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青岛教育快讯 > 正文

山东高校毕业生八成留鲁就业创业 毕业生流入大于流出

2020-08-19 07:32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
分享到:

截至7月底山东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留鲁率达82.56%,高于前三年水平。自2017年以来,山东高校毕业生年均保持在60万人以上,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的7.5%左右,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其中,留鲁毕业生比例保持在8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态势。今年受疫情影响,虽然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低于去年水平,但是总体保持平稳。

今年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率达到82.56%

人才是流动的战略资源。高校毕业生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流动性更加突出。山东是高等教育大省,在校大学生230多万人,居全国第2位,每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到60万人以上,约占全国的7.5%,居全国前三。山东高校毕业生的流动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从山东高校毕业生情况看,留鲁就业率稳步提升。根据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实名监测,2017到201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当年留鲁就业率保持在8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态势。今年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率继续提高,截至7月底达到82.56%,高于前三年水平。二是从全国毕业生流动看,高校毕业生流入流出山东基本平衡,流入略大于流出。2019年,我省高校毕业生流向省外16.78万人,外省高校毕业生来我省就业19.42万人,来鲁就业人数略大于出省就业人数。三是从毕业生流出情况看,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以外省生源为主。近三年来,到省外就业的毕业生中,60%为省外生源毕业生,他们大多选择回生源地或其他省市就业。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我省高校毕业生存在外流的情况,但是这种流动符合人才流动规律,我省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情况总体平稳,无论是从培养方面,还是使用方面,山东都是高校毕业生资源富集地。这得益于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得益于山东巨大的经济体量和对就业强大的容纳力。特别是近年来山东持续实施新旧动能转换等八大战略,大力发展“十强”产业,打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对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断增强。

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  ,今年近3万名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

我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结构主要呈现五个特点:一是从行业流向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到制造业就业,说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岗位质量有明显提升。教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建筑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也较大,接近占毕业生就业总量的一半,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相一致。二是从就业单位性质看,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仍然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2019届毕业生中,企业就业比例为69%,事业单位12.66%,党政机关1.35%,部队、基层、城镇社区、民办非企业等占16.99%。三是从地域流向来看,胶东经济圈是我省吸纳高校毕业生的主阵地。济南、青岛、潍坊、烟台是高校毕业生流入最多的4个地区,其中济南、青岛占44.2%,与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布局相契合。四是从就业岗位看,我省高校毕业生所从事行业与所学专业相关率较高。截至毕业当年底,2019届毕业生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相关率超过70%。选择与所学专业不相关工作的主要是“个人兴趣”和“薪资待遇”,比例分别为20.35%和14.93%。同时超过7成的用人单位对我省毕业生工作胜任度和职业能力评价较高。这一方面说明我省的就业机会比较充足,能够满足各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同时也说明我省高校毕业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较高。五是从就业形式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到新就业形态就业。随着我省“互联网+”、数字经济、平台经济等新经济形态的蓬勃发展,新职业、新岗位不断涌现,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也趋于多元化,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通过互联网营销、公众号博主、电子竞技等行业就业。今年截至7月底,已有近3万名2020届高校毕业生通过自由职业的形式实现就业。

强化就业岗位供给,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效能

省教育厅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人才兴鲁”部署要求,以更大力度落实就业优先政策,进一步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效能,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是强化就业岗位供给。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严峻形势,搭建实时多人音视频互动直播的“网络+云视频”平台,举办8场省级网上双选会,发布职位需求16.9万个。加强就业信息收集和就业市场开拓,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供需智能匹配,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和效能。利用“山东省教育厅高校毕业生就业网”和“山东就业创业导航”微信平台,推行就业手续“秒办”“简办”服务和“全程邮寄”服务,助力毕业生顺利就业。二是强化就业机会挖潜。增加研究生和专升本招生计划规模,博士、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7450人,专升本招生计划较去年增加3.1万人,为学生学习深造提供了更多机会,今天我省专升本补录开始填报志愿,请尚未被录取的考生把握好机会。加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充力度,全省已安排3.76万个岗位用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招聘。三是强化精细就业帮扶。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毕业生、身体残疾毕业生、少数民族毕业生等重点群体提供个性化辅导、优先推荐岗位,配合有关部门落实求职创业补贴等帮扶。做好离校未就业毕业生的服务接续工作,持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就业培训、就业援助等服务。针对建档立卡、残疾、湖北籍等重点群体毕业生举办“百家单位招聘周”,面向毕业生精准推送就业岗位信息2万余条。

创新举措,我省凸显高校引才聚才“磁场”效应

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主阵地,在人才集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2019年全省高校教师队伍新录用毕业生5496人。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完善高校人才引进工作机制,指导高校加大人才培育与引进力度,进一步凸显引才聚才的“磁场”效应。一是拓渠道,广搭引才“云平台”。印发《山东省教育厅关于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下人才引进工作的通知》,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建立高校线上线下联动引才模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人才引进工作。指导高校精心办好引才推介活动,优化工作流程、创新引才方式,积极开展网络招聘,通过线上面试等方式与人才进行精准对接,目前已引进博士2785人。二是抢机遇,种好引才“梧桐树”。指导高校紧紧抓住海外留学生和华裔科学家等人才来华发展意愿增强的机遇,加大引才经费、科研设备、配套住房等投入力度,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以才引才,以才聚才,加强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对接交流。三是抓精准,开通引才“直通车”。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责任,组织41所省属本科高校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重点项目。通过“一人双岗”“共引共用”“柔性评价”,建立项目制、PI制等方式,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激发人才创新活力。聚焦有望冲击国家一流学科的相关专业,精准引进对发展学科有补强作用的领军人才。省教育厅将继续紧抓人才引进和毕业生就业的关键期、黄金期,进一步提升政策供给的精度、工作落实的细度、政府服务的温度,全力做好人才引进和高校毕业生留鲁就业创业工作。

山东真金白银政策支持将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

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已经全面起势,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未来一个时期,对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对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创业工作高度重视,刘家义书记、李干杰省长多次作出批示。下步,我们将把促进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作为实施人才兴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牵引性工程,深入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制定最优政策,强化服务保障,大力招才揽才,千方百计吸引高校毕业生来鲁留鲁就业。目前,我省正在研究制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行动方案,初步考虑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聚焦产业,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人才链,促进人才链、产业链精准对接。制定实施“十强”产业高校毕业生集聚计划,建立招聘信息统一发布平台,“名校人才直通车”岗位征集发布比例向“十强”产业倾斜。放大济南、青岛集聚作用,打造更具感召力、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高地。二是扩岗增容,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岗位”。持续扩大公务员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招录招聘规模,提高应届毕业生招考比例。开发一批科研助理岗位、基层就业岗位,扩大基层项目招募规模。实施青年见习计划,扩大就业见习规模,对留用率高的见习基地提高就业见习补贴标准。三是搭建平台,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渠道”。办好“名校人才直通车”,发挥“海洽会”品牌优势,实施博士后英才汇聚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优秀青年人才。打造“就选山东”青年人才服务云平台,集中发布引才政策、岗位需求和服务事项,建立常态化对接交流平台,提高引才成效。大力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对介绍引进重点高校、高学历毕业生到企业就业的,给予引才补贴。四是鼓励创业,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舞台”。引导国有创业平台提供免费创业工位,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依托高校、支持社会力量创建公益性创业大学、创业学院,举办创业训练营,大规模开展创业培训、实训。引导各类基金支持高校毕业生创业,探索青年人才贷款风险补偿机制,分散创业风险。多层次打造创业创新赛事平台,对优秀创业项目、创业团队给予资助和扶持。五是优化服务,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有温度”。引导各市出台青年人才安居政策,采取提供免费人才公寓、公租房、共有产权房或发放住房补贴等方式,多渠道解决青年人才居住需求。用好高层次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在出入境和居留、户籍、住房、配偶随迁、子女入学、职称评聘、编制管理、薪酬等方面,及时为高层次青年人才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六是筑梯搭台,让毕业生来鲁留鲁成长“有空间”。人才项目向青年创新人才倾斜,各类人才工程中增加青年人才名额,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人才培养开发。深化基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建立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引导青年人才到基层创新创业。探索建立高校毕业生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发布制度,引导用人单位健全工资增长机制,让人才价值有回报。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