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018年1月19日(连讯社) --人人都追捧中英文双母语教育的今天,家长们逐渐发现,孩子怎么不爱中文了?于是开始惶恐:为了双语掏出的双倍学费值吗?连母语都丢了怎么行?其实,中文教育之难点,一直有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在探索。最近我就有幸见到了这个领域里的一位开拓者:李振村先生。
赫德双语学校中方总督学李振村先生
他是著名的教育策划人,策划过很多创意课程,推出过名闻遐迩的教育典型人物,当代许多教育改革家最早都出自他的笔下;
他是有着广泛影响的小学中文“全课程”教育体系开创者,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
他是有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最牛小学”之称的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创校校长;
同时,他还兼任《当代教育家》杂志社总编辑,利用这个高端传播平台,他一直坚持为教育改革鼓与呼……
2017年,李振村加入了义格教育集团,任旗下所有赫徳双语学校的中方总督学,成为学校中方课程的总负责人。
Q=爸爸真棒 A=李振村
因为人人都叫李振村“村长”,一见面我就问他:
Q:为什么人人都叫你村长?
A:因为我的名字里有一个“村”字,业内同行开玩笑地叫我“村长”。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初创时期,构建全新的学校教育生态是第一要务。怎么构建?首先要改变师生关系。
老师和学生应该在同一个人格地平线上生活和学习。老师只是一个陪伴者、启迪者、发现者、引导者,他并不是孩子灵魂的雕塑手。老师只要提供阳光、雨露、土壤就行了,成长永远是孩子自己的事情,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要改变师生关系,首先就要改变老师与校长的关系。
当校长高高在上的时候,我们传递给老师的就是等级观念;
当我们能够真正尊重老师、与老师平等相处,老师也自然会把这种平等和民主的精神传递给孩子。
我跟老师们半开玩笑地讲,不要叫我校长,谁叫我校长就做20个俯卧撑。结果大家就都喊我“村长”,挺亲切,挺好玩,村长这个外号就这样叫开了。
其实,称呼只是一个外在的形式,简单改变称呼并不能真正改变人际关系,核心还是管理理念的转变:管理本质上就是服务,为老师的专业成长和教育教学服务。只有校长全心全意为老师的发展和工作服务了,老师才可能全身心去为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服务。学校的生态说穿了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逻辑关系。
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最好的状态不应该是一个机械化、冷冰冰的工厂。
而一个自然的村落,炊烟袅袅,鸡鸣狗吠,牛羊徜徉其间,邻里之声相闻,更自然,更接地气,工业化的东西更少,更抵近教育的原生态和教育的本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把校长叫做村长,比叫做厂长、经理好。
Q:为什么要做“全课程”?这个课程的意义在哪儿?
A:全课程首先是希望改变小学教育的生态。
因为只有课程变了,教育生态才能变,孩子才能变。我们的孩子学得苦、学得累、学得死,教育生态恶化。还有一个很奇葩的现象:往往老师越努力,孩子对学习的厌倦越大。老师辛辛苦苦12年,结果是多少孩子高考一结束就把书撕了。如此厌倦学习的孩子考上北大、清华又有什么意义?他已经把对学习的热情在12年内打磨殆尽。这样的教育是没有意义的。
让孩子学得快乐,学得广阔,学得饱满,学得开放,学得扎实,就是全课程设计的原初目标。
有人说这些目标中有些是矛盾的,似乎你兼顾了扎实就没办法兼顾快乐,有人说学习就是苦的,我认为这绝对是胡说八道。
学习是辛苦的,但绝对不是痛苦的。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发明、一个创造,是基于痛苦、厌恶的情感基础上做出来的,解决问题带来的快乐,迎接挑战带来的兴奋体验,支撑着我们不断前行。发明创造,肯定辛苦,但同时也肯定能够带给当事人巨大的快乐体验。所以我们也希望改变孩子对学习的体验和认知,希望经过12年的基础教育,让他对学习,对中小学生活留下一个美好的体验,改变学习的舒适度,所以我们又叫22度学习体验。22度是人的体感舒适温度。但现在我们的学习体验基本是两极,要么零下,要么高温,所以孩子是痛苦的。
Q:全课程“是如何评估孩子的学习程度的呢?
A:我们对孩子的评估和判断:
①首先看他的精神状态。他是不是还保持了孩子的本色,阳光、明亮、天真浪漫、活泼好奇?
尤其是好奇,我们格外看重。确保孩子始终保持对这个世界的好奇,是全课程的重要目标。
②其次我们看他思维的活跃性,看他独立思考的能力。
孩子有没有自己的想法,有没有自己的思考,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素质。
③然后我们看孩子的知识面,看孩子是否视野宽广。
这个主要看他的阅读量。我们希望的阅读量是小学要达到八百万字,远高于国家规定标准。
Q:那么全课程在赫德双语学校具体是一个什么样的呈现?涵盖几年级?什么学科?
A:赫德双语的家长群体比较特殊,他们对孩子的期待是:英文向国际学校看齐,中文向公办学校看齐。
这里面的矛盾就是:公办学校用大把的时间学中文,国际学校用大把的时间学英文,双语学校没有那么多课时怎么办?
所以我们必须重建课程结构,让孩子两条腿走路,两个轮子一起转。
没有海量阅读,一切的语文学习都是空谈。
①海量阅读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读什么。我们的一个观点是:读整本书是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一本十几万字的优秀读物,胜过一册语文教材。整本书也有良莠之分,选择就显得无比重要。通常人们喜欢说经典阅读,其实经典的未必就适合儿童。必须兼顾经典与童心。
②大阅读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如何读。通常我们把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用来读课文,那么多伟大的著作却只能放在课外读,统称为课外阅读。
其实,课文是个很奇怪的东西。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课文这个文体。经过教材编辑加工改造过的文本,我感觉很像脱水的蔬菜,索然无味。你听说过谁是因为阅读课文而爱上了学习?因此,全课程高度强调要把经典读物作为教材直接放到课内阅读。阅读从来就不应该有课内和课外之分。比如我们会花三周时间在课堂上精读一本《夏洛的网》,或者读《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我们也会让孩子们在课内读原版《西游记》。实际上,一部《西游记》绝对抵得上一本教材。
③大阅读还一定要跟儿童的生活发生关联。如果儿童的阅读和学习生活没有任何的关联,他就觉得没有意义,他就会问,这个有什么意思?你跟他说,对未来有用。孩子从来不考虑未来,孩子只看眼前。今天老师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他可开心了,他就愿意学习。今天老师不理他了,他就不愿意学了。小朋友是为了兴趣而学习,很少又为了意义而学习的。赫德“全课程”提倡多维度、多元的学习方式。让过去单一的课堂学习突破教材的围墙,突破教室的围墙,突破校园的围墙,跟整个世界、跟整个自然、跟整个社会联系起来。
比如说学习《夏洛的网》这本书:首先一定有课内的精读、讨论、听说读写的训练;
第二,一定要伴随看电影,欣赏《夏洛的网》电影;
第三,一定伴随着教育戏剧,让孩子表演出来;
第四,一定伴随着延伸性的学习,围绕着《夏洛的网》可以去研究蜘蛛,多学科整合。
这种学习方式是跨学科一起来完成的。我们叫全人、全时空、全方位、全身心。
孩子们在演《哪吒闹海》这出戏
我们首先把学段做了一个划分:
①始业课程。始业课程是幼小衔接课程,是幼儿从幼儿园从小学过渡的一个软着陆课程,这个阶段的课程高度强调安全,给儿童心理安全感。高度强调体验,让他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高度强调无学科概念,就是一个个主题,每个主题都是多学科融合。
②常规学段是2年级到4年级。常规学段采取大主题单元的方式,把过去互相割裂的单元(一个单元学一个周,一个周四五篇课文)改成大主题单元,这个大主题单元一般学一个多月,围绕大主题单元,有整本书的介入,有电影,有戏剧,有音乐,有到校外的场馆学习。比如博物馆课程,引导孩子读关于博物馆的文章,研究博物馆的历史,研究世界上最著名的博物馆,孩子很有兴趣,最后正好赶上大英博物馆在上海有展览,老师就带他们去参观。这时候去参观,孩子已经不是去看热闹了,他已经学了一个月的博物馆课程,读了关于博物馆大量的文章,他们都带着学习单,边听边看边记,回来每个人交一个主题报告。
孩子们的“博物馆课程”作业
学生在看“大英百物展”时做的绘画笔记
③到了五六年级,我们开始启动毕业课程,就是小初衔接课程。小初衔接同时也会开展青春期教育。
Q:现在赫徳双语的“全课程”涵盖了哪些学科?
A:事实上“全课程”原来在公办学校涵盖了语文、音乐、美术、科学类课程,到了赫德以后呢,因为学习中文的时间太少了,赫德的“全课程”成了以语文为主载体的一种学科融合。其他学科的融合都是为了支持语文的学习,但音乐、美术课还是独立出来的。未来的目标一定是做到中文和英文课程完全的融合。
上海赫德学校
上海赫德双语学校为全日制民办学校,开设幼儿园、小学、中学课程,为渴求国际化教育的中国家庭提供全方位、国际化的教育解决方案。以双语教学为特色的“赫德”扎根于中国文化,结合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为中国的学生提供高品质的双语多元文化教育。