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正文

市北区组建18个“初小共同体” 实现学段无缝衔接

2020-10-20 15:36 作者:韩彤彤 来源:青岛新闻网
分享到:

“孩子在小学成绩还不错,但我挺担心进初中后他不适应课堂节奏,跟不上学习进度。”刘女士的孩子今年读六年级,即将面临第一道“升学关”。事实上,像刘女士这样为“升学”而感焦虑的家长并不在少数。

今年,针对这一现象,市北区实施“初小共同体改革”,由各初中牵头带领对口招生小学或周边小学,组建起18个“初小共同体”。共同体的成立致力于解决小学和初中课程不衔接等问题,这无疑是给家长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初中牵手小学组建18个“初小共同体”

“‘初小共同体’构建的是‘学段无缝连接、学校纵向协作’的新型管理模式,实施这项改革就是为了解决以往初中和小学之间课程缺少衔接,资源无法共享等问题。”据市北区教体局工作人员介绍,今年,市北区在梳理了5年学区制改革的经验后,结合教育实际,决定由各初中牵头带领对口招生小学或周边小学,组建18个“初小共同体”,市北区57所公立小学全部参与其中。

据了解,这18个“初小共同体”由原有的八大学区细化而成,着重解决初小衔接过程中的突出问题。“初小共同体”通过细化区域内、校际间的合作共享模式,将学段间的阻隔打通,实现了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

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初小衔接课程融合

如果说,“初小共同体”成立意味着顶层设计的搭建,那如何让这一理念真正发挥其效应是对市北区教体局的一道考题。

框架搭建完毕后,首当其冲的便是怎样使其落地。因此,在教学资源的使用问题上,18个“初小共同体”统筹使用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各成员校在原有教学特色的基础上,求同存异携手探索教育理念的共同点,合力打造校际沟通、学段贯通、内外联通的办学环境。

另一方面,针对初小课程衔接问题,市北区教体局根据共同体学校的特点,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组建起专门衔接课程开发团队。开发团队将着眼于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进行衔接课程的研究和开发。目前,初小衔接已开发出40余门精品课程。

鼓励教师跨校跨学段任教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初小共同体”成立初衷除解决初小、小学课程不衔接的问题外,还旨在最大程度发挥出共同体内优质的师资力量。因此,为了打破初小师生屏障,让各成员校的师资力量更均衡,实现强强联合,市北区教体局不断推行教师阶段性的跨校、跨学段任教的“软交流”制度。

无论是跨校任教,还是跨学段任教,在共同体范围,各成员校的教师每学期都会根据教学需求进行不同形式的任教活动。此举,不仅有利于消除初小衔接的固有问题,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多元交流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各成员校在师资结构、工作量及师生比等方面将逐步实现均衡化发展。

据了解,今年,市北区各共同体交流教师达260余人,初步实现骨干教师跨学段引领及学段间教学互访的目的。接下来,市北区教体局将探索共同体内骨干教师岗位联动模式,让共同体内名师辐射引领作用发挥到最大。

提高教学质量保持教育连续性与一致性

“小升初”常被家长与孩子视为成长道路上的第一个升学关口。从小学过渡到中学,面对新环境新起点,家长与孩子更希望如何尽快摸索出“初中学习模式”,减少“小升初”过渡期。

事实上,“初小共同体”的出现正是为大多数家长解决了后顾之忧。共同体面向全体学生实行初小贯通式培养,即打通不同学段间原有的阻隔,小学与初中的教学内容互相渗透。

对学生而言,共同体的存在是顺利通过“小升初”关卡的秘匙。对各成员校而言,共同体最大程度上保持了教育的一致性与连续性,是切实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之举。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