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秩芳华,岁月弦歌。
2024年9月26日,青岛华夏职业学校(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迎来成立三十周年,暨山东省青岛第十八中学建校六十八周年。
从“十八”至华夏,三十载薪火相传、砥砺奋进。一代代华夏人赓续“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在光辉岁月里挥洒青春,在时代长河中搏浪弄潮,推动学校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征程中行稳致远。
三十载辉煌诗篇,离不开每一位华夏“执笔人”。值此嘉庆之际,推出校庆特别策划——《“青春志华夏情”系列专访》,透过退休教工、校友、在校教师的回忆与讲述,感受三秩征程阔步前行的发展脉动,感悟干事创业、薪火相传的华夏精神。
金融班炙手可热
1987年,青岛三十八中改制成为青岛第一职业中专,也即后来的青岛财政金融学校,马远任分管工作的副校长。从普通高中到职业中专,彼时,学校发展滞后,亟待探索一条新发展道路。
80年代中期,银行业蓬勃发展。马远敏锐捕捉发展机遇,在学校里开设了一个金融班。为解决好金融班学生毕业出路问题,马远同市相关部门负责人先后八次赴济南办理手续、准备材料,历时一年,终于为金融班争取了40个包分配计划名额。德育品质高、经过专业系统培养、上岗上手快,金融班的毕业生很受银行欢迎,就连不包分配的金融班学生也炙手可热。在那个年代,在银行上班,待遇高又体面,一时间,青岛第二职业中专的金融班声名鹊起,成为学生抢着报考的热门学校,录取分数甚至比肩重点公办普通高中。学校随之更换开设了更为紧缺、更为对口的会计专业,扩招为4个班。
如日中天的金融班,为后续华夏职教发展行稳致远注入了金融基因、奠定了坚实基础。
艰苦创业铸精神
正当金融班开办得红红火火之时,香港华夏基金会欲以50万美元到大陆来支持教育事业,他们在12座城市当中最终选择了青岛。
1994年1月,“基本建成青岛华夏职教中心,促进全市职业教育发展”被列为青岛市1994年10件市办实事之一。青岛合并青岛财政金融学校、青岛服装职业高中和青岛十八中,成立青岛华夏职业教育中心,马远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同年9月26日,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彼时,这是我市乃至全省规模最大、条件最好、设备最先进的职业学校。
华夏职教中心在青岛十八中原址改建,十八中文化课教师留任,青岛财政金融学校、青岛服装职业高中的专业教师迁入新校教学。三校改制并轨并非易事,作为首任“掌舵人”,马远任重而道远。“要建设一所规模大,起带头拉动作用,30年不落后的职业学校,把这个重任交给我,是对我的信任。我能力不大,但我竭尽所能,带领大家一起建设好这座学校。”
春节时,他在大会上向全体教师鞠了一躬,郑重地说:“给我一年时间,我会让学校发展一年上一个台阶。面包会有的,牛奶也会有。”他狠抓教学与管理,对待教师严宽相济,短时间内锻造了一支团结精干的教师队伍;他为教师争取政策提升教师待遇,教师课时费一年涨一块钱;他凭着“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带领全校师生迎难而上、埋头苦干,仅成立2年,学校获评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中专)。满怀激情、唯旗是夺、事争一流,铸就了华夏的精神底色。时至今日,“不干则已,干则一流”仍激励着代代华夏人奋勇向前。
建设人才培养“立交桥”
彼时的华夏职教中心,是什么模样的呢?
青岛日报1997年5月刊发报道这样写道:“这是96级服装设计班的学生在上工艺课,宽面的长条课桌成了裁剪用的工作台,缝纫机在这里有如铅笔直尺一般地普及和平常……在服装实习车间里,缝纫机与锁边机的咔哒声,伴随着剪刀利落的嚓嚓声挤满了整个厂房……在财会模拟教室,51套栗色桌椅分成六组排列,设施配制完全模仿捷能动力集团财务处的模式……51名学生可同时进行包括银行出纳、成本主管、往来账务、资金主管等17个岗位的模拟训练……除去专业实践课程,英语与计算机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通行证,也被纳人了学生的必修科目,先进的多媒体教室,88台配套微机,设备完善的隔离式语音教学室,中高级教师占到70%的雄厚师资……”宽阔的校园、一流的专业设备、高水平的教学实力,大家对这所高起点、高标准、高规格的职业学校充满了信心与期待。1997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同志一行来学校视察。视察结束后,他欣慰道“学校很好,希望越办越好。”这份谆谆嘱托,成为马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
彼时,学校的金融特色品牌已经打响。马远听在银行的朋友提起,在金融行业,中专学历已稍显“捉襟见肘”。他心里一思索,决定要办“三·二连读”。有人劝他,华夏职教既是国家级重点职业高中,又是十面红旗学校,荣誉加身、口碑在外,这么办着挺好的。“市场反馈信息,我就要马上响应,这样才能办好职业教育。”马远说。主意打定,他开始四处奔忙,最终促成该项目的落地。2002年4月,由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国家教育部备案,华夏职教中心成为青岛市首家三·二连读招生学校,与山东外贸学院合作,开设会计、法律事务两个专业。起初,“三·二连读”毕业的大专学历并没有中专毕业生热度高,大家普遍认为包分配更“吃香”。但随着社会发展,经过山东外贸学院悉心培育的大专毕业生优势日渐凸显,这种培养的“新形式”逐渐得到大家的认可。
破冰“三·二连读”,是马远探索学制改革的其中一步。华夏职教中心成立之初,根据实际制定了发展目标。一是以灵活多样的办学形式,更多更好地培养人才。二是进行学制改革,把原来的职业高中三年一贯制,从实际出发改为多种学制:招收初中毕业生,根据专业教学要求,学制可以是三年,也可以两年或两年半;招收高三分流学生,学制可以为一年;各种培训班可以几个月结业。三是坚持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沟通。四是发挥师资和设备优势,为全省相关专业培训在职教师。
围绕目标,马远不断进行学制改革和教学模式的探索。自1997年以来,学校依托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和信息优势开始联办试验,先后与澳大利亚霍尔姆斯学院、山东省影视基地,青岛市司法局、银行、保险公司,青岛建工学院、青岛广播电视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酒店管理学院等单位建立起联合办学关系,形成了以国办为主,国内外企业、行业、高校等共同参与的多层次、集团化办学格局。
经过几年发展,学校开办大专、中专两个层次学历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采用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和合作办学,扩大专业延展面,调整学历结构,体现出“规模大、功能多、综合性”的特点,和“多层次、多形式、集团化办学”的办学特色,凸显了职业教育的多元化与灵活性办学。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成功建立,为华夏构建现代职教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80多岁的马远校长回忆往昔,仍矍铄道“当时还想要把华夏职教办成高职学校”,受限于学校占地面积等硬性标准,彼时,这个远大愿景未能实现,但他对职业教育的高瞻远瞩和先行先试,引领华夏职教始终走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前列,为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着力量。作为青岛市首次三校合制的华夏职教,是职业教育改革的开路先锋。筚路蓝缕的30年间,华夏稳稳接下了这杆旗帜,一路高歌猛进、谱写辉煌。
情系华夏守初心
“华夏就像我的孩子一样,我对它有特别的感情。‘不干则已,干则一流’的精神,受到了大家的认同,传承到现在,我很高兴。长江后浪推前浪,现在学校发展的蓝图,比我那时候要好,校长水平都很高,希望学校能够越办越好。”每当新闻报道学校,马远校长总是细细关注着。他仍记得当年挂在办公室里的那幅墨宝:校长马到成功,职教任重道远。华夏,就是他为之奉献青春、矢志奋斗的使命。
“为学生终身职业素养发展奠基”不是空话,外人看来这位“爱折腾”“倔脾气”的校长,始终坚守职业教育初心,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道路上一路擎旗、冲锋在前,荣获“青岛市中小学十佳校长”“青岛市劳动模范”称号。他严慈有爱、履职尽责,将教师学生放在心间;他远见卓识、雷厉风行,为职教学生不懈探索成才路径;他锐意进取、勤勉笃行,带领全校干部师生艰苦创业,为今日之华夏夯基础、铺底色、铸精神,引领华夏这艘巍巍巨轮稳健起航。30载风雨兼程,如今这艘巨轮已无畏风雨,正向着宏伟蓝图整装待发、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