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正文

技校少年冲向世界舞台

2021-09-28 09:13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在世界技能大赛的宣传语中,有这样一句话:“世界技能大赛旨在为那些希望改变自身、家庭和社会发展的青年创造一个全球平台,帮助他们改变命运、实现梦想。”楚海洋和张栋梁2015年考入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时,一个16岁,一个15岁。当时他们完全没想到,自己将在这里走向人生的辉煌舞台,拿下一个个省赛市赛奖项,直至接近世界技能大赛这个最高舞台。不久前,张栋梁获得了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成为青岛市最年轻的国家技术能手。今年9月,两人和全国另外10名选手参与了世赛制冷与空调项目的全国线上集训。

岛城选手技能“冲奥”

青岛、广州、北京、乌鲁木齐……近几年来,49岁的徐立山无数次在这些城市间奔波忙碌,因为这些城市集中了多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的单位,而徐立山是大赛制冷与空调项目的中国教练。从大赛前期的全国选拔赛、选手集训开始,徐立山的身影就频频出现在各个基地,指导选手训练,带领团队为山东省及青岛市赢得荣誉。明年10月,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将于上海举办,徐立山和他的徒弟们将再次迎战。10月10日,徐立山又将带领岛城唯一一支参赛队伍前往广州、北京开展国家队集训,为世赛12进4选拔做准备。

集训基地落户青岛

在成为世赛制冷与空调项目中国教练之前,徐立山是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机电学院院长、党支部书记,而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正是连续两届世界技能大赛的中国集训基地。

“新青年、新技能、新梦想——实现技能可持续发展”,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届,有着“世界技能奥林匹克”之誉。上海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计划于明年10月12-17日举办,届时将有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名选手参与60多个竞赛项目的角逐,比赛项目涵盖结构与建筑技术、制造与工程技术、创意时尚与艺术、信息与通信技术、个人和社会照护、交通与运输六大领域。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是承担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队选手选拔培养任务的重要平台,是开展世界技能大赛资源应用、国际交流合作和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国家推行竞赛专业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举措。不久前,为支持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人社部确定在全国245家单位设立346个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青岛海洋技师学院被确定制冷与空调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青岛市技师学院被确定为轨道车辆技术、网络安全两个项目的中国集训基地。这也是两所院校继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后,第二次成为世赛中国集训基地。

摸索积累备战经验

今年,青岛市明确将以世赛集训工作为契机,支持青岛市入选世赛制冷与空调项目集训队的楚海洋、张栋梁两位选手,全力做好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集训备战工作,力争在明年的世界技能大赛上创造佳绩。楚海洋与张栋梁正是徐立山的“得意门生”,而他们有了上一届参赛的经验,对世界技能大赛并不陌生。

时间回到2017年12月,彼时山东省人社厅批准了青岛海洋技师学院承办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项目山东省选拔赛,徐立山主动请缨,构建训练指导团队、做好选拔赛技术支持和后勤保障等工作。这也是青岛海洋技师学院历史上第一次承办省级一类技能比赛,在一没有参赛经验,二没有技术积累的情况下,徐立山带领制冷团队加班加点,精心研究历届世赛全国选拔赛技术文件,分析大赛技术要点,研究工艺和评分标准。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完善,终于按时完成了省厅交办的第45届世赛山东省选拔赛制冷与空调项目技术文件编制工作。

徐立山还记得,选拔赛前一周,他发现购置的比赛设备电路与比赛技术文件的要求不一致。为保障大赛如期举行,他赶紧带领2名专业教师用了3天时间,每天加班至深夜,对全部14台比赛设备进行电气电路改造达标,终于圆满任务。

岛城选手脱颖而出

为选拔出优秀选手代表青岛市参加山东省选拔赛,徐立山制订了科学严谨的训练方案。经历了无数个“5+2”“白+黑”的实操训练,他一路带领着楚海洋和张栋梁,在第45届世赛选拔赛上首次亮相便取得了优异成绩。楚海洋以山东省集训选拔赛冠军身份闯入国家大赛,又在全国同行顶尖选手的淘汰选拨中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国家集训队,为学校获评国家集训基地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最终夺得了全国选拔赛第五名,为山东省及青岛市争得了荣誉。而张栋梁在世赛山东省集训选拔赛获得亚军,虽无缘参加世赛国家选拔赛,但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的优异成绩。

今年,经过市级、省级等多次比赛的层层选拔,全国共有12名选手进入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制冷与空调项目中国集训队,楚海洋与张栋梁作为山东省仅有的两名选手将并肩作战,目标就是闯过国家集训队12进4、4进1的重重关卡,争取最终的胜利。

近年来,青岛市高度重视并大力支持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对接世赛、国赛、省赛要求,在全国率先出台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和奖励办法,建立起对选手、基地、办赛多元奖励支持体系,不断推进职业技能大赛品牌建设。目前,已连续举办十六届青岛市职业技能大赛,累计参赛人员达30余万人,涉及十几个国家和地区;共选拔评价高技能人才9万余人,带动岗位练兵近300万人。力争在2022年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创造佳绩,并以此加强世赛成果转化和推广工作,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是徐立山和选手们的心愿,也是我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

汗水与荣耀技能和梦想

学一技傍身

“目标肯定是能进世赛,眼下第一关要先闯过全国集训考核。 10月10日我们将前往广州集训一周,接下来是在北京集训一周,然后12名中国队选手争夺前4名,拿到进入世赛的‘通行证’。”记者来到青岛海院集训基地采访时,房间里遍布着各种空调制冷设备和操作台,训练中的张栋梁低着头,双手熟练地摆弄着各种管线。刚刚过去的暑假,他和队友楚海洋一天也没有休息,从早上8点来训练,直到晚上结束回宿舍。他们是好兄弟、好搭档,同时也是竞争对手,相互一路陪伴,见证了彼此的成长。

“初中时学习成绩一般,家里人说不如先找一个能安身立命的饭碗。”楚海洋比张栋梁大一岁,生在平度农村。“小时候就比较喜欢动手,经常跟着爸爸一起捣鼓各种机械。”就这样,楚海洋在中考后,选择了海院制冷空调设备运行与维修专业“三二连读”。同样,小时候跟随父母从云南来到黄岛的张栋梁,最初也只是想学一技傍身,“父母想让我学门手艺。入学第二年我就加入了学校集训队,这几年因为训练太忙,我已经很久没有回云南老家看望爷爷奶奶了。”

2017年,在中专班读到二年级时,楚海洋和张栋梁因为表现优秀,被选拔进入学校的“第二梯队”,重点进行赛事集训。到了第三年,原本应该升学读大专学校的他们,为了专心备战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选择了放弃。今年,经过前期一系列市赛、省赛的选拔,楚海洋和张栋梁作为山东省代表,双双进入国家集训队。

“接下来将前往广东、北京开始国家集训,那时会更加紧张,除了日常训练,还有体能、心理等各种集训。最终12名选手会淘汰8人,而留下的4名选手将在明年4月进行第二轮淘汰,最后只能留下一个,代表中国进行制冷与空调项目的世赛比拼。”楚海洋说,在第45届全国选拔赛中,他就是在第一轮差了一点点,屈居全国第五,无缘向前;而张栋梁身上的压力更大,他在上一届的省赛选拔赛中发挥失利,排在第二名,所以根本没进国家集训队。这一次他迫切地希望能“一雪前耻”,用更好的成绩来证明自己。

吃苦与坚持

“他们两个很能吃苦。”这是教练徐立山对楚海洋和张栋梁的最大评价。4年前他选拔了7名学生加入学校第二梯队集训,一路走来,队员中有的升学了,有的毕业了,还有的觉得太辛苦而选择放弃,只有他们两人一直坚持了下来。

“前几年集训基地条件不好,就是个普通的大车间,冬天的时候,室内跟室外一样的温度,零下七八摄氏度甚至更低。我每天陪他们训练时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仍冻得瑟瑟发抖,但他们为了操作方便,总是穿着单薄的棉衣,赤着手不停地操作,一站就是一天。”徐立山对此印象最为深刻,“‘冷不冷?’我问他们,他们总是笑着说,‘老师,不冷。’”学校集训队有个不成文的规定,离开了就不能再回来。“队员想离开,可以。但是以后后悔了想再回来,那绝不可能。”徐立山说,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坚定留下来的人的信心。

“只要坚持,就能出成绩。”张栋梁一直记得老师的话。他说,坚持集训、比赛,是自己长这么大坚持时间最长的一件事。“以前在学习上常常半途而废,后面逐渐跟不上了,但现在,我会把这门技术一直学下去。”从没有寒暑假;一天训练近10个小时,根本没空看手机;进入赛前集训时,将会更加紧张忙碌……但是在这些困难面前,张栋梁找到了成就感和价值感,“现在我相信自己能坚持下去,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提升。”

从小就能吃苦的楚海洋,更加明白父母和老师的良苦用心,“来集训了,就必须能吃苦、能沉下心,要不然培养你两三年,耗费了大量精力、材料,结果最后说不干了,那肯定不行。”在楚海洋看来,虽然操作和训练并不是很大的体力活,但是整天也不能闲着,关键是必须专心、精准、仔细,一点差错不能出,“出一点儿差错,整个系统就无法运行,而你想要回头找错误点,很困难,还会浪费大量时间。这要是发生在比赛中,基本就宣告失败了。”而让楚海洋最兴奋、眼睛里会闪着光的是,当一堆零件、材料、管线,经过他的设计、操作、安装,像变魔术一般成为一台制冷设备,当它运转起来的那一刻,那种瞬间迸发的荣誉感。任何汗水、疲惫、焦灼,在此都化成了满足的笑容。

赛的是心态

制冷项目涉及到的工种很杂,记者在集训基地现场看到,这里摆放着好几台楚海洋和张栋梁参加大赛时设计安装好的设备台,各种铜管纵横交错,各种零件、电缆、管道板板正正地各就其位,果真应验了那句“有丁有卯”。有的设备台,因为他们平时训练时会一遍遍反复练、反复打孔再反复拆,已经遍布密密麻麻的孔眼。

“在比赛现场,选手们首先会拿到图纸和好几箱的备用零件,然后根据图纸要求加工组装。比如第一步是将各种各样的管子加工成不同长度的铜管,然后是无数次焊接,接下来是把所有的电路、零部件连起来,这又意味着无数次接线,接好、固定好。而真正制冷,还要求进行氮气打压抽真空。最后加上制冷剂开机,开机以后再调试温度,比赛时会有具体的温度参数和指标,选手们操作的设备必须在这个数值范围内。”徐立山介绍,完成这样一个项目的比赛最少需要两天半时间,在世赛舞台上一般是整整三天。上一届该项目进行了“双温冷柜组件制作”“双温冷柜安装、测试及调试”“空调故障排查、修复、测试及调试”等3个模块比赛,每天上午和下午各3个小时的比赛时间,而每半天的操作结束都有相应的考核,“管道、保温、金属片固定、零部件尺寸、电线走线等各个细小的项目,都有判断分值,如果不合格会被扣分;如果一上午的时间没有完成规定步骤,裁判更会扣分。”作为世赛教练,徐立山很清楚这样一个项目的比赛要想最后拿到最高分,必须既要求有时间还得有质量,所以赛前每一次训练,他都会严格按照世赛标准来指导选手们准备。

“每次大赛前,训练时遇到困难是在所难免的。比如大赛的设备比较贵,不可能每次训练都购置一套,所以我们只能自己动手制作,但模仿制作的设备和比赛中实际的设备还是有很大的差异,误差会很大。”有了多次竞赛经验的张栋梁坦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老师总是会四处打听比赛设备的参数,以便他们自己制造,并尽可能地接近比赛设备。“有些参赛队可能会直接购买一套一样的设备,‘背过’之后再参赛。”相比这些客观限制带来的技术差异,楚海洋和张栋梁其实更看重赛场上对心态的考验。“为了专心,我们比赛时都带着耳塞,但是其实自己身旁的选手干到哪一步了,还是能看见的。当发现别人更快更好时,自己心里难免紧张,即使比得再多、练得再多也没有用,该紧张的时候还是会紧张。”张栋梁坦言。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但即便如此,比赛中还会遇到各种突发情况。 2018年楚海洋进入世赛选拔赛时,也在赛场上出足了冷汗。“那次抽真空氮气保压时,没想到发现有漏点,一下子就开始紧张了。”楚海洋足足找了将近一个小时才终于找到问题,而那时距离比赛结束已经只剩半个多小时,“必须学会临场应变、自我调试,不管遇到什么坏情况,都要冷静镇定。”楚海洋已经有了一些经验。

未来的规划

对于现代职业教育,大多数人并不是完全了解,不过大家更为熟悉的一句话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给宇航员造“太空房子”的郑兴,在五六十摄氏度的高温下,攻克了大型航天器的焊接难题;“断指铁人”王尚典,在重创过后,发明了快速调整锥度误差的方法;2015年,19岁来自四川山区的曾正超远赴巴西参加第43届世界技能大赛焊接项目比赛,技压世界各国高手,成为中国队参加世赛以来获得的焊接项目首枚金牌……仅凭一技之长,无数职校人喜提“状元”。不过,职校人的出圈之路依然艰阻重重——或是社会地位偏低,或是实训机会不足,抑或是上升空间受限。

职校提前让孩子接触到真实社会的一角,他们很清楚,自己是“凭手艺吃饭”。不过,从先谋一个饭碗,到树立自信,再到逐步在坚持和奋斗中实现青春梦想,走向更美好的人生未来,现在楚海洋和张栋梁也做出了最后不同的选择。

因为参赛年龄限制在21岁,第46届世赛均是两人的最后一搏。张栋梁想为自己这些年的努力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同时更想为接下来前往烟台一所高职院校继续就读,准备好的开端。“今年9月,我本来应该入学了,但因为世赛的缘故跟学校申请了延后入学,现在我会全力以赴准备世赛,但是等到这些全都结束,我也会全心全意再进入新学校深造。”张栋梁觉得,这几年主要时间都花在实操上了,学的理论知识相对较少,他还想学更多知识,去读高职、甚至更多。就像徐立山说的,“缺乏理论基础,容易使这些手上有技术的孩子无法走得更远。”徐立山支持他的决定。

而楚海洋考虑到家里的实际情况,他做了一个更稳妥的选择,便是像自己的教练一样,技而优则教。“我觉得留下会是更好的一个出路,我也真的热爱这项技术,继续在这里当老师,也能让我有更多时间和机会研究这些。”等楚海洋结束完本届世赛的全部工作,他仍将回到海院,经过相应的上岗培训,成为一位年轻的老师,带领更多新生们走进实操与赛事集训的征途。为生计更为坚守本心,他相信,随着报读职业院校、学好一技之长越来越为广大学生和家长所认同接受,未来他也希望用自己的力量和经历,来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凭借一技之长能实现自我价值。

劳动光荣、技能宝贵,不管未来如何,他们都很庆幸,自己在青春年少时曾为未来而努力与奋斗过。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