了。

    “虽然生气,但换个角度想想,又觉得学生其实也挺可怜的。上课虽然重要,但也不能耽误他们的前程啊。”陈瑛说。

    “4年变3年”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在校园论坛上,记者看到有学生如此总结大学的上课定律:“大一:你怎么迟到了?大二:你今天怎么没上课?大三:你去上课吗?大四:你怎么上课去了?”

    大四课堂静悄悄,在不少高校确实已成为常见的现象。北京家长李先生抱怨说:“学校光知道收学费,也不给安排课程,那还用得着学4年吗,不如干脆4年变3年得了!”

    在北京上学的大四学生何耘告诉记者,在大四期间大部分同学都在各忙各的:有找工作的、考研的、考公务员的、准备出国的,“如果不想在本专业继续深造,谁还有心情安心坐在课堂呢,而且即使很认真地上完那些课,对自己也没什么实际帮助啊!”

    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书记谢雅维在谈到“4年变3年”现象时表示,很多专业,特别是新闻传媒行业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学生的实习期一般只能放在学生毕业之前,否则毕业之后就会处于无业状态。“现在的用人单位对学生素质的要求很高,评价体系也很复杂,更多的都在强调资格认证,所以学生在整个大学里忙于考证考级,实践实习,真正静下心来读书的人很少。”

    “大四学生不在课堂不一定表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胡娟研究员认为,不能简单地看待和评价“4年变3年”现象。她举例说,在许多大学的培养计划中,对大四学生的要求与其他阶段的学生不同。一般而言,大四是学生本科学习的最后一年,为更好地与学生的毕业相衔接,学校往往会更多偏重于实习性课程、社会实践、毕业设计以及学术论文的撰写等,纯粹的课堂学习的比重在下降,所以看上去似乎学生的自由度大了,管理宽松了。但其实这都是学生培养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不代表对大四学生学习就不重视了。“对于处于重大变革中的高等教育,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其中的一些现象。”她说。

    胡娟还表示,现在各个高校的发展水平不同,不同的学校对大四学生的管理确实存在较大差异,也确实存在对大四学生疏于管理的现象。有的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而放松质量要求,这种所谓的“灵活调整”其实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初次就业率逼出大四空巢现象

    中国就业促进会副会长陈宇在几个月前应邀参加某高校一名博士生的毕业论文答辩,看过这名学生的论文后,陈宇想与其沟通,结果电话打过去,那名学生却说他正在青岛找工作,要到答辩的前一天才能回京。

    “现在由于社会舆论的压力,各校都在狠抓离校前的就业率,导致很多高校最后一学年无法进行正常教学,学生忙于求职,马虎应付学习和论文。”陈宇认为,大学生一毕业就就业,那是计划经济的观点,现在应打破这种观念限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进行双向选择,毕业后给他们1年时间找工作是应该的。

    《2009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的主撰稿人王伯庆博士研究发现,现在大家讲的就业率一般是说毕业离校时的就业率,但这个指标并不稳定。他通过连续3年跟踪调查观察到一个现象,有三分之一的本科毕业生和四成高职高专毕业生都是在毕业后半年实现就业的。“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指标比较稳定,也能较好地反映出大学生就业的真实情况,用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来衡量大学的办学水平是国际通行的做法。”王伯庆建议说。

    “某些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而放松对大四学生学习的管理和指导,这在我们看来是非常短视的做法。”胡娟说,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是完全应当的,也应该为学生创造各种条件,但真正的就业率往往建立在合格的人才质量基础之上,放弃教育质量去追求就业率无异于缘木求鱼。(记者 谢洋 实习生 吴梦楠)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女老师用“求助法”打动最难管的职高学生
下一篇:东航在山东招飞30余人 面向大学生年薪诱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