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参会人员合影
此次活动邀请了文博和教育行业相关人士,从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进行中小学教育教学出发,结合中国、英国、埃及和日本等国博物馆教育的精彩实践进行了深入的研讨。2020年9月30日,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如何进一步促进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体系是需要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国检教育联合审读、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走!去博物馆学历史》通识读物,以及书籍配套的动画视频、线下课程、教师培训和深度研学成为响应文件精神的一个“大博物馆教育”组合案例,突出强调了博物馆教育中“时间、空间和关联”三要素。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在致辞中表示:“教育讲求方法、讲求因材施教,让博物馆资源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被孩子们吸收、被老师家长们接纳,是我们文博人与教育人的责任与孜孜追求的方向。”
中国国内顶尖的金属类文物修复与保护专家马燕如老师为大家带来博物馆教育的经典案例分享——商代晚期青铜器科研与网络交互平台高新科技的融合,博物馆观众可以通过这些深入的研究和科技手段去深入了解某件文物背后的历史、科技、艺术,以及与其他文明的关联。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副主任赵古山、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张瑞革、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及艺术参赞莫睿女士、埃及大使馆文化教育科技参赞乌麦伊麦·迦尼姆教授以及日本大使馆文化教育书记官菅原孝介先生进行了对谈,就如何深入利用博物馆和遗址等资源进行中小学教育,如何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博物馆教育几个方面结合到一起,共同打造良好的青少年博物馆教育氛围,建立国际化的少儿博物馆教育的交流平台。
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文化及艺术参赞莫睿女士说:“博物馆不仅只是过去,博物馆是永恒的,是通过对过去的了解来激发对未来的思考。博物馆和学校教育必须紧密联合起来,能够让各个阶层、各个层次的人们都得到受益。千万不要把博物馆当成另外一个教室,很重要的是博物馆一直是活化的场所,它应该是人一生都愿意去获得知识、获得创造力、受激励的地方。”
日本大使馆文化教育书记官菅原孝介表示:“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博物馆教育,不仅仅需要非常好的课程设计,同时博物馆的实践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求我们各个科目的教师在课程实施前与博物馆的馆员进行充分的交流,明确各个科目的教学主题,在此基础上将博物馆的资源有效合理的设计到各个课程中,从而实现博物馆资源最大化的体现在课程与教学中。”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国国宝篇+世界国宝篇)
史永蒋悦张茜陈颖著
中信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共2册——中国国宝篇、世界国宝篇,每册共10章,站在孩子的视角,选取了中国/世界13个著名博物馆的20件各历史时期或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精美文物,引导孩子们去发现文物背后的鲜活历史。
《走!去博物馆学历史》中有阿契美尼德的神兽格里芬,有我国古代的神兽龙凤;有古埃及的鹰,也有我国镇守金库的神秘豹子。都是小朋友感兴趣的形象,在博物馆里也有一座小小的“动物城”。
除了这些动物类文物,还有大英博物馆的古罗马浮雕和古希腊王冠、埃及国家博物馆的图坦卡蒙月亮船项链、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花鸟铜镜、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金饰……从商周到汉朝再到唐朝,横贯古今;横跨亚洲,非洲,欧洲,放眼全球。(李雅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