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频道 > 正文

专访邓云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破冰之后如何突围?

2020-06-07 21:01 来源:山东教育发布
分享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而这一命脉传承与发展的关键无疑在于教育。教育大省山东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通过多年探索最终在2017年实现从小学到大学全学段启用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此间,山东通过一项又一项“第一”引领着全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破冰之旅”。

然而,“破冰”只是浩瀚航途的第一步,“破冰”之后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会遭遇哪些困顿,山东将会如何“突围”,未来又将驶向何方?带着这些疑问,本刊专访了山东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

多项“第一”引领“破冰”:

“不要害怕争议,先把课程开起来”

半月谈·文化大观:从2017年开始,山东在全省中小学启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成为全国第一个将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课程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的省份,当时引起了全国文化、教育系统的广泛关注。

邓云锋:是的,山东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起步确实是比较早的。

2014年3月教育部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对于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意见。山东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从2015年到2016年,集中一千多位专家和一线校长、教师的智慧,研制了《山东省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指导纲要》,这是全国第一个面向中小学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方案。有了课程方案,山东随即启动了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教材的研制和编写工作,教材最终于2017年秋季学期在全省中小学全面启用,这是全国第一套进入中小学国民教育体系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

半月谈·文化大观:山东能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跟之前长时间的探索是分不开的。

邓云锋:是这样。如果往前追溯,山东2008年就下发通知,在全国率先将“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义务教育地方必修课程之一纳入中小学课程体系,2009年又在义务教育阶段开发了以弘扬优秀文化、塑造学生品质为主要内容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统一课时开设要求,纳入地方必修课程管理。

除了中小学,山东高校的探索也比较早。2014年初山东就出台意见,要求全省高校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截至2019年底,山东本科高校已累计开设2200余门传统文化课程,每年上课总人数达50.6万。

半月谈·文化大观:这些年来山东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始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邓云锋:山东起步早,敢于破冰,可以说每一阶段都走在了全国前列。目前山东是全国第一个在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和大学四个学段全面推广使用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省份。

半月谈·文化大观:“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令人佩服,但也容易遭遇质疑,尤其是在容易引发争论的传统文化教育领域,可能更是如此。山东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有没有面临过争议,你怎么看待这些争议?

邓云锋: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热”出现算起,传统文化重新走向前台不过三四十年,而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也只是二十一世纪以来尤其是近些年的事情。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我们责无旁贷,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充分体现了山东省委的责任担当。但是,这个过程确实也不是一个顺利的过程,主要是面临着一直困扰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界的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如何编写、课程如何设置、成果如何评价等等一系列问题。在这些问题上,我们一直保持着清醒的认识。社会各界在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上存在争论很正常的,有争议是好事,不要害怕争议。我们以“四个讲清楚”为总的遵循,通过各有关方面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把课程开了起来,事实证明山东的做法是有效的。

百万规模问卷自摸“家底”

年训师资千人“突围”短板

半月谈·文化大观:从2017年算起,山东在中小学各个学段全面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已将近三年,效果怎么样?

邓云锋:这个问题我可以用一组数据来回答。2018年,也就是全省中小学全面启用优秀传统文化教材、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一年之后,我们完成了一项大型问卷调查。调查是由我们教育科学研究院下属传统文化教育中心具体组织实施的,这个中心成立于2015年10月,是全国教科院系统第一家致力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推广的专业机构。

这次问卷调查面向全省中小学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展开,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最终,我们回收了13.388万所学校及单位、部门(含教育局和教研室等)的120万余份有效问卷,其中教师问卷近11.90万份,学生问卷近108.70万份。通过分析问卷我们发现,66.39%的中小学教师认为当地或所在学校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开设得很好,60%到70%的中小学生很喜欢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72.65%的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了深化提高。这些数据说明我们一年多的工作是合格的。

半月谈·文化大观:“合格”说明山东的方向是对的,但是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邓云锋:的确,通过这次大型问卷调查,我们也发现了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不喜欢这门课程,原因包括“不好理解”“搞不懂、内容枯燥”“不愿学、教学单调”“没兴趣”,等等。

半月谈·文化大观: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教师和教学的问题。

邓云锋:我们也发现了这一点,缺乏专业化的教师和科学有效的评价激励机制是山东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最大的“短板”。除此之外,我们的教育内容系统性还不够强,实践活动载体还不够完善,保障措施也不够健全,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半月谈·文化大观:针对这些问题,山东采取了或者准备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邓云锋:师资是我们的“短板”,也是这两年我们花大力气提升的重点。2018年以来,我们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育系统各级党政干部、各类教师培训研修之中,每个班次都开设专题教学,提高整个教育系统的传统文化素养。2018年10月,我们在曲阜师范大学设立“山东省教师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课教师轮训,每年培训1000人,3年轮训一遍,目前培训工作正按照预期目标有序推进。

半月谈·文化大观:在提高师资水平方面,有没有考虑借助社会力量?

邓云锋:当然,要想提高传统文化师资水平,光靠课堂培训是不够的。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重新定义“师资”的概念,比如山东乃至全国有大量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们不也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优秀“师资”吗?我们鼓励他们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教学中来。再比如,各种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实际上也是优秀的“师资”。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才能提高传统文化师资水平,做好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传统文化教育将走融合之路:

“传统文化是底色,红蓝文化是特色”

半月谈·文化大观:你曾经说,2020年是山东教育要大干快上的一年,既是收官之年,也是布局之年。未来山东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面有何布局与规划?如何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

邓云锋:刚才我说过,我们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摸清了自己的家底和短板,这两年以及接下来我们的总体思路是一体谋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把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贯穿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个领域,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和协同创新,努力把全省教育系统打造成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示范高地。

半月谈·文化大观:能不能介绍一下具体措施或做法?

邓云锋:具体地说,除了刚才提到的加大师资建设以外,我们正在从高端研究、平台建设、特色文化、国际交流等方面开展工作。

比如高端研究,我们依托山东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相关人才资源,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阐释研究。山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文化就诞生在这里。平台及人才资源方面,山东目前拥有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以及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等一系列高端研究平台。我们将充分发挥这些资源优势,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协同研究,为全省传统文化教育提供智力支持。目前我们已经组织实施了“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计划”,立项建设20个传统文化方面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同时依托全省高校一流学科建设项目,打造一批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哲学社会科学新兴学科、交叉学科。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到教育部与山东省联合共建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这个中心已经挂牌成立,正在组建实体机构。教育部和山东省都对该中心寄予很高很大的期望。省委书记刘家义给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提出了“四个高地”和“五个一”的目标定位,“四个高地”就是着力打造将尼山世界儒学中心打造成为世界儒学研究高地、儒学人才集聚高地、儒学普及推广高地、儒学国际交流传播高地,“五个一”就是打造一个高端人才聚集和思想传承平台、办好一个国际顶级刊物、办好一个儒学研究传播高端论坛、办好一个儒学思想阐释传播大学堂、推出一批展现儒学思想的高雅文艺作品。同时,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将按照一个中心、若干分中心建设模式,依托国内外知名院校和科研机构建设若干分中心,加强对分中心的协调指导,进一步扩大儒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可以预见,在未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版图上,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一定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半月谈·文化大观:文化与人才的确是山东得天独厚的优势。

邓云锋:山东不仅拥有传统文化资源,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海洋文化资源。如果说优秀传统文化是山东文化的底色,红色文化与蓝色文化则是山东文化的特色。

红色文化,大家相对比较熟悉,山东也正在按照三年一个阶段的步骤,积极、有序地向前推进。蓝色文化,大家了解得就比较少了,实际上海洋能够提供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点海洋渔业知识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锤炼我们应对风险、应对变化的能力,提升我们开放、包容的精神。目前来看,全社会的海洋意识还很不够,海洋文化教育有必要进一步加强。

今年4月底,山东省教育厅刚刚复函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同意依托这三所高校设立山东省大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承以及海洋文化教育研究指导中心。未来,我们将推动这些文化的融合式发展、一体化教育。

半月谈·文化大观: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交流,山东也一直在积极推进。

邓云锋:我们向来注重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一直在加快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通过在海外开设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开展境外办学,加强与友好省州的教育交流与合作。目前,山东已在20个国家建立了28所孔子学院、33所孔子课堂,5所高校在海外开展境外办学,这些交流与合作有力地促进了山东传统文化教育的提升、发展。(张恒)

来源:半月谈

我要爆料 免责声明
分享到:

相关新闻

© 青岛新闻网版权所有 青岛新闻网简介法律顾问维权指引会员注册营销服务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