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网手机客户端下载 | 青岛天气 | 更多网上媒体 | 疾病查询 教育频道> 教育超市> 轮播 > 正文

“班霸”是怎样炼成的

来源:青岛早报 2009-11-05 09:35:39

    “班霸”是怎样炼成的?

    宋成勇/图

     敛钱敲诈,拿烟头烫伤十名同学,搅乱课堂,谁回答老师提问揍谁,搞恶作剧,逼人往女生杯里倒尿……在济南市鸡山小学六年级某班,居然出现了三个“班霸”,他们的霸道行为吓得受害小学生不敢到校上学。

    (11月4日《齐鲁晚报》)

    近期,校园暴力事件屡见报端,这些小学生何以成为“班霸”?他们的暴戾之气究竟从何而来?

    依笔者多年的从教经验来看,我认为主要还是学校教育出了问题。因为这些孩子在为学之初并非“班霸”,“班霸”一定是在学校和班级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可否认,有些孩子的暴力倾向与家庭、社会环境以及网络、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等传播不良信息有关,但是,学校教育仍然脱不了干系。因为,学校教育的目的就是不断净化他们的心灵,规范他们的行为。

    遗憾的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校教育理念上出现了偏差,“重智轻德”,只教书不育人,忽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以分论优劣”的教育环境下,学习成绩差的学生通常被老师当作包袱而弃之不理,那些所谓的“双差生”,常常被老师视作班级的“钉子户”加以“特殊关照”,不是把他们人为“隔离”,就是让他们常年坐在角落里。去年4月2日《成都商报》报道,杭州市滨江一小四年级一位10岁男生,因学习成绩太差,被排在教室最后一位,该生在孤独中耗时5个月,竟然在教室墙上挖出一个46厘米的深洞。可想而知,这些学生平时哪有表现自我的机会?

    这些被老师边缘化的学生,不仅受到老师的歧视,而且还会遭到同学的冷遇,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就会发生扭曲,要么自卑孤独,抬不起头来,要么为了表现自我,寻找不当的发泄出口。有些小学生之所以成为“班霸”,无非就是想通过暴力证明自己的存在。

    如果把学校比作一个育人工厂的话,那么,智育不好的学生可能是“次品”,体育不好的学生可能是“废品”,而德育不好的学生则有可能成为“危险品”,现在的“班霸”就是一件小小的“危险品”。所以,学校教育不能再“重智轻德”了,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一遇到教育问题,就往家庭和社会推卸责任,如何让校园远离暴力,让“班霸”销声匿迹,学校教育责无旁贷。

-
相关链接

上一篇:小学自编洗手操防甲流
下一篇:刚买歼六 又开进火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