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南极,思政启航——“红领巾”与科考专家的海洋奇遇

为了更好的在队员中拓展普及海洋知识,增加对海洋科学的了解,认识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从而培养队员们的责任感,激励他们更多的参与到海洋环境的研究和保护中来。近日,五(7)中队邀请到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GEF-FAO河口项目办公室主任丛柏林博士走进校园,给队员们讲授了题为《南极长城站科考见闻》的科普讲座。

image.png

丛柏林博士结合自己参与过的2014-2015中国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经历,深入浅出的向队员们讲述了南极科考的发展历程以及其重大的意义。五(7)中队的队员们被丛博士南极科考的经历深深的吸引,聚精会神的聆听着丛博士的讲座,并细心的做着笔记。

image.png

南极考察站建设史,红领巾见证中国力量

南极科学考察站的建立有助与科研人员更好的开展科学实验和研究,进行更准确的生态环境评估,更是取得和维护了我国在国际极地事务中应有的地位和权益。

1984.11.20——第一支南极考察队成立,向阳红10号、海军J121号1985.02——中国第一个南极考察站长城站建成1989.02——中国第二个南极考察站中山站建成1994.10——雪龙号首次执行南极科考和物资补给运输2009.01.27——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2014.02.08——第四个南极考察站泰山站建成2015.12——雪鹰601固定翼飞机列入南极考察队2019.10——雪龙2号加入考察队与雪龙号开启“双龙探极”模式2024.02.07——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并且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科考站秦岭站建成

南极奇观与生物,红领巾领略自然之美

丛柏林博士在讲座的过程中生动形象的向队员们展示了南极的帝企鹅、海豹、海狮、贼鸥等擅于长途迁徙的动物,以及南极唯一的植物南极苔藓。还给队员们展示了南极璀璨壮丽的极光、长城湾漫天瑰丽的晚霞以及气势磅礴的冰山等美妙绝伦的南极风光,队员们被这些神奇的自然景观深深的震撼和吸引,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回答丛柏林老师的问题,并且不断的向丛柏林老师提出自己的疑问,丛老师耐心的一一做出解答。

image.png

南极科研生活,红领巾感悟科学精神

丛柏林博士还给队员们讲述了科考人员在南极的日常科研工作和极地生活。南极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风雪交加、危险重重。绝大多数的室外科研工作需要结伴出行,以防不测。在生活物资匮乏,艰苦环境下,科考工作者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开展科研工作,我们的科考队员一专多能,除了科研工作之外的所有问题都要协同处理,少到吃饭喝水大到设备的维修,不仅做着脑力劳动,还要强大的体魄来支撑。这使得队员们对参加过南极科考工作的丛老师更加钦佩,直到讲座结束队员们仍然意犹未尽,请教丛老师各样的海洋问题,还纷纷请丛老师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留下签名。丛老师还贴心的给队员们带来动物徽章,送给主动回答问题的队员留作纪念。

红领巾立志守护海洋,为祖国海洋事业贡献力量

南极是地球上的一块净土,是生物的基因库和自然资源的储备地,也是气候环境演变的航向标。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队于2014年11月1日出征,即将展开一系列的科学考察任务,简单的说就是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海洋等N个海洋的考察。通过这一系列的科学考察,我们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气候、物种、生态、环境的现状,预知未来变化的趋势。

“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极地考察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离不开强大的国力支撑。随着我国认识、保护和利用海洋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经略海洋,向海图强”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的责任和义务。队员们通过这次活动不仅被这种不折不挠刻苦攻关的科研精神深深打动,领略到科学探索的魅力,感悟到科学精神的光芒,更为感知到了祖国强大的重要性。五(7)中队的队员们立志成为未来海洋的守护者,为祖国的海洋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