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我省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记者:刚才,发布辞中提到,山东优秀青年人才回流态势逐步显现。请问山东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情况如何?
夏鲁青
感谢您的提问。人才是流动的战略资源。高校毕业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流动性更加突出。山东是高等教育大省,在校大学生230多万人,居全国第2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0万人以上,约占全国的7.5%,居全国前三。山东高校毕业生的流动主要呈现三个特点:
一是从山东高校毕业生情况看,留鲁就业率稳步提升。根据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实名监测,2017到201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当年留鲁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态势。今年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率继续提高,截至7月底达到82.56%,高于前三年水平。对一个高校毕业生资源丰富的省份来说,这一比例还是很高的。二是从全国毕业生流动看,高校毕业生流入流出山东基本平衡,流入略大于流出。我厅会同省大数据局、中国移动通信公司,通过对全国和山东高校毕业生数据信息、参保信息、移动通信信息进行大数据比对,对201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流入流出情况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流向省外16.78万人,外省高校毕业生来我省就业19.42万人,来鲁就业人数略大于出省就业人数。三是从毕业生流出情况看,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以外省生源为主。近三年来,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60%为省外生源毕业生,他们大多选择回生源地或其他省市就业。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我省高校毕业生存在外流的情况,但是这种流动符合人才流动规律,我省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情况总体平稳,无论是从培养方面,还是使用方面,山东都是高校毕业生资源富集地。这得益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得益于山东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对就业强大的容纳力。特别是近年来山东持续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等八大战略,大力发展“十强”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热切地期盼更多的优秀人才来山东干事创业、追逐梦想。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打造良好的引才环境,当好“店小二”,为各类人才来鲁留鲁提供优质、高效、便捷服务。
中新社记者:刚才提到,山东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总体保持平稳。请问,高校毕业生在山东的就业结构如何,主要呈现什么特点?
夏鲁青
感谢您的提问。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从行业流向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制造业就业,说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岗位质量有明显提升。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较大,接近占毕业生就业总量的一半,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相一致。二是从就业单位性质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2019届毕业生中,企业就业比例为69%,事业单位12.66%,党政机关1.35%,部队、基层、城镇社区、民办非企业等占16.99%。三是从地域流向来看,胶东经济圈是我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阵地。济南、青岛、潍坊、烟台是高校毕业生流入最多的4个地区,其中济南、青岛占44.2%,与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布局相契合。四是从就业岗位看,我省高校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率较高。截至毕业当年底,2019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率超过70%。选择与所学专业不相关工作的主要是“个人兴趣”和“薪资待遇”,比例分别为20.35%和14.93%。同时超过7成的用人单位对我省毕业生工作胜任度和职业能力评价较高。这一方面说明我省的就业机会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说明我省高校毕业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较高。五是从就业形式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到新就业形态就业。随着我省“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蓬勃发展,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也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通过互联网营销、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等行业就业。今年截至7月底,已有近3万名2020届高校毕业生通过自由职业的形式实现就业。
山东教育报记者:高校是人才集聚地,对吸引各地人才来鲁就业方面发挥着“蓄水池”作用,请问省教育厅在促进高校引才聚才方面有哪些做法。
关延平
谢谢您的提问。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确实在人才集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2019年全省高校教师队伍新录用毕业生5496人。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指导高校加大人才培育与引进力度,进一步凸显引才聚才的“磁场”效应。
一是拓渠道,广搭引才“云平台”。印发《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建立高校线上线下联动引才模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人才引进工作。指导高校精心办好引才推介活动,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引才方式,积极开展网络招聘,通过线上面试等方式与人才进行精准对接,目前已引进博士2785人。二是抢机遇,种好引才“梧桐树”。指导高校紧紧抓住海外留学生和华裔科学家等人才来华发展意愿增强的机遇,加大引才经费、科研设备、配套住房等投入力度,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对接交流。三是抓精准,开通引才“直通车”。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组织41所省属本科高校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重点项目。通过“一人双岗”“共引共用”“柔性评价”,建立项目制、PI制等方式,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焦有望冲击国家一流学科的相关专业,精准引进对发展学科有补强作用的领军人才。
省教育厅将继续紧抓人才引进和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期、黄金期,进一步提升政策供给的精度、工作落实的细度、政府服务的温度,全力做好人才引进和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工作。
中宏网记者:请问下一步山东在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方面有哪些工作打算?
夏鲁青
感谢您的提问。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经全面起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对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创业工作高度重视,刘家义书记、李干杰省长多次作出批示。下步,我们将把促进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作为实施人才兴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性工程,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制定最优政策,强化服务保障,大力招才揽才,千方百计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目前,我们正在牵头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方案,初步考虑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聚焦产业,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促进人才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制定实施“十强”产业高校毕业生集聚计划,建立招聘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名校人才直通车”岗位征集发布比例向“十强”产业倾斜。放大济南、青岛集聚作用,打造更具感召力、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二是扩岗增容,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岗位”。持续扩大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录招聘规模,提高应届毕业生招考比例。开发一批科研助理岗位、基层就业岗位,扩大基层项目招募规模。实施青年见习计划,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对留用率高的见习基地提高就业见习补贴标准。
三是搭建平台,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渠道”。办好“名校人才直通车”,发挥“海洽会”品牌优势,实施博士后英才汇聚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打造“就选山东”青年人才服务云平台,集中发布引才政策、岗位需求和服务事项,建立常态化对接交流平台,提高引才成效。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介绍引进重点高校、高学历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给予引才补贴。
四是鼓励创业,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舞台”。引导国有创业平台提供免费创业工位,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依托高校、支持社会力量创建公益性创业大学、创业学院,举办创业训练营,大规模开展创业培训、实训。引导各类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探索青年人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创业风险。多层次打造创业创新赛事平台,对优秀创业项目、创业团队给予资助和扶持。
五是优化服务,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温度”。引导各市出台青年人才安居政策,采取提供免费人才公寓、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或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多渠道解决青年人才居住需求。用好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编制管理、薪酬等方面,及时为高层次青年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
六是筑梯搭台,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成长“有空间”。人才项目向青年创新人才倾斜,各类人才工程中增加青年人才名额,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培养开发。深化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引导青年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制度,引导用人单位健全工资增长机制,让人才价值有回报。
齐鲁晚报记者:请问省教育厅在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主要有那些做法?
关延平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人才兴鲁”部署要求,以更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效能,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一是强化就业岗位供给。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搭建实时多人音视频互动直播的“网络+云视频”平台,举办8场省级网上双选会,发布职位需求16.9万个。加强就业信息收集和就业市场开拓,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供需智能匹配,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效能。利用“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和“山东就业创业导航”微信平台,推行就业手续“秒办”“简办”服务和“全程邮寄”服务,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二是强化就业机会挖潜。增加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计划规模,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7450人,专升本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3.1万人,为学生学习深造提供了更多机会,今天我省专升本补录开始填报志愿,请尚未被录取的考生把握好机会。加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全省已安排3.76万个岗位用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三是强化精细就业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个性化辅导、优先推荐岗位,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求职创业补贴等帮扶。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接续工作,持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针对建档立卡、残疾、湖北籍等重点群体毕业生举办“百家单位招聘周”,面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2万余条。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刚才发布辞中提到了“三支一扶”计划,这项计划是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重要项目,请问我省在这方面有哪些政策措施,今年的“三支一扶”计划进展如何,对毕业生有什么建议?
衣军强
感谢您的提问。目前,我省正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广大基层和农村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对以毕业生为代表的有知识、有活力的青年人才非常渴求。为满足基层的人才需求,我省持续实施“三支一扶”计划,选派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自实施“三支一扶”计划以来,先后累计为基层输送近3万名优秀毕业生。为使毕业生在基层安心服务,我省持续提高服务毕业生待遇水平,将省级财政困难县服务毕业生的补助标准提高到人均每年1.7万元,将其他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年1.2万元,将新招募人员一次性安家费提高到3000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为“三支一扶”人员办理补充医疗保险,重大疾病、人身意外伤害等商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特别是,2017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三支一扶”人员期满转事业编政策,“三支一扶”人员服务满2年且考核合格的,可采取考核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为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从根本上解决了服务基层毕业生的发展通道问题。
今年,为引导更多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我省努力挖掘服务岗位,在现有空岗空编中,每个乡镇拿出2个岗位用于招募“三支一扶”大学生,共征集招募岗位近3000个,同比增加41.6%。同时,将招募范围扩大到28周岁以下毕业生、非全日制研究生、湖北籍毕业生,将学历要求放宽到专科,为有志投身基层建设的毕业生提供更多机会。今年7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毕业生的回信后,省人社厅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第一时间向高校毕业生发出《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奔赴基层一线建功立业》的倡议书,引起强烈反响。
今年我省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报名人数达到10.26万人,是自“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以来,我省报名人数首次突破10万人。通过资格审查的达8.98万人,同比增长64.13%,平均报考比例为34.3:1,其中,报考比例最高的岗位达857:1。目前,报名和笔试工作已经顺利结束,各市将于8月底前后进行面试,请广大高校毕业生密切关注,做好相关准备工作。
山东综合广播记者:目前,应届高校毕业生已经离校,仍然有部分高校毕业生尚未就业,请问我省下步将采取哪些措施帮助毕业生就业?
衣军强
感谢您的提问。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为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积极采取措施,研究出台应对疫情稳就业24条、毕业生就业9条、便利服务8条,拓宽就业渠道,加大岗位推送力度,保持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但是也要看到,虽然疫情防控形势好转,但是疫情对就业的影响持续存在,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多,就业压力明显加大。为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工作,我们在保居民就业34条等政策措施中提前进行了安排部署,并督促各市提前做好相关工作,确保毕业生就业服务无缝衔接。下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全面做好未就业毕业生登记服务。广泛发动基层社区、镇街力量,开展“上门式”服务,通过电话、微信、短信等方式,对辖区内未就业毕业生集中开展走访摸排,建立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实名数据库,做到底数精准,应登尽登。
(二)提供全方位就业服务。常态化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各级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站设立高校毕业生招聘专区,集中发布岗位信息,不间断提供就业机会,9月底前对有就业意愿的毕业生提供不少于3次有针对性的岗位推荐服务。加密招聘活动频次,定期推出行业性、专业性专场招聘,制作发布招聘日历,做到周周有招聘、时时有岗位、处处有服务。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对有培训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组织参加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三)全力抓好政策落实。加强社会保险补贴、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以工代训补贴、就业见习补贴等政策的宣传落实,引导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或为毕业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这里着重强调几条政策。一是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对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并签订合同、缴纳保险的小微企业,按照实际为毕业生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最长1年的社保补贴。也就是说,吸纳毕业生就业的1年内,“企业用人、政府交保险”。当然,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企业要先缴纳社会保险,再到人社部门申请补贴。二是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年内,中小微企业招用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办理就业登记,每招用1人,给予最高1000元一次性吸纳就业补贴。三是以工代训补贴。中小微企业新吸纳离校两年内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并办理就业登记、组织开展以工代训的,按吸纳人数给予企业每月每人500元、最长6个月的职业培训补贴。四是就业见习补贴。对用人单位吸纳择业期内未就业山东生源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并支付见习人员基本生活费的,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60%给予就业见习补贴。见习期一般为3-6个月,最长不超过12个月。如果见习期未满,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可将剩余期限的见习补贴一次性拨付企业。这些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用人单位降低用工成本,更多地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只要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我们将及时将各项补贴发到企业手中。
(四)加大创业扶持力度。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给予每人最高2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财政按照基准利率提供全额贴息。对10万元及以下的创业担保贷款,免除反担保要求。支持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安排一定比例的场地,向应届毕业生免费提供,为毕业生创业开辟绿色通道。目前,正在举办第五届山东创业大赛,开展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评选活动,选树一批创业典型,给予5—20万元的奖励。
(五)做好困难人员兜底服务。对建档立卡家庭贫困、残疾毕业生等就业困难毕业生,实行专人专账,制定“一对一”帮扶计划,优先提供就业岗位,对特别困难的,通过公益性岗位、基层服务岗位予以托底安置,做到出现一人、帮扶一人、稳定一人。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听了刚才介绍,我感到山东在促进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就业方面做足了准备。作为就业主管部门,请问对高校毕业生离校后求职就业有何指导建议?
衣军强
感谢您的提问。广大高校毕业生刚刚离校,有的已经踏上工作岗位,有的还在寻找心仪的岗位,还有的正在筹划继续深造,“二战考研”、专心考公等。借此机会,与广大高校毕业生交流几点建议:
一要树立求职信心。就业是“六保”“六稳”的首要任务。省委、省政府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保居民就业的突出位置,先后制定出台了一揽子政策措施。在应对疫情中我省经济表现出坚强韧性和潜能,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将为各类群体提供充足的就业空间。广大毕业生朋友一定要认清形势,树立信心,积极投入到求职就业或就业准备活动中去。
二要转变就业观念。选择什么样的岗位就业是大家最关切的问题。公职岗位是就业的渠道,但不是唯一的出路,大家要深刻认识到通过“公考”实现就业的只是少数,企业才是就业的主渠道。同时,好工作不是等出来的。各级人社部门正在持续加力,挖掘岗位需求、优化就业服务,希望大家积极参加我们的招聘活动并配合跟踪服务,尽快实现就业。
三要科学求职创业。如果你正在求职,请登陆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完成实名登记,各级人社部门将根据你填写的信息和需求,为你及时推送就业岗位信息、职业指导、职业培训、就业见习等就业服务,还可获得相关补贴政策支持。
如果你想提高就业能力。今年我们将组织30000人参加就业见习,见习单位包括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你可以通过到见习单位实践锻练,提升专业能力,获取职场经验,表现好的,还能在见习单位正式留用。
如果你想自主创业,可以参加免费创业培训,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在当地创业孵化基地,可以享受场地租赁、水电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创业成功经营满一年,可以按规定享受一次性创业补贴,带动其他人就业的,还会有创业岗位开发补贴。
如果你是家庭贫困、身有残疾的同学,各级人社部门的关心关爱将始终相随,我们将予以重点帮扶,根据你的实际和意愿,一对一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
四要注重权益保护。落实工作单位的同学,请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缴纳社会保险,及时办理户口迁移、党团组织关系接转、人事档案转移等手续。如你在求职、离职过程中,遇到就业歧视、工资拖欠等问题,可以拨打12333热线电话,及时向当地人社部门投诉举报,获取劳动仲裁调解和执法监察帮助,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权益。
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衷心祝愿广大毕业生朋友工作顺利、心想事成,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优异成绩,书写好人生第一篇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