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会议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着力破除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
我认为,要切实推动教育评价改革,首先应该转变观念,尤其是转变制约教育评价的“传统成才观”。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自然形塑出了中国的传统成才观。何谓传统成才观?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成才很大程度上和科举中榜、入仕为官划等号。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变化,过去主要依赖读书求取功名的单一成才观也变得越来越多元。但是,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用人的导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成才观并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更难在现实中得以践行。相反,以权力和财富等来衡量一个人是否成才的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诚然,要为“传统成才观”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很难,但若归纳其主要特征,则无外乎以下几点:
其一,看重功名实利。一直以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几乎是大多数人的梦想,即使少数人的观念不这么直接,也往往会遵循“学而优则仕”的路径。
其二,重结果而轻过程。只要有了“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无人问”又何足挂齿?
其三,重物质而轻精神。在一些人的心中,即便是读书这样富有诗意的事,最终也难脱离“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的物质取向。
其四,放大苦而缩小乐。成才的过程有苦有乐,但国人的感受往往带有明显的偏向,“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被理所当然地视为成才的座右铭。
其五,重群体而轻个体,重他人而轻自我。在处理群与己、人与我的关系时,由于封建宗法思想和宋明理学观念的影响,群体和他人的地位明显得到了拔高,其在成才观上也对应地表现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理性审视,传统成才观确有其弊,然而,它又的确是一种客观生存的需要,生活智慧的结晶,有着不容否定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例如,功利观念能够很好地激发个体的奋斗活力,吃苦意识有利于强化人的拼搏精神,群体本位容易形成众志成城的合力,这些因素都有利于促进人的成长、成才,并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愈来愈讲究个性、尊重选择、崇尚创新的时代,在社会需求和评价标准日趋多元、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辩证地看待传统成才观,又该如何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成才观进行优化迭代?笔者认为,应当正本清源,进行五个方面的优化。
丰富成才的标准。天生万物,各得其所;人立于世,各有其长。赛场固能测出速度的快慢,但硬让牛和马同场竞跑的确有失公允;财富虽能衡量人的能力,但“金钱万能”的观念未免不合时宜;求知确能助人成才,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真的应该摒弃。
一个人是否成才,绝不能简单地采用职位的高低、财富的多少、是否上名校、是否高学历等单维度、终结性的指标来评判。要知道,“生活是一棵长满各种可能的树”,每一朵鲜花都有盛开的瞬间,每一个生命都有灿烂的地方。只有让成才的标准更丰富、更多元,像潘旭华这样的中专毕业的“三无”人员才可能更有积极性、更具创造性,社会的发展才有更加强大而持续的动力。
拓宽成才的内涵。美国学者加德纳指出,人的智能构成是多元的,不同的个体可能表现出不同的智能优势。这就启示我们,一定要跳出中国式成才观过分重智的窠臼,拓宽成才的内涵。只要创造了价值,只要有益于社会,成才不必分领域,英雄何须问出处?
降低成才的门槛。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何谓有用之才?不妨看看哲学家陈嘉映的思考:“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成才的标准不应“在云端跳舞”,而应“贴在地面步行”。
首先,成才要以成人为基,要守住“身体健康、人格健全”的底线,否则,人之“皮”不存,才之“毛”焉附?
其次,成才的门槛不能高标,不能把成才和“卓越”、“杰出”划等号,更不能推崇唯“栋梁”是尊的精英理论,而应充分珍视个体的独异性和价值的多样性,大力为“精英与非精英之间的流动”营造“必然”的土壤。一旦成才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更多的人就会看到成才的希望;一旦大家都向着太阳奔跑,更多的人就会感受到阳光的温暖。如此,唯其如此,更多人的心中才能积聚更多的正能量,更多的生命才能体验到成才的快乐、创生出成才的价值,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充满生机、和谐共荣。
要调适成才的心态。对待成才,无论是看自己还是看别人,一定要有平常心。只要能够守法诚信地勤奋劳动(无论是脑力还是体力),只要能够自立于世且有益于人,不管最终的职位如何,不管最后的身家多少,达到这样的标准就算得上有用之才。同时,看待成才还要炼就辩证的眼光,如果盲目地攀比,就可能落得“人比人,比死人”的悲剧。花有几样红,人与人不同;目标多定比较级,切莫事事追最高;少与他人横向比,多从自我纵向看;围棋有段位之分,人才有层次之别;高级人才并不意味着尊贵,低端人才并不代表着卑微;凡诚实劳动的成果都值得尊重,凡为社会创造价值的个体都是人才。
善待成才的过程。罗马不可能一天建好,成才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果实内蕴着独特的成熟密码,人才自有其成长的节律。骆宾王早慧,苏老泉晚成,方仲永“小时了了”,约翰·格登大时尤佳,晏殊人生畅达、位及宰相,林肯命运多舛、终成总统。
在人成长为人才的过程中,一定要多一些关爱和扶持,多一些信任和等待,多留一点时间和空间,我们一定要铭记:“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只要成才的标准丰富了,成才的内涵拓宽了,成才的门槛降低了,只要能够抱以平和理性的心态、给予适当的宽容和善待,孩子们的头脑、双手、嘴巴、眼睛、空间和时间就能得到更好的解放,有了这六大解放,成才的通道就会变得越来越多样、越来越宽阔、越来越平坦,如此,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自然就有了坚强而永续的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