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玻璃心,是被“捧”出来的
有一些孩子的玻璃心,是被“捧”出来的。
这种“捧”来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太高,平时遭遇的拒绝太少。
不少父母,一开始并不懂得如何拒绝孩子,舍不得训斥,不忍心黑脸,渐渐地,加深了孩子把自己当成世界中心的认知。
等到了学校,进入社会,孩子很难享受到别人的百依百顺,小小的挫折和拒绝,就能让孩子溃不成军。
没有适应逆境的能力,孩子才会手足无措,一击即倒。
正如中国儿童教育中心指出:一个孩子在品格或性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如果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生气,什么叫得不到,什么叫伤心,什么叫无助,这是一个不健全的性格发展。
第二,孩子平时接受了太多虚无的赞美。
年轻的父母往往是在上一辈的打击教育中长大的,有了孩子之后,像是要补偿自己童年一般,对孩子从来不吝啬夸奖。
“宝贝真棒!”“你真聪明!”“真厉害!”
这种浮夸的赞美让孩子活在虚假的自我认知里,孩子一旦体会到了自己的力所能及,感受到生活的不如人意,他就接受不了。
金星曾分享过一位朋友的故事:她经常对孩子说:“你是最棒的,是妈妈的骄傲!”
有一次,孩子满怀信心地参加学校组织的书法大赛,可是获奖名单公布之后,连优秀奖都没得。
孩子受不了:“我不是最棒的吗?为什么会不得奖?”
于是气急败坏地去找老师理论,并把自己的作品撕得稀碎。
这个例子很值得父母深思。
过多的夸奖和期待,并没有让孩子变得更加自信,反而孩子失去了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把“失败”看得很大,难免产生深深的无力感。
孩子需要称赞,但也要让每一句夸奖来得真诚和实际,否则,当他意识到自己的普通、平凡和无法避免的无能为力,痛苦是必然的。
孩子的玻璃心,源于过高的期待
过高的期待让孩子充满压力,无法接受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习惯了“优秀”的孩子们,他们承受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期待,对自己也产生了极高的自我要求,特别害怕辜负大人们的期待。
因为害怕,所以也更加脆弱。
这样的孩子,心里往往崩着一条隐形的高压线,遇到一点波折,就有崩断的危险,比如成绩波动或者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很容易焦虑、无助和气馁。
还有的孩子为了避免失望,干脆放弃,拒绝挑战有难度的事情。
输不起的表现就是最好的例子,父母对孩子成功的期待,导致孩子无法正确看待输赢,他们害怕父母失望,害怕失去他们的喜爱和认可,最后惧怕失败,习惯逃避。
孩子的玻璃心,还有可能只是一种性格、特质
玻璃心也不完全是孩子抗挫力问题。玻璃心最关键的特征是敏感。
美国伊莱恩·阿伦博士在《发掘敏感孩子的力量》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词语叫“高敏感”:
高度敏感的个体天生比一般人更关注周围环境,做事习惯三思而后行。因此敏感的人群无论儿童还是成人,更富有同情心,更聪明、敏锐和富有创造力,但他们在遇到“高音量”或繁多资讯时会变得不知所措。
也就是说,这种高敏感是孩子的一种性格特质,它不完全是坏事,有的孩子靠着敏感的观察,做事谨慎,同理心也比较强。
当然,这种特质伴随而来的痛苦就是对别人的一举一动格外在意,在意别人的看法,自己的情绪也跟着起伏。
当孩子因为别人感到受伤时,我们可以帮他分析:别人的言行是否合理、你的感受是怎么样、接下来我们可以怎么做。
这种分析和复盘,有效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个人界限,他就知道什么样的评价是有益的、什么样的拒绝是合理的、什么样的眼光可以不用放在心上。
时间久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判断,人际关系中的小矛盾,他都能靠自己走出来。
总之,越敏感、越脆弱的孩子,越是需要父母保持一颗淡定而平和的心,并能接纳孩子的失败,我们的心态强大了,孩子的心理韧性也会渐渐培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