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指一挥间,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20年。
20年风雨兼程,20年坚守初心,基础教育一线的教师、校长及教科研人员以创新精神和昂扬姿态推动了一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改革。课程周刊自本期起,开设“课改20年·特约专稿”栏目,约请部分参与课程改革设计的知名专家及课标组成员撰文,回顾历史、提炼学科发展经验,以利于继续推动课程改革,敬请关注。
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年,我主要是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履职尽责。20年的课程改革征程中,我和广大有志于改革的专业工作者和一线的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一道,共同探索、砥砺前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回顾
20年收获很大,感触良多,印象尤为深刻的有四点。
第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领域将科学的顶层设计与富有活力的基层创造相结合的成功的改革实践。
改革基础教育课程是进入21世纪党和政府为实现民族复兴大业,培育时代新人所作出的重要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深化教育改革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决定,都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部署。党中央、国务院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亲自动员、亲自指导。国家组织了庞大的专业队伍,在广泛调查、研判国内外中小学教育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充分论证,精心设计改革方案,精心设计新课程。改革方案设计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集中各方面智慧,尤其重视实践一线的广大教师、教研工作者的意见、建议。设立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实验区,先实验、后推广。党中央、国务院对课程改革的动员部署得到各地党委政府、广大基础教育学校及教育工作者的热烈响应。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深入学校、课堂,了解并指导课程改革。各地建立改革实验区,探索结合本地实际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路径,推动课程改革在本地扎实开展。尤为可贵的是,广大中小学校长和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研究新课程,制订校本化的改革实施方案,让课程改革在校园里、教室里、师生教与学的实践中生动活泼地开展起来。各地创造了不少实施新课程的成功案例,涌现出一批以课程改革为主阵地的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先进典型。顶层设计和基层创造相结合,是改革成功的重要经验。在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是具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
第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进入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观念大更新。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在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指导下开展的。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首先要用这一思想审视基础教育原有的课程,在批判性扬弃的基础上,进行新课程的设计构建。参与课程改革的千万教育工作者,坚持解放思想,自觉更新教育观念,理性地审视传统的知识中心、教师中心、课堂中心的育人范式,努力探索建立聚焦培育素养、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知行合一的育人方式。课程改革的进程既是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学习、领会、践行素质教育思想的过程,也是他们更新教育理念的过程。事实证明,他们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其教育观念、教学行为和教育话语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新的面貌。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建设,也迈出了空前的一大步。
第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同步推进、互相促进。
课程改革为我国青少年的信息科技素养在缩小同发达国家差距、适应时代发展要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世纪之交,信息科技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科技素养正成为青少年适应未来生活必备的重要素养。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迟、条件差,城乡、地域差距大。面对这样的形势,教育部门和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迎难而上。教育部在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部署过程中,特别强调其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结合。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一代新人为目标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把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育学生信息科技素养作为改革的重要着力点。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不仅确定了中小学新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还制定了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段的教学目标,提出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要求以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进行教材的编写并探索教学改革。在新课程的实施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促进了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开发和优质资源的推广应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了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使跨入21世纪时,我国基础教育同发达国家呈扩大趋势的数字鸿沟迅速缩小。在新课程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信息科技素养大大提升,紧紧跟上了科技发展和时代前进的步伐。
第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号召团结了无数志士推动教育改革。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举起素质教育的旗帜,旗帜上书写着改革的宗旨:“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经过改革开放洗礼的许许多多有志于改革的教育工作者,从党政机关、中小学、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出版社、新闻单位和社会各方,满怀激情,自觉聚集到这面旗帜下,他们有的参与国家课程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有的参与地方组织领导课程改革的实施,有的参与新课程教材的编写,有的为一线教师开展培训辅导,有的宣传报道改革的动态和成果,有的在校园课堂创造性地实践新课程。他们岗位不同但目标一致,他们身份各异但情怀相通。在这支浩浩荡荡不断壮大的队伍里,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个个都是改革的志士。他们是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者,期望每位学生都能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他们是脚踏实地的实干家,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坚韧不拔地把课程改革推向前进;他们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脊梁,他们为20年来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推进新时代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走向新辉煌的中坚力量。
展望
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任重道远。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有两点至关重要。
一是要进一步凝聚共识,深刻认识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
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课程改革仍旧是最关键的环节和最重要的“抓手”。进入新发展阶段,基于对新发展理念的贯彻,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教育体系,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是:深化课程改革,构建高质量的课程体系。在教育领域、在全社会,凝聚了这样的共识,课程改革就有了不竭的动力、明确的方向和良好的氛围。
二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明确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民族复兴大业第二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其中之一是到2035年,我国将进入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前列。新发展阶段,创新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时代需要创新人才,时代需要培育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满足青少年丰富的发展需求,是人民群众对教育的强烈期盼。我们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同时代对培育创新人才、培育青年创新精神的需求,同人民群众对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期盼之间,存在着明显差距。缩小这一差距,提高培养创新人才和培育创新精神的水平,提高满足青少年全面而有个性地多样化地发展的适切度,是构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任务,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深化改革的主攻方向。
20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风雨兼程,成就辉煌。贯彻新发展理念,高举素质教育的旗帜,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必将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作出重大贡献,创造新的辉煌。
课程改革永远在路上。
(本文摘编整理自《基础教育课程》2021年总第305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20周年之际对王湛同志的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