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之路已经接近尾声,不少高校已经公布复试成绩。除少数专业外,今年考研分数线相较往年普遍大幅度上涨,有的专业上涨超过10分。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去年全国硕士招生105.07万人。根据近4年每年招生人数平均增长9.4%计算,今年招生人数预估值为115万人左右。这意味着,在今年457万人的考研大军里,至少有超300万的考生无法一线“上岸”,他们该何去何从?
考研热词
分数线“水涨船高”
国家分数线一公布,近段时间以来关于“考研热”与“考研难”的话题,再上热搜。据青岛大学材料学院辅导员王烨然透露:“近几年,为了满足越来越多本科生的考研需要,学校从大一开始,就积极举办考研动员大会、考研工作推进会等。建立11所高校的考研助力群,摸排学生考研意向,学生报考率已达91.49%。”
从全国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数据来看,分数线的提升属于“水涨船高”:2017年全国考研人数首破200万大关,达到201万人。此后数字一路飙升,2020年达到341万人,2021年为377万人,今年则达到457万人,几乎是每两年增加100万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考研热并非始于今年,而是一个持续了较长时间的现象,只是近两年呈现加速迹象。一个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多种因素叠加的结果,考研热也是如此,如就业因素、专业成熟、社会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等。
等待“调剂”选择另辟蹊径
来自四川广元的杨坤林目前在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软件工程专业读研一。去年,杨坤林以363分的成绩从中南大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考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然而,对杨坤林来说,363分并不理想,因为他的考研目标是浙江大学软件学院电子信息 (软件工程)专硕,而他的成绩距离这一目标差了17分。
时隔一年,杨坤林再提起自己的考研初试分数,言语中依然流露出一丝不甘和遗憾。浙江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在全国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中名列前茅,曾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A+”学科。对软件工程十分感兴趣的杨坤林说,自己的考研初试分数与预估分值差距太大,“保底起码考到380分。”“380分”被杨坤林视为打开深入探究梦想专业大门的钥匙,然而因为数学发挥不理想,他只能另辟蹊径。
“他是我捡到的一个‘宝贝’。”宋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计算机学院副院长,也是杨坤林的研究生导师。宋弢之所以如此看重杨坤林,原因在于,他在专业学术上有着单纯的目标。“他不是因为考研而考研,而是想在软件工程这个专业里深造。”的确,考研分数下来后,17分的差距给杨坤林带来不小的心理落差,但他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了调剂。经过几天的冷静思考,杨坤林很快静下心来。回想考研的初衷,杨坤林说:“本科学习,让我了解的是软件工程专业过去的样子,我想‘扎’进去,看看它的未来。”杨坤林一边等待复试分数线,一边关注着全国各高校的调剂信息。他在寻找另一把“钥匙”,打开梦想的大门。
与高考不同,考研是先填志愿,而且只有一个选择。因此,“调剂”是考研之路上的另一出口,不仅考验着考生们的运气,更多的是考验着考生们的决心。采访中,杨坤林曾这样描述自己走过的考研之路:“考研不是一种选择,是一种信仰。”在他看来,考研的学生是一群有胆量、有魄力的人。在千军万马的考研大军中,每年都会有很多考生无法达成第一志愿成功“上岸”,调剂就是另一根鼓励自己坚持下去的希望稻草。“不想再花一年时间‘二战’,就拿分数再拼一拼。”幸运的是,几天后杨坤林接到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软件专业调剂录取的通知。有人说,“等待”是坚定的决心。在杨坤林看来,等待调剂,不是退而求其次的“plan B”,是坚持信仰,奔向目标的另一份坚守。
复战考研竞争更加激烈
“我不是应届生了,今年复战考研,再考不上只能另想出路。”24岁的陈晨今年的目标是北京体育大学运动训练专业。第一次见到陈晨,是在青岛一处付费自习室里。晚上7点,他按时到达自习室。“在这里学习的大部分人都是考研的,而且都是非应届生或在职人员。晚上六七点钟,大家下班后赶来学习。”陈晨的自习隔断里,复习资料、冲刺试卷、错题笔记堆满了书桌,桌上还有毛毯、抱枕、茶杯和一大罐茶叶。“现在每一分钟都不能浪费,吃完晚饭容易困,所以要喝茶提提神。”去年考研时,作为2020年应届毕业生的陈晨心态相对轻松,却
在研究生考试中发挥失利,没来得及答完考卷。“今年复战考研,对我来说是‘背水一战’。”两年过去了,当初与自己一起考研的同学有的如愿以偿,有的放弃了。陈晨说,这一次考不上,他会选择就业。
陈晨告诉记者,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不断思考自己为何要考研,结论是自己对大学本科所学的专业不够热爱。“因为高考成绩有限,上大学时选择了化工专业,自己喜欢的体育专业只能遗憾错过。现在有机会重新选择,说什么都要拼一把。”从化工专业到体育专业,面对如此大幅度的跨越,陈晨下定了决心。“‘二战’太痛苦了!”陈晨告诉记者,自习室里虽然有空调,但十几个小时坐着不动,腿脚都被冻得冰凉。尤其是有时候看到朋友发的在家看比赛、刷电视剧的微信朋友圈,心里的落差感就更大了,“谁不想早晨睡个懒觉,下午与朋友相约打场球?更何况这种坚持的结果是未知的。”这段时间里,父母也帮他联系过几家不错的单位,但都不是他理想的工作。纠结的时候,陈晨被同学约去打篮球放松放松。到了球场上,他看到有和自己一样复战考研的球友,甚至还有考了三四年依然走在奋战路上的前辈,大家一起谈论着今年考研招生的种种话题,一场酣畅淋漓的比赛结束后,陈晨心里好受了一些。
“‘二战’的路上,每个考研生都是孤独的行者。”这是陈晨朋友圈里最后一条关于考研的信息,每天十四五个小时里,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出行、一个人学习,大部分时间都密闭在一个单人的空间里,所谓孤独不过如此。陈晨知道,如果今年考研再失败,自己相当于浪费了两年的时间,找工作时将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退出竞争收获隐形财富
在几百万人的考研大军中,大部分人曾经来过、奋斗过,最后选择了就业。
“也有过迷茫,不知道未来应该做什么。”去年,在考研成绩公布的那一天,夏瑜的考研梦碎了。原本对未来没有打算的她,变得更加迷茫。选择再战还是就业?夏瑜对继续备考丧失了勇气,而选择工作,她又没有明确的理想职业。两者之间,夏瑜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大四毕业的最后一天,夏瑜打包好所有的行李离开学校。得知女儿考研失利,父母也为夏瑜提前联系了一些工作岗位,但都和夏瑜的专业对不上口。“既然不考研,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比同届生提早就业的工作经验。”分析自己的未来前景,夏瑜得出了自认为最理智的结论。
考研不是终极目标,就业工作更不是无奈的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冷静思考,两个月后,夏瑜在一家设计院找到了一份与专业对口且自己十分感兴趣的设计师工作。“虽然专业知识不熟练,但可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来到工作岗位后,夏瑜发现,许多同事都是本科毕业生,也有研究生毕业的同事,和自己一样在新的岗位上从零开始,这给夏瑜带来了极大的自信心。
“感谢考研这一年的经历,没想到它竟给我留下这样一笔隐形的财富。”原来,经过了一年时间的系统复习,夏瑜虽然没有迈进理想的高校继续深造,但在这一年的积累中,夏瑜的专业素养和专业知识能力都有了飞速提升,并且也总结了一套自己的工作策略。因此到了工作岗位后,她很快就掌握了工作的内容。“设计师的工作虽然辛苦,但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谈起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夏瑜不以为意,因为她在考研中有过更多难熬的时刻,最终体会到坚持的意义。虽然无奈退出考研的舞台,却让夏瑜更懂得珍惜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