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青岛教育快讯 > 正文

接送少了空闲多了

2021-09-08 23:13 来源:青岛早报
分享到:

随着开学一周过去,“双减”政策给广大家长生活带来的变化也开始显现。近日,记者走进家长群体中,探访他们的心声。有些家长表示双休日终于找回了很久未能享受到的悠闲;而有些家长却在增加的空闲时间里,对孩子的教育作起了新的规划。让我们一起走近经历了一周“双减”后家长的生活。校外培训开始从学科培训向素质培训转型。

A

下班接娃不再焦急

“现在每到下班时不再为临时加班无法接孩子而着急,确实放心了很多。”北仲路第二小学的学生家长刘女士告诉记者,现在学校课后服务方案设定的接娃时间很灵活,原本课后服务是持续到5点半,但因为她的工作单位距离学校较远,她申请6点钟接孩子;孩子每周周中有一天要上兴趣课,需要4点半就走,她只要给班主任打个电话,就可以提前把孩子接走,真正做到了“一生一策”。

除了接送,还有一个让刘女士感到压力减小的方面,那就是省下了一笔校外托管的消费支出。“去年花在校外托管上的钱大约是6000元。”刘女士表示,女儿之前上一二年级时,因为担心孩子在校时间太长身体疲劳吃不消,并且还没有养成自觉自主的学习习惯,她就给女儿报了校外的托管机构,一是有加餐、休息和活动时间;二是小班制,能指导作业、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现在女儿上了三年级,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提高,在校内托管就比较放心了。“目前看,上一周女儿很喜欢在学校参加免费托管,我也省下了一大笔校外托管费。”刘女士说道。

B

收到退费反而焦虑

“双减”中提出“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二年级小学生菲菲的一对一外教直播课因此取消了,菲菲妈妈前不久收到了一万多元的退费,但她却表示:“心理压力更大了。最近一直在考虑是否要用这笔钱继续给孩子报一个线下的英语培训班,毕竟班里很多孩子还在继续上着校外英语培训班。要不然就是我自己在家辅导孩子英语,给她报个艺体兴趣班。”菲菲的父母均是名牌大学毕业的,并不是辅导不了小学英语,只是在他们看来,大多数家长为培训班花钱,购买的主要是“时间”。

菲菲妈的焦虑不是个例,家长群里对于“双减”政策的讨论,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有撒花欢呼的,认为孩子终于可以摆脱繁重的课外培训,家长也不用砸那么多真金白银了;也有焦虑加倍的,认为课外培训少了,孩子想要通过补课提高学习成绩、赶超别人更难了;当然也有不少家长保持客观理性的态度,认为这项政策有利于给白热化的课外培训降温,不能将孩子的学习单纯地托付给课外班,作为家长,也有陪伴、管理和督促的责任……

C

希望改进评价方法

“学生没有好分数,就过不了今天的高考;但只有分数,恐怕也赢不了未来的大考。”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长唐江澎的话引发人们对分数的思考。那么“双减”之后,这种执着于分数的焦虑是否得到了疏解?对此,记者在家长群里展开了调查。不少家长表示:“我是真心拥护破除唯分数论的,但也总担心别人抢跑甚至偷跑,毕竟考核机制不改变、大环境不改变,对分数的焦虑就不能完全消除。”一位学生家长柳先生直言,“双减”给家长们也上了一课,“最近一直在反思:分数有那么重要吗?一个真正优秀的孩子未必在学习成绩上名列前茅,但一定是对自己充满自信、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无限遐想的人。”他说,“双减”政策有助于让家长们看清分数,看清孩子,更看清自己。

多数家长承认,分数只是一时之得,健康的体魄、健全的人格远比冷冰冰的分数重要得多。而现在,从一二年级不组织书面考试等大的方针政策,到学校的具体实施,都在强调克服唯分数倾向,找到一种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办法。

“我们希望学校、老师能够对每一个孩子真正进行综合评价,改进测试评价办法,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等。同时我们家长也应该意识到‘双减’是为了减轻孩子过重的学业负担,而不是减轻做家长的责任。在陪伴孩子成长这条路上,作为家长,我们始终应该是一名学习者。”一位家长群的群主这样呼吁。

/新闻延伸 /

校外培训机构应该何去何从?

青岛某K12全学科培训机构教务校长李老师告诉记者,校外培训从最开始的“朝阳产业”,到近些年的不断扩张,再到近两年受到新冠疫情冲击,多数同行基本上都开始“吃老本”。“双减”政策出台后,许多教培机构转型,转向了尚未被纳入监管的艺术类培训和面向成人的职业教育领域。也有“新瓶装旧酒”的,把语文课改名为“人文素质拓展”,数学课改为“逻辑思维拓展”。

校外培训机构何去何从?李老师认为,大家的出路无外乎四条:一是转型,从学科培训转移到素质培训;二是关闭,重谋出路;三是从线下转到线上;四是从事一对一上门辅导。李老师也想过将他的校外培训机构从学科培训转变为素质培训,如科学、艺术等方面的培训,但这种转型同样面临着许多困难,如科学实验需要投入设备和师资等。他也考虑过利用现有的师资开展一对一上门辅导,但这种做法肯定不会长久,因为一旦某个辅导教师做出了名声,完全可以甩开机构,自己寻找辅导对象。李老师说,不管校外培训机构采取何种应对方法,都需要更长一些的缓冲时间。

李老师说,相比于北京校外培训结构的转型战略已浮出水面,他所在的学校显得慌乱无措,校区内的课程海报和大门口的暑期课程推介都被匆匆换下。上课时间是目前学生和老师们能感受到的最大调整,政策中明确规定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但没有说不能占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的时间段。现在,周五晚上变成了学科培训课最多的时段,不仅学生蜂拥而至,老师们也都在抢。另外,政策提到,线上培训每节课时不超过30分钟、课程间隔不少于10分钟,有些原先1.5小时一节的线上课被分割成了各占30分钟的两节课。

李老师坦言,自己已在培训机构干了十几年,现在不得不考虑下一步的打算,“希望政策的落地实施能多给我们一些时间作为‘缓冲期’。”

/相关链接 /

校外培训时间从周末挪至周中

“本学期的英语培训全部改到周一至周五晚上6点半到8点半进行,周六有英语趣味配音课。”“我们要开美术课了,中英文双语教学。”……记者调查发现,“双减”政策逐步落地实施,校外培训机构义务教育段学科类培训不能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因此各个培训机构的秋季学期课程安排也都做出调整。

相对应的,不少学生的课余时间安排也发生了变化。“暑假报秋季培训班的时候,培训机构的课程主要安排在周六,前几天刚接到通知,课程时间被改到了周四、周五晚上的6点半到8点半。感觉新学期开始后周中会非常忙。”初二学生小刘说。不过,他也表示,周六和周日没有培训班课程,他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做好强化训练。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