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青岛教育快讯 > 正文

崂山区“以需定供”破解“三点半”难题

2020-12-10 08:34 来源:青岛市教育局
分享到:

改革创新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从2013年起,我市建立教育改革成果评选和经验推广机制,在前五届教育改革成果评选中,推出了一批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示范性的教育改革成果,一批改革经验在全省全国推广。2020年,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了第六届青岛市教育改革成果评选活动,评选出教育改革创新奖10项、优先发展教育贡献奖2项。即日起,市教育局联合《青岛日报》开辟“第六届青岛市教育改革成果巡礼”专栏,对获奖项目典型经验进行宣传推广。

下午三点半放学后,一部分孩子在老师的陪护下被安全“交接”给校外的家长;还有不少孩子有序前往各自的校内托管教室,有的安静写作业、阅读,有的在丰富的艺体社团活动中放飞自我,每个孩子都能利用这段托管时间做感兴趣、有意义的事,让家长不必为无法及时接孩子而烦心。

这样的举措,在崂山区每一所小学早已是“常态”。目前,全区参与课后校内托管的学生达1.4万人,占小学生总数的56%,基本实现了按需提供课后托管服务的目标。

早在2014年,崂山区就开始试点实施校内托管;2018年,该区将小学低年级课后校内托管列入区办实事;2019年,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在全区所有小学全面推开……一步步将这项惠民之举做得更细更实,这背后是崂山教育人理念的不断提升和体制的不断创新。

■学生在课后校内托管时间学习戏曲艺术。

2.5万份问卷背后:

立足实际列出“供需清单”

在2018年全国两会“部长通道”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谈及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三点半问题”。为了破解这个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全国各地进行了不同的校内托管探索。然而有些地方由于举措脱离实际,导致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局面。

说到底,校内托管必须做到供需相匹配,才能真正落地生根。为此,崂山区坚持需求导向,以需定供,探索课后校内托管新模式。

首先是深入调研,摸清需求。为全面做好课后校内托管,崂山区开展了专题调研活动,向全区小学家庭发放调查问卷近2.5万张,召开学校层面、全区层面家长座谈会30余场,全面了解家长、学生对托管内容、时间、方式的实际需求。

其次是开展试点,探索路子。2014年崂山区开始实施的校内托管试点,主要是由家委会主导,家长和志愿者参与。2018年,小学低年级课后校内托管被列入崂山区办实事,由教师参与。2019年,该区在全面实施校内托管前,又到学校进行调研,汇总问题清单,了解试点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听取学校意见建议。

再次是立足实际,创新模式。结合“供需清单”,崂山区推出两种托管模式:一是免费托管,利用校内的各种资源,组织教师参与,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阅读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结合社团、选修课、俱乐部等开设体育、艺术活动,倾向于公益性和普惠性。二是由家委会委托第三方进行课后校内托管,收取适当费用,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与发展需求。

托起1.3万学生的需求:

免费托管也确保“丰富优质”

从调查摸底情况看,免费托管是大多数家庭的需求。崂山区31所小学中,实施免费课后校内托管的有27所,参与学生1.3万余人,占托管学生总数的93%。

免费,但也要确保质量。为丰富校内托管内容,崂山区一是鼓励各校将这项工作与青岛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十个一”项目结合起来,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比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精心培育托管课程,组建涵盖艺术、体育、科技等领域的64个社团,培养学生学会一项体育技能、掌握一项艺术才能等10项技能。二是鼓励各校将课后校内托管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起来,丰富特色文化和特色项目。崂山区汉河小学是戏曲特色学校,借助校内托管吸引更多学生参与戏曲艺术学习,戏曲“小演员”梯队建设更趋完善。三是鼓励各校将课后校内托管与研究性学习和劳动教育结合起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劳动素养。崂山区东泰小学组建了茶艺和剪纸艺术研究小组,组织学生到茶叶基地、民间艺术馆参观学习,增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校内托管决不能是“表面热闹”。为把工作做细做实,崂山区不断完善相关体制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各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课后托管管理制度,一些学校还设计了教师服务手册,详细记录托管人员安排、家长联系方式、家长接送签名等内容。二是规范安全管理。各校严格执行交接程序,实现放学前、托管后托管老师、学生家长的无缝隙对接。三是落实服务时间。课后校内托管可以服务至下午五点半,对于个别无法按时接走的学生,家长提出申请,学校实施“一生一案”,确保托管质量。

同时,崂山区还多层面强化综合保障。一是设立专项资金。按照每名学生每小时2.5元的标准,为教师超出规定时限的额外工作给予补贴,纳入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管理。二是加强师资保障。采用校内教师、外聘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特长丰富的托管教师梯队,一些学校还利用与高校合作的优势,邀请部分学科领域的专家进驻学校,开设兴趣小组或研究性学习小组。三是利用大数据提高服务质量。为所有学校安装面部识别系统,学生托管开始和结束时通过面部识别后,直接将信息发送给家长,托管过程中学生的具体情况也可以实时上传系统,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托管情况。四是针对农村社区学校家长托管需求强烈这一问题,增加校车数量,将部分校车发车时间由下午三点半调整至五点,真正实现“学生满意、家长满意、教师满意”。

■学生利用课后校内托管时间进行科学探索。

“7%”的心愿同样重视:

第三方托管满足个性化需求

家长和孩子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在调查过程中,中心城区学生家长更希望孩子在课后校内托管中得到个性化服务,由此崂山区设置了第三方托管的模式。2019年全区共有4所学校、约1000名学生选择第三方托管,约占托管学生的7%。这4所学校都是实行免费托管和第三方机构托管并行,让不同学生各取所需。

为确保第三方托管模式有序运行,崂山区首先建立第三方准入制度。明确要求,学校家委会选择的第三方机构须取得相关资质,并且在办学期间没有违规办学行为。

其次,落实家委会主体责任。由家委会在学校周边遴选2至4家第三方机构,组织家委会成员和家长代表实地考察。开展专题论证会,第三方机构向家长介绍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托管形式等情况,家委会现场投票确定进入学校的机构,签订课后服务协议、安全责任书。

再次,加强托管全过程监督。第三方机构提供服务期间,由学校与家委会共同组成监督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其服务质量、课程实施水平进行督查,确保达到协议规定的服务标准。此外,家委会还要对第三方机构加强收费管理。据统计,相比校外托管,校内第三方托管能够为家长节省约一半的费用。

教育于改革中推进,于创新中发展。崂山区以贴近民生作为课后校内托管服务创新的突破口,努力将改革创新成果应用到改善民生的工作中,取得了明显成效。2019年5月,山东省政府在济宁召开全省小学课后服务观摩会议,崂山区作为2个区级单位作典型发言。同年6月,《民生周刊》刊发《青岛:托底小学生课后校内托管工作》文章,着重介绍了崂山区课后校内托管的改革经验。崂山区正以课后校内托管为契机,优化学校管理,促进体制机制升级,更好地加强家校社沟通合作,营造起服务山海品质新城建设的优越教育环境。

专家点评

想家长之所想,打造有温度的教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孙云晓

孩子下午三点半放学,家长五点下班,中间这段无人监管的时间,孩子怎么办?这个问题困扰着大部分年轻家长。为解决这个难题,家长们各出招数——送校外托管机构、请长辈接娃、组团轮流接娃……个中辛苦自不待言,“三点半难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崂山区坚持以家长需求为导向,大胆改革创新,在小学阶段全面推进校内课后托管服务。该服务以学校为主体,通过“政府买单、校内托管”的形式,不仅彻底解决了双职工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下午放学后无人看护难题,而且在为学生提供优质课后作业辅导服务基础上,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探索特色化教育和多元化服务,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受到学生家长欢迎和认可。

打造有温度的教育,就要求教育部门想学生家长之所想,急学生家长之所急,解学生家长之所忧。民生领域无小事,崂山区课后免费托管服务,开拓出一条崭新的温情教育模式,让学生家长切实享受到了课后托管的“大礼包”,也不断提升着人们对教育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